对于儿童来说,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想一想爱情的面纱尚未揭开时相互热恋的恋人,她请他做点什么时,他是何等的荣耀!顺从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当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时,那是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一旦他具备了能力,就可能听从成人的指示去做什么,以便检验自己。最后,儿童会渴望顺从,因为他顺从的是真理。
蒙特梭利认为,人的正常状态是服从,是顺从。对于儿童来说服从会变成一种荣耀,一种快乐。对成人来讲,最典型的现象是谈恋爱的时候,尤其是爱情这层面纱还未揭开,你倾慕的对象请你帮忙,荣耀就真正地到来了!
顺从就是这样一种感觉:荣耀和快乐。意志是服从的基础,先有意志后有服从。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前面见过,当一个儿童练习走路的时候,他能不能服从你的命令(如你不让他走路,或让他快快地走路)?他不可能服从,当他的机制发展的比较完善、具备了行走的能力时,他就开始服从了。当成人给他说什么的时候他会考虑,我能不能服从?这个服从能使父母高兴?儿童是依据他个人的能力来服从的。
在小学里,很多孩子好动、爱说话,老师不断地告诉他们,上课不要说话,这些孩子能不能做到?不能做到,教师就惩罚这个孩子:“给我站起来!“过一会儿,他还是说话,他站着说话。这个孩子没有能力控制他自己不说话,因为他自己说了不算,他所想的同他的行为分裂着,无法合一。那是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意志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丧失了。有一次,我们用《儿童EQ的开发与培育》来测试儿童(7岁半)。我们问:“能遵守规则吗?”一个孩子沉思了一会儿说:“一半能遵守,一般不能!”我问:“为什么?”他说:“比如,音乐课太难了,我没法遵守!”我恍然大悟,当规则难度太大,儿童没有能力遵守时,强迫儿童,只能给儿童再制造一个不诚实的品质。幼儿期是形成意志的关键期,儿童都在学着依自己的能力遵守规则,顺从事物的规律,建立真正的顺从,但难度太大就会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恶果。
顺从才是儿童的正常状态。当儿童不顺从的时候,正是他没有能力顺从的时候,那是他的意志力没有完善。
好动,完全是在儿童自发的活动中遭到破坏以后,儿童没有发展的目标才出现的。蒙特梭利说:“这里所说的服从比通常所说的服从具有更深刻的意义,这个服从指的是意志的升华。服从是个人意志的升华。”一次,我问外甥女:“玲玲,你说说,邻居家谁最顺从?”玲玲说:“我觉得王老师最顺从。”王老师真的非常顺从。你请王老师拿一样东西,王老师就去,你让王老师今天去炒菜,王老师就去炒菜。在外人眼里,王老师是一位和善、顺从、忍让的好丈夫。当别人发表与他不同的观点时,他就安静地听。他的美好,他的宁静,他的深邃,普通人无法了解。他从不参与到任何世俗的事物中去。当你仔细观察他,你就会发现他是因为生命状态远远高于别人而在迁就和照顾别人,他是一位科学家,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他就像一位圣贤那样总是在关键时刻说一句,平时他从不占用别人的空间和时间。他是我见到的人格发展最正常的人。
顺从的人,按照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1908~1970)的说法,就是自我实现的人。他实现了自己,就会关注和帮助他人实现自己。
但是如果一个儿童正在发展它的某个敏感期,比如他到了发展触摸的敏感期,他要到处抓摸,你让他顺从、安静、坐在那儿不要动,他是不可能顺从的。蒙特梭利告诉我们,如果人类灵魂不具备这样的品质,如果人类从来没有通过某种深化过程获得这种服从的能力,就不可能有社会生活。儿童首先要实现自我,才能超越自我,才能达到与社会的和谐。
以往顺从的含义是,教师和父母告诉儿童做什么,儿童就去做什么,这时传统教育中的顺从。在蒙特梭利教育中顺从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儿童又是顺从,但并非时时如此,这可能给你留下“任性”的印象。我们很多孩子回家以后的表现令父母头痛:“哎!这个教育不行,我们的孩子才去了一两个月,回家已经任性得不行了。”
我们来看看孩子是怎样任性的,当儿童正在发展某种机制和观念的时候,比如,在发展一种“完美”观念的时候,你破坏了这种“完美”的感觉,儿童会跟你“斗争到底”。比如说,一张饼,儿童是决不容许你把饼掰成两半的。但爸爸买了张饼,正好从中掰成两半的。小半给了孩子,大半给了他自己。然后他的孩子拿起这个半块大饼大哭着把饼给扔了。爸爸很尴尬,很生气。然后他的解释是:这个孩子很贪婪。但实际上,这个孩子在建立一种“完美”的观念,那个爸爸破坏了孩子“完整”的感觉,孩子极为痛苦,为了维护他心中对事物完美追求,他会与成人“进行斗争”。我们大多数人把这种情况称为“任性”。
那么,儿童什么时候能服从你呢?儿童在这种观念发展完善之后,当他具备了这种能力,,顺从就会开始了。比如说,当儿童已经学会走路当还要让你抱的时候,你告诉他:“妈妈爸爸抱你一会儿,你走一会儿,好吗?”他会考虑,然后说:“好的”。因为他不是不会走路,他需要你抱他走一会儿,他自己走一会儿。这种状态属于半顺从、半不顺从状态,这是第一状态。
儿童顺从与否同他具备的能力有关,所以判断孩子是否顺从的时候,我们必须与儿童现有的能力练习起来判断。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在零到3岁以前是不可能顺从的。这个时候,怎样他他顺从呢?比如说,他这时想玩水,你告诉他:“好,去玩水。”他这个时候的本能冲动与你的命令正好一致,他顺从你,如果不一致,儿童就决不顺从你。他根本听不明白你所讲的,除非惩罚代替了说教而使儿童恐惧,他才会顺从。蒙特梭利说,必须了解儿童已经达到了什么发展阶段。命令一个人用鼻子吃东西是荒唐的,命令一个不识字的人写字也是荒唐的,因为他的能力没有达到。儿童在3岁以前是不可能顺从的,除非他接受的命令与他的冲动相一致。
在传统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你把一个教具拿到教室的时候,孩子会蜂拥而上,所有的人都会要这个教具!蒙特梭利讲,这样的孩子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是不正常的。应该是这样,东西拿出来的时候,只有一两个孩子去拿,像正常人那样。我们教室里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你去放一个新教具,刚开始没有人发现,偶然有一个孩子发现后,就开始拿来操作。过一会儿,另外一个孩子发现了:“咦!”他在操作这个教具,“这个我没见过!”然后,这个孩子会说:“咱们班有个新教具。”如果想玩,他会等待,等那个孩子放下的时候他再去拿。
我儿子看到另一个小孩子在玩新的教具——数块,我发现我儿子在旁边(我看了一下手表)整整做了30分钟,一直等到这个孩子不玩了,把教具放到教具架上,他才赶忙把那个教具拿过来自己工作。他要想操作这个教具,就必须进行自我控制,那是他心中的规则,那么这种能力是儿童能够达到的,他就遵守了,他也顺从了这一规则。
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两岁的儿童已经开始会说话了,那是我们成人就开始试图让儿童服从他。但这个时候成人还不会用暴力或其他专制的行为,成人这时可能会说服,不断地说服:这个不可以,那个也不可以。结果把儿童大脑搞得一团糟。一位家长看见孩子在玩水,家长说:“宝宝,这是喝的水,不可以玩,你应该去拿玩的水。”小孩就把喝的水倒入杯子,他妈妈又说:“宝宝,这个杯子,不是喝水的杯子,是玩的杯子。”这些话让孩子的大脑彻底混乱了!这些话成了孩子心智发展的障碍。如果孩子这时顺从了这个成人,那是因为他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已经丧失了。
3岁以前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蒙特梭利说,3岁以后,在幼儿能够顺从以前,他肯定已经发展了某种品质,他不可能突然就按另一个人的意志行动,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能理解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在这3年中,儿童是通过活动,在事物中缓慢地形成他的内在的品质的。品质只有牢固建立以后,才能为儿童意志所运用。我们知道,许多孩子到了一定场合,是不遵守公共秩序的。儿童从椅子上来下去,开始是不懂,一方面是他需要练习攀高爬低,另一方面因为他太小而需要站立起来观看,这时你不能也无法要求他不这样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会帮助儿童建立一种秩序:在一个正式的、高雅的地方,我不能够再这样做。如果你不训斥他,而是提醒他、宽容他,给他时间观察和自我调整,他就会发现这种规则,然后他会试着去做,虽然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都没关系,儿童会把这些内化,也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习得。当这种习惯一旦固定下来,它就会为儿童服务,也就是说,这种习惯就能为儿童的意志所用。
所以,在蒙特梭利幼儿院,老师从不骂孩子,只是不断地提醒孩子。这样儿童在任何地方,都会把我好尺度。记得有一次,我的儿子去我单位,那时,他才两岁多,长的特别矮小,正好同时给他买了一袋饼干,让他坐在椅子上吃。他吃完以后,想把椅子归位,他站在椅子后面,这个椅子对他来说非常庞大,他只有椅子的一半高。他用手推不动,就用肩来推,硬椅子推了进去。当好似我就站在门口观察,周围没有其他人在,他这样做不是给任何人看,他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此时他具备了意志力,他在任何浐河都知道该怎么做。
还有一次,我带儿子去饭馆吃饭。我说,你在这人坐着,妈妈去拿餐具。后来他看不见我,就站在椅子上大喊:“妈妈,妈妈。”我赶快过来说:“嘘,公共场合不可以大声喧哗。”他一听赶忙坐在椅子上,不再大叫了。这个时候,他表现的是顺从,他具备了自我控制的能力。
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儿童顺从首先取决于其能力的发展。在一次执行命令中,他可能成功,但下一次就不一定成功,儿童做事情都是这样的。比如说,他要把水灌进瓶子里,他第一次灌的时候,可能很成功,一次就灌进去了。但是第二次管的时候可能不成功,这个时候,我们承认应该不去管他,儿童恰恰是通过灌水来控制他的手。所有成功的前面阶段必然是不成功,每一次的不成功都刺激儿童重新再做一遍,这反复的过程锻炼了儿童的能力。就像我们幼儿院的立立,他要把绳子挂在钉子上面,每一次挂不上去都会刺激他,他会想办法再挂上去,这样,反复地刺激,直到挂上去。儿童通过自发的反复练习,能力被固定了,儿童就是这样固定和掌握自己的一切的。但是,我们常会发现大人这样说:“你笨死了!”或者说:“来,让爸爸妈妈替你做!”大人不允许儿童犯错,不给儿童犯错的机会。
错误对于儿童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儿童不知道什么是错误,他只是觉得,这次没做好,再来一次,他不断地做,不断地重复,最后,终于做好了,他有成就感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就形成了自己的能力。但是偶们看到成人很容易抱怨,当孩子不照父母那样做的时候,父母会责备他们:“笨死了,哪有你这么笨的人呢!你看我怎么做……”
长久以来成人有一种潜意识:就是让儿童以为你是了不起的。瑞士有一位大教育家叫裴斯泰洛奇,连这个教育家也认为他最不能容忍的是任性,他不能容忍一时顺从、一时不顺从的儿童。蒙特梭利说,甚至连裴斯泰洛奇也如此认为其他的教师要犯这样的错误就司空见惯了。
所以我们蒙特梭利学校碰到的最大的障碍时家长。常常是,一个孩子入院连个月到三个月的时候,他的一切突然都改变了,孩子开始极度任性,与过去大不一样。比如青青,开始的时候,她简直是爸爸的好宝宝,她爸爸让干啥就干啥。她到幼儿院的第一个月就开始操作,老师说“这个孩子的状态好”。可是到了第二个月,就不这样了,他会叫后就开始“闹”,下楼的时候要求:“妈妈抱抱!”妈妈不抱:“你都这么大了,妈妈为什么要抱你?”青青一听,躺倒就哭!她爸爸说:“你看看这个蒙特梭利教育,我孩子以前那么听话,硬是给弄得这么任性了。”过去这个孩子不敢和爸爸对抗,因为她是被训斥出来的。正常的状况是:儿童太想被人抱了,就像热恋中的人一样渴望得到拥抱。有时我抱着儿子下楼的时候,儿子就笑……把他那张小脸藏在我脖子里,不断地笑,真让人陶醉。儿童要我们抱的时候,完全是一种心理需求,结果这个强烈的心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
我还记得有一次,一位家长给自己的孩子买糖,糖买来后,就把糖纸“刺啦”一下撕开,然后把糖给孩子,这个孩子当即就把糖给扔了,躺下大哭。他妈妈说:“你看!你看!他倔不倔?!在你们幼儿院就搞成这样。”我说:“孩子吃糖要自己把糖纸撕开,然后自己把糖吃到嘴里,他这个过程你破坏了,他能不大发雷霆吗?”
这时候这个孩子会不会顺从你?不会,因为他要通过剥糖纸这些动作完成智能发展。他会为“剥”这个而要那个。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想买红薯的小女孩,孩子买红薯的目的是想剥皮,结果妈妈一直没让孩子剥,妈妈自己小心翼翼、慢条斯理地剥,最后孩子气的火冒三丈,根本不吃红薯。但她妈妈一直不明白怎么回事。我们知道,所有的儿童发火、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因为某种需求、某种发展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这种情况下,我们设想,如果这小孩子有坚强的意志力,要“拼死抗争”,大哭大闹,情况将会怎样呢?那就可能爆发一场“战争”。成人可能用暴力“镇压”孩子的“无理取闹”。
我相信只要有爱,就不会有这荒唐的每一幕。有爱,就不会有孩子“任性”这个看似有理、实则无知的看法和说法。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能够真正的爱太难了!
即使有些家长给孩子宽松的环境,不训斥孩子,但他们在一旁说教也容易使孩子丧失信心。蒙特梭利说,最有害的莫过于丧失信心。这个所谓的自信心是怎么丧失的?比如,当一个成人在做一件事情而没有做好的的时候,另一个成人说:“做错了,你看,应该这样做……”如此这般示范一遍,这时你会心虚,久而久之,旁边总有人对你指指点点,你会丧失自信心。儿童也是这样的,蒙特梭利说,如果儿童尚不能顺从自己的意志,那就跟不用说顺从别人的意志了。
当儿童产生自发行为的时候,他是不是在顺从自己的意志?回答是肯定的。这种能力建构起来的时候,他才能顺从别人的意志。
所以,顺从的第一个阶段是:儿童能够顺从,但并非总是如此。在这个阶段里,顺从与不顺从是相互交织的。
顺从的第二个阶段是,儿童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导致障碍。比如,小孩子端水,当他走动的时候,水会不断地洒出来,这时候,他妈妈会说:“你看,你看不要让水洒出来。”不断地强调这些就会使孩子不把水洒出来吗?这不可能,水必然会洒出来,因为孩子的能力达不到。在我们幼儿院里有个叫迎迎的小女孩,她妈妈说:“哎呀,我现在可痛苦了,我女儿端水的时候,只要洒出一滴水,她就大哭,而且一定要把这杯水倒掉,再重拿一杯,当他将这杯水一滴都不洒地端过来后,才罢休,”显然,这个时候儿童在锻炼她的平衡能力,她正努力把事情做得完美,这是人自然的本性,所有正常环境下的儿童都会这样:小心地、缓慢地、颤颤巍巍地、艰难地把满杯水从一个地方端到另一个地方。儿童还会这样搬动其他各种那个东西,大盒子、大盆、杯子等等。这个敏感期他实现了,发展好了,长大了就会形成具有艺术家水平的审美观。
在第二阶段,如果儿童具备了这种能力,做起事情来就不会有障碍。比如说,他端水,能够控制自己的手和身体,使水杯里的水不洒出来,他就没有障碍,这种能力一旦建立起来,教师或家长请他帮忙时,他会快乐而兴奋地去做,他在这个时候就能顺从,以便在真实生活检验自己的能力。这样他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这是他迈向顺从之路的一大步。就像一个人,他的英语掌握的好,请他翻译就会成为一件乐事;如果一个人外语水平不高,他翻译时可能就产生心理障碍,因为他知道他的能力不及。我想起我们幼儿院的外教露西,我和她交谈的时候,因为我不了解他的汉语词汇量,我就问“你在美国待了多久”她听不懂,但是我说:“你在美国住了多长的时间”,她就能听懂了。我问:“学校好吗?”她听得懂,但如果问:“你认为我们的学校与你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她就听不懂。不等我再跟她谈什么,这个老外就赶紧跑掉了。
还有一次,我儿子想吃玉米,露西问:“玉米是什么?”我说:“玉米就是一粒一粒的,这么长的一个植物果实。”显然“植物”这个概念他不懂,她又问:“植物是什么?”结果我就硬是没有给他讲清楚“玉米”是什么,他跑去问她的一位朋友:“玉米是什么?”朋友说:“玉米,跟茄子一样,是一种能吃的东西。”然后,她就明白了,说:“啊,我知道了。”
朋友用类比的方法,使她掌握了这个语词,从这里我也想到儿童学词汇、学语言的情形。很多趁人对儿童讲这个讲那个,讲得又多又复杂,孩子越听越糊涂。显然儿童必须通过现实中的实物去掌握基本词汇,等这类词汇达到了一定的量时才可以用词句解词,用图片、类比等东西解词,就像词典那样。
人的认知发展特别奇怪,朋友问:“你们的孩子是不是不喜欢那个老外?”我问:“怎么了?”她说:“3岁左右的孩子一见到这个老外就哭。”我说:“不是不喜欢,是他的心智状态还不到,孩子突然发现在我们这种面孔中,又加进来那么一种面孔,这破坏了他以往的秩序和概念,就吓哭了。”所以老外一接近这些孩子就害怕,就远远地观察。但是大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心智发展到能接受这一种长相的人了,他们已经知道世界上有白种人、黑种人等等。所以老外一来,大孩子就盯着看,特别喜欢这个老外,而且叫“妈妈”。
让外教带3岁左右的孩子上课几乎达不到学外语的目的。这时孩子认识的对象是外教的面孔。是这些孩子没有意志力吗?不是,是因为他的能力达不到自我控制的水平,他还在认识这个世界,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另一种人,这种人的鼻子、眼睛与我们黄种人的鼻子、眼睛不一样,在现在这个阶段,这个认知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这时让他顺从去上英语课根本不可能,整整一节课,孩子们都在不断地观察这个人,以便将来产生辨别能力,他们不可能去学知识。
第三阶段,儿童会渴望顺从,这时顺从只是转向他认为优秀的人。他突然发现能够从这个优秀的人那儿获得指导,获得帮助,从而产生了新的热情,变得渴望顺从了。当人达到某种状态的时候,顺从便成了一种渴望。儿童已经意识到教师能够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他对自己说:“老师远远超过我,因而她能使我变得与她一样聪明。”当儿童有一天忽然认识到一个成人的能力超出他的时候,他就愿意顺从了,这就是生活。蒙特梭利说,顺从应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益处,若没有顺从,社会生活就会变得杂乱无章。
蒙特梭利自己举了一个静坐练习的例子。她说:“只有在场的人都乐意时,才可能达到完全的安静,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能打破它。”很多人说我们这个幼儿院有一点不如传统幼儿园,那就是这个幼儿院没有集体荣誉感。比如,每次接力赛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跑到半路,突然发现一个警察跟一个人说话,他就可能停下来,拿着接力棒观察警察说话,直到那个警察说完走了,这个孩子才接着跑起来,他接力棒传给另一个孩子。这时我们的的老师就会急得大叫:“快跑呀,跑呀!”但孩子们不急,就是站着不动,新来的老师就说他们没有集体荣誉感。蒙特梭利认为,那是因为儿童的注意力没有放在赛跑上。即使那个警察不出现,那个小孩子也不能达到那种状态。当儿童能够达到顺从这个状态的时候,他会发现,若一个人破坏了这个状态,整个氛围、整个环境就会受到影响。
那天我进小天使班,老师正在给孩子们做安静游戏,我记得当时一个叫琪琪的孩子拿圆柱体插座,拿了以后给了老师,教师说:“好,请归位。”琪琪很高兴的拿回去,圆柱体插座比较重,而琪琪还小,所以当她把一端放上教具柜的时候发出了很重的响声,结果一紧张,另一端也发出了响声,琪琪赶快坐下来,另一个小朋友说:“噪音。”后来,另一个小朋友拿长棒,长棒对于孩子来说特别长,最长的那根,往往是够着这一头就够不着那一头,孩子拿着长棒经过柜子时,“嗵”的一声,长棒杵到了柜子,所有的孩子都缩了一下脖子,一个孩子说:“太难听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已经有了集体荣誉感?他们知道一个人发出的声音,破坏了整个教室的安静,我们这才叫真正的集体荣誉感。
这种集体荣誉感,儿童自己觉得不可以破坏它,破坏了就没有美感。一旦儿童知道不能破坏它的时候,他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你还害怕什么呢?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排队去什么地方,只要老师不管,前面还有队伍,后面的队伍已经能够不知道在哪儿了,但我们的孩子出去不是这样的。我们孩子去看恐龙展的时候,解说员整整讲了40分钟,最后解说员惊叹地说:“我们给大人、中学生、小学生讲,没有一个象你们幼儿院的孩子听的这么认真!”这个时候,孩子们在公共场所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已经达到了顺从的状态,大孩子顺从了,把小孩子也带动起来了。
儿童在漫长的头6年不断按自己的心智发展、并建立相当的能力后,他开始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开始顺从这种规律,第三阶段的顺从就建立了:顺从真理。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孩子表现出来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孩子最后不再看人,而是遵循事物发展的法则。
蒙特梭利讲,顺从是意志发展的最后阶段,儿童达到的顺从水平如此之高,因而最终成为成人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