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来人听课,老师希望孩子们表现得好一点儿,孩子们能感觉到老师的心思。为了配合老师,吕辞算题写答案长达一个小时,老师知道孩子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老师。孩子的顺从几乎是无限的,为你拿东西会把手拿得麻木,跟你走路脚都起了泡,他们是在爱中决定顺从,在意志中执行顺从。

我们谈论到儿童品格时,都要谈论到两点,一是顺从,二是意志。对于成人,我们讲的是对真理与事物本质的客观顺从,是坚持与探索真理的主管的意志。当然,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差异很大。我在这里讲的都是正面的、肯定意义上的。

很多家长都知道,幼儿院的孩子怕换老师,孩子怕,家长怕,园长也怕。怕什么呢?怕孩子不适应。我们幼儿院小天使班的主班老师、孩子们喜爱的宋老师忽然间调到北京了,这个班情绪一点波动都没有。

蒙特梭利学校根据老师发现情况和工作效果、根据儿童发展情况调换老师。每次调换,孩子们都非常平静,仍像往常一样生活。新来的老师问:“南南,请你做这道题好吗?”南南说:“我现在正忙着呢,工作是不能打扰的。”新老师又问:“吕辞,请给我们弹个曲子。”吕辞说:“我不弹,因为我现在不想弹。”常务院长感慨地说:“这个班的孩子不认老师,只认真理。”所以我们学校不怕换老师。

但是,当孩子发现老师旁边坐着客人,老师从心里希望孩子去工作时,孩子会感觉出来。他就认认真真去做,真心配合老师的工作。吕辞算题写答案,能做上一个小时。老师知道孩子本来是不情愿的,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老师。老师顿时对孩子充满了爱和感激之情。

孩子的顺从几乎是无限的,而且无限地感人。当孩子出现顺从的状态时,你让他做什么都行。拿东西,端盘子,照顾小孩……孩子会想各种办法完成一项困难的任务,而且会为做好一件事而快乐。在这顺从中,儿童的意志也就出现了。

最让李淑波(宁夏蒙特梭利幼儿院一位家长)感动的就是那次晚间上课,儿子东东没人带,她只好带着上课。李淑波说:“东东,我们在上课,你不可以出声音,也不可以乱动,你画画把!你能做到吗?”孩子点了点头。他才两岁多,不到3岁!孩子两个小时没有大动,没有声响。李淑波感动得不得了。

这里既有极强的顺从,又有坚强的意志。有时孩子还不能从理智中决定行为,他是从爱中决定顺从,从意志中执行顺从。孩子为你拿东西会把手拿到木木的,为你走路脚都起了泡。有这样的意志,为你拿个什么成绩,不在话下!

旧教育总是希望孩子对成人绝对地顺从,越顺从就越认为这个孩子懂事、听话。成人对待孩子,似乎能做的就只是说教与树立榜样,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是一个孩子顺从我们。实际上没有这种可能。这样做的结果是,即使孩子表面上顺从你,但内心他根本不想顺从。蒙特梭利告诉我们,传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和强迫了儿童,长久以来儿童突然发现,他不得不服从某一个人或某一位老师,这时他内在就产生出极大的压力,这个压力当老师不在或者没有人控制时就会爆发出来,他就开始胡闹。所谓有压迫必有反抗。

真的是这样。我们过去接受的从普通幼儿园转来的孩子,刚来的几天特别规矩,坐着都要挺腰背手。几天以后,他们发现这里很自由,老师非常尊重他们。这个发现可不得了!他们大喊大叫,当“汽车人”、“冲天霸”,把玩具和教具扔向天花板!把教具架推倒在地,然后在上面跳舞……一闹好几天。你们说要让这样的孩子安静下来,知道达到内心顺从的状态,得费多少力量?只能用爱!用自由!用灿烂的微笑!所以每当听说要从其他幼儿院转来孩子,老师们就害怕,头痛。

直到现在有人在问我,从蒙特梭利幼儿院出来的孩子怎么能适应这个社会?他们怀疑的理由是:我们的孩子太自由了。这些人认为从蒙特梭利幼儿院出来的孩子不懂得守纪律。实际上恰恰相反,接受蒙特梭利幼教育出来的孩子最懂得遵守社会的准则与纪律。而且他们说到做到,他们能把握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意志来遵守某种规则。我们的孩子去体育场看运动会,能静静地坐在那儿一个小时,像部队战士一样,决不会乱走乱跑,对此人们十分惊奇。实际上我们的孩子外出到哪里都一样。因为他们的纪律不是在老师的喝令和压制下建立的。

接受蒙特梭利教育的儿童,在正常状态下都有自我控制的力量,他会自己明白在什么场合下应当怎么做。我们幼儿院的教师常带孩子们到飞机场、火车站、图书馆……在哪些环境应保持安静,孩子会自己把握。在自由中,如果无人扰乱儿童的话,儿童可以用心灵观察环境,自我调节。

这样的儿童是做为一个精神自由的人存在的,他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感知这个环境需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他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姿态。当压制到足以使他痛苦时,他不但不能把我这个环境,而且他一旦发现这个环境中没有人约束他,他就开始搞破坏,发泄自己。

自由状态中的儿童,因为受到了尊重,因为他所有的举止和动作都是依赖于自己的判定,那不守纪律的现象就变成偶尔的现象了。

在我们国家,大部分家长都这么认为:有两样东西绝对是成人给予儿童的,一个是知识,一个是道德。这样我们必然走到了一条歧路上。我们不相信自然赋予人类本身一种最伟大高尚的精神力量,蒙特梭利说,儿童的品格、人格、智力的形成完全依赖于他自己,根本不依赖承认。儿童通过工作来构建他的一切,但这种能力6岁时就消失了。6岁以后,孩子用6岁前建构的这个基础开始接收知识,也就是说,人生这座楼房的基础完全是6岁以前打下的,这个过程依赖儿童个人,不依赖于老师或父母。

这里我要说一下,通过十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发现蒙特梭利的这个说法还需要商榷。6岁以后儿童的吸收能力不一定消失,在一些孩子身上这个时间可以延续到8岁,甚至更晚。

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志是指有目的的克服困难。比如有一个孩子遇到困难,他能克服,我们就认为他有意志力。实际上,克服困难、完成工作,是儿童乐此不疲的。害怕克服困难的不是儿童,而是成人。蒙特梭利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命令斗争到底的精神也叫意志力,儿童一旦有心理问题时,他就没办法同成人抗争了。这个能力一旦丧失,他就开始屈服于成人,看成人脸色,当他开始看成人脸色时,他的意志就被完全地剥夺了。

所谓天才儿童是什么人呢?他在内在有一种内驱力,就像我前面所讲过的,儿童一旦形成了自己的品质,这种品质就不断告诉他“去干这件事”,他不做这件事就会觉得很痛苦。在这种力量的驱动下,儿童做一件事情会做得非常好,这种儿童叫天才儿童,他不依赖与任何成人对他的强制和扶持。

意志力的形成也是这样。儿童在自我的发展过程中自己形成了意志力。蒙特梭利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她说:“如同人们过去经常说的,我们也会感觉到支配意志或破坏意志的需要。因为我们觉得这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必然要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去强迫儿童服从。”这种现象非常多,我们经常认为不能把孩子给惯坏了,该做的事情他可以做,不该做的事情是不能让他做。

我们有一个错误的概念——意志是一个中性词。比如我们认为,一个坏然虽然很坏,但他有极强的意志力,因为他做坏事时能够一做到底。实际上不是这样,儿童的精神胚胎指导他去做的事情都是建设性的行为。零到6岁发展精深胚胎,把精神胚胎实体化的这个过程是建设性的。如果这些建设性的行为都得到满足的话,就像蒙特梭利说的,他所有的行为就都是善的,他一身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包括恋爱与理想。

当一个人富有理想的时候,这个理想实施的过程,就是意志力的表现过程。30岁以前是一个准备自我的过程,30岁以后,是一个不断冲向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从生到死不断自我完善、心灵净化的过程。加入人的正常状态是上述这个清醒的话,意志对人就非常重要。

实际上,人自然地、正常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意志力形成的过程。儿童做他感兴趣的事,总能深入其中,这种深入变为专注,意志就开始形成。

很多人不认为传统的幼儿院让孩子坐在那儿、老师给孩子讲课有什么不好。国际上,幼儿教育观念在本世纪初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已经不再用口手的形式给儿童进行“教育”,儿童是不断地通过行动来构建自己的。为什么我们还在沿用落后一个世纪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我们沿用的是我们父辈的那一套教育方法,什么新的观念都不接受。你到任何一个国家看一下,包括非洲的一些国家,他们进行教育都不是用口授的方法。而在我国,儿童不能用他的行为来实现他内在的精神胚胎,他不得不乖乖坐在那儿,不得不“听课”。儿童太弱小了,他每天都要仰望成人,蒙特梭利说,我们常常在控制儿童的意志,我们有时候支持儿童的意志,有时候剥夺儿童的意志。口授过程就是一个剥夺儿童意志力的过程。

“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一个人在这三个方面独立了,他的人格状态就被完善地建构起来了。儿童所有的自发性的活动都应当得到尊重。使用意志力就是当他要做什么的时候他自己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是不断使用一支的过程,你不能把他的意志闲置起来,就像把不看的书放在书架上。不能使用意志,意志力不固定,儿童就丧失了做事情时的能力。

儿童要不断选择,当你不让他做的时候,他敢同你抗争,儿童的意志力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蒙特梭利说:“事实上意志不会导致混乱和暴行,混乱和暴行是情绪紊乱、痛苦的表现。”蒙特梭利认为,如果孩子零到6岁没有发展好,就会困在琐碎事情与物质利益之中,一辈子跳不出这个圈子,就像被困在一堵围墙里面。围墙外面是美好和科学,但是他们却穿不出去。人的一切努力就在于要超越物欲本身而达到一个精神的状态。我们现在已经偏离了人的正常发展轨道,不知道人的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很少看到一个正常的人,所以把不正常的人当做正常的人。人如果达不到正常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就是一种斗争的关系。

蒙特梭利举国一个例子。一位妇人问孩子:“你们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吗?”这意味着她认为儿童的所有行为都是随意性的。孩子回答道:“不,夫人,不是我们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我们喜欢我们所做的工作。”这就变成了一种有意识的工作。也就是说,每个孩子在做他们喜欢的工作,而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蒙特梭利说,有件事情应该是不言而喻的,意识和意志是随着运动和活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比喻,比如说走路。1岁的时候所有的儿童开始行走,当你告诉孩子不能走路时,他不可能按你说的做,他每一分钟都是要脱离你而去走路,那么走路干什么呢?因为他的腿不断地告诉他“要走路”,他必须顺应他的腿。他开始不断地练习直到腿的行走机能成熟以后,他走路的能力完全巩固的时候,他就开始转变了,他会说“妈妈抱抱”。人就是这样,当他产生一种愿望时,他就要不断实现这个愿望,一旦实现,这个愿望就被固定下来。儿童通过有意识的活动练习他的腿,这种能力一旦具备了,他就会放弃他而让父母抱。

问题的关键是,意志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通过与环境有关的持续活动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很容易遭到破坏。蒙特梭利提到,在意志形成过程中,人的精神是一座在秘密中自我构建的建筑物,它的建筑者既不是母亲也不是教师,而是儿童自己。无论是母亲还是教师,他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帮助儿童工作,“帮助”是他们的任务与目的。

我们通常愿意进行榜样教育。通过讲故事,使某个人成为儿童模仿的典范,成为评价儿童对错的裁判,儿童的想象和意志就被闲置了。这是一般教育中最常见的偏见。事实上,意志只有凭借一个人自身的力量才能得到发展。儿童想象力、创造力、意志力是在他们自发的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并不是我们没完没了的说教,我们不能把儿童的意志和想象闲置,意志一旦被闲置起来,一个人就会失去了成功的品质。

蒙特梭利说:“在过去的教育中,老师是按照一种逻辑的方式进行推理的,他说:”‘要教育别人,我必须是很好的、完善的,我知道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所以,如果儿童要模仿我、服从我,一切都会是令人满意的。’一切的事物的根本奥秘在与服从,这就使教师的工作变得容易,甚至令人自豪,他争辩说‘在我面前的这个人是无知的,不正常的人’,他在扮演上帝的角色。”蒙特梭利说:“成人没有意识到他正把自己置于上帝的位置,还忘记了《圣经》中关于魔鬼是怎样变成魔鬼的那些话。也就是说,他处于自豪感而想取代上帝。”实际上老师正在做一件破坏儿童创造力与意志力的事情。

儿童的精神内部进行着远远比教师、父母想想的更崇高的工作,他零到6岁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建构自己的精神,父母和老师只能做一件事情,就是给儿童提供帮助。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