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对我儿子说:“你从宇宙飞船出来就会掉到宇宙里去!”我儿子想了想说:“我们现在就在宇宙里!”成人的概念错得太多了。儿童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一个客观的世界,这不只来自谁的教育,这来自他的内心,来自他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我先讲“美与环境”。对我们来说,环境首先是一种感觉,我们希望它简洁、明快、协调。在蒙特梭利教育中,教室的真个环境的不知有一个颜色的规定。白色、粉色、米色,这三种颜色选择哪一种都行,选一种颜色作为教室的基本色调。
家具的样式和尺寸必须是符合儿童的,所以也有规定。老师们要做的,是在这个基础上美化环境。“美”我就不讲了,因为他没有办法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就像你的家跟他的家不一样,我的风格与他人的风格不相同。所以每一个人是依据个人的审美来布置教室的。有的老师把家里的花搬了来,把家里的包啊、书啊……搬了来,都弄得很好,很雅致。但是要记住,儿童的审美高于成人。所以不要主观地认为劣质的和可笑的卡通会对儿童有帮助,那是成人的感觉和认识。当老师们用世界名画来装饰时,我们发现一个孩子站在那儿专注地观赏着,老师留意了一下,这个孩子看了14分钟。所以,我们布置房间时应以最高的审美为出发点,而不是所谓的“童心”。
我们再来说说怎样授课,第一点要记住的是:“让你说的每句话都算数。”这是但丁(意大利诗人,1263—1721)的话。这句话不要理解成:“说到做到,做不到不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说一句废话。凡说的都不是废话,凡是废话一概不说。”
教具呢,在这个教育中没有人有权强制孩子去操作什么教具。蒙特梭利说通过自由的制度,儿童在学校中应该表现出他们的自然倾向,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他要操作什么,拿什么教具。所以在蒙氏幼儿院里没有上课的铃声,没有具体的一节课,儿童自由进教室,自由出教室,这个阶段由儿童自己把握。所以幼儿院没有规定这课上还是不上,因为我们知道,儿童在刚刚进入教室的时候,是不可能有纪律的,要在长久的过程中,在混乱的过程中,孩子才会逐渐形成一种自然倾向,集体课是不可能产生的,因为你正讲着时,他可能没听见,他还没有形成内在的纪律,他要走掉,你又不能制止他,他还没有形成内在的纪律,除非你让孩子害怕你。
所以集体课在蒙氏教育中基本上是没有的。儿童会依据他自己的愿望来活动。刚进院的孩子,有时聚在一起闹,有时站在桌上,有时钻到桌下,大部分时间在院里玩耍,进进出出,出出进进。但两个月后,当他们开始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有时会在院子里反复玩一样东西,有时在教室里会去拿一些教具,并不断地换教具,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逐渐地学会了观察,有了观察就有了这个教育成功的第一步,儿童才能够进入工作的状态,最后产生纪律。
蒙特梭利说,在蒙特梭利幼儿院,几乎甚少上集体课,集体课并不重要,我们几乎把它取消了。那么集体课什么时候上?是在儿童已经进入了非常好的状态,而且孩子的敏感期基本相同时才能上。
蒙特梭利说,授课是最简单的形式是简洁、明白、客观。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每一句话都算数。”
“明白”这一点不容易。我和我的孩子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要把一个事物给他说明白很不容易,比如说“骄傲”。“妈妈,怎么那个也是‘骄傲’,这个也是‘骄傲’?”儿子问我。到今天我也没给我儿子讲明白。因为我一讲就是一堆话,一堆话也就是一堆概念,对孩子来说,用概念解释概念是说不清楚的。在同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这又是老师进行自我矫正的过程,教师会的素质会在同孩子的对话和接触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我们在生活中有许多问题不明白,也不清楚,这样就迫使我们学习。比如说“宇宙”。有一天一个朋友对我的孩子说:“你要是从宇宙飞船里出来的话,就会掉进宇宙里。”孩子却说:“错了,我们现在就在宇宙里。”是呀,我们就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怎么会掉进宇宙里去了呢?成人的概念错的太多了,儿童通过观察,能自己把握、建立正确的概念。
有一次,一位家长告诉我,晚上9点钟,她总是让女儿睡觉,女儿正在看动画片,不愿睡觉。妈妈不断地在一旁催促。女儿急了,说:“你总是不给我自由!”妈妈说:“我给你自由了!”女儿说:“不是,一到9点钟,你就把自由锁在了时钟里。”
孩子们在6岁以前不是靠向别人学习来建立概念的,他是依据自己对生活和事物的体验建立概念。
有一次,我丈夫因儿子做错了事发脾气,儿子哭了。我抱起儿子对他说:“爸爸是爱你的,只是有时他太严厉了。”儿子停止了哭泣,沉思了一会儿说:“妈妈,应该这样说,他有时候爱我,有时候不爱我。”我真是很庆幸,他的眼睛能看到一个客观的现实,我不怕他看不到真理。这不是来自于谁对他的教育,而是来自他的内心,来自于他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体验。
一名优秀的蒙氏教师首先不是给孩子讲什么,而是维护孩子们的自由。回想我们的成长经历,许多观念和概念来自外界,来自父母、老师和一大堆同实际生活不相符的文章、书籍,并不来自我们自身的体验。当我们长大,发现世界不是像别人文章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已经无法再建立我们自己的东西了。有一次,我们以为看护后院的老人训斥我们的一个孩子,孩子扑到妈妈的怀里哭着说:“他撒谎,他为什么这样,他还是爷爷呢!”妈妈说:“他老了,孩子……”孩子大叫一声:“不是的!他从来没有得到过爱!”我相信,在今天,有70%的成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爱,或者都不清楚爱的概念是什么。
孩子们经常会问为什么?是什么?如果我们不能给儿童一个正确的回答,就可能出问题,所以这首先要求老师,如果你不懂得话,不要胡编乱诌。我们幼儿院有一位老师开始有这个毛病,她不知道蒙氏教育要求她怎么做,但她会想像蒙特梭利让这么做。“老师,这个为什么呀?”她想一会儿,就自己变了一个说法。我问她:“你为什么不查书呢?”她说:“我觉得应该这样。”
每当儿子问我问题的时候,我以前总是认为我想象一下就能回答出来,不在乎对或不对,成人总觉得对与不对在儿童面前不会丢脸。我们如果告诉孩子:“我不知道这个内容,我们可以去查书。”这样结果可能就好得多。我在一本刊物上看到,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做家教,一次那个孩子不断地问他问题,把这位家教问的火冒三丈,就说:“你再问,猫过来抓你。”这话让正在做饭的妈妈听见了。那位妈妈非常严厉地指出了这一问题,饭也不做了,拿了本《百科全书》给孩子讲“猫科动物”。她不愿意让孩子那么小的时候把猫的概念建立的那么可怕。
我丈夫经常用大灰狼来吓唬儿子,你想想如果我们经常讲大灰狼来了要吃你,每天睡觉前都这么吓唬孩子,让孩子早睡觉,试想一下大灰狼会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什么形象。有一次智力测验,用的是狼的图片和羊的图片。绝大部分孩子一看到就就说:“大灰狼吃羊。”我儿子什么都不害怕,唯独害怕大灰狼,后来老师讲狐狸的时候,我儿子就问:“老师,湖里会不会跑到教室里?”老师说:“当然不会,狐狸在森林里,或是在动物园里,哪能跑到教室里?“我儿子经过推理,认为狼也不会。回家说:”妈妈,爸爸是个骗子,狼在森林里,在动物园里,不可能跑到这儿来。“
我母亲为了不让外孙子到水渠里玩水,就说水里有“迷糊子”,孩子问我:“妈妈,什么叫‘迷糊子’?”我说:“‘迷糊子’就是水鬼的意思。”我儿子一听说:“噢!”他不害怕了。但从那天开始,儿子不再单独同外婆在一起,儿子说:“外婆骗人,她说有‘迷糊子’,可是根本没有!她还说爱我,我不信任她。”后来我感觉到,我们如果不给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对孩子可能有终生的影响,因为他有可能终生不变地使用童年形成的概念。这是第一点。
“简洁”就是废话少说。比如讲一个正方形,我们的老师在给孩子讲的时候会说:“小朋友们你们看!”“小朋友们你们看”就是废话。“你们看,这是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呢有四条长边……”是不是废话?全是废话。讲三角形,“小朋友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这是一个三角形,它呢有三个角,一个角,两个角,三个角。”全是废话。正确的方法是,拿起三角形,说:“三角形。”“哪个是三角形?”“这个!”“这是什么?”“三角形!”这就是三段式教学。
“三段式”这种方法,我在我儿子身上做过实验。有一次我们去农村找一个园艺工。门口有一头牛“哞哞”叫。我告诉孩子:“你看,这是牛。咱们喝的牛奶就是从牛身上挤出来的。你看这是牛拉的屎。”我对儿子讲了许多,那时他两岁多。讲完以后,我又去了后院,那儿正好有一个猪圈,我用三段式进行。我指着猪说:“猪,猪。”我又说:“这是什么?”孩子说:“猪”。到了下午,我想起这个实验,就把我儿子抱到牛那儿,问:“这是什么?”“不知道。”我又把他抱到猪那儿,问:“这是什么?”“猪”。真有效!后来我就经常把儿子抱出去,用三段式给他讲。我发现凡是用三段式讲的,儿子都记得较好,凡是非三段式讲的,儿子忘掉的多,记住的少。儿童概念不清楚,这可能就是原因之一。
“简洁”是幼儿加血的妙法,它使语词袒露,直指对象。它派出了注意对象以外的干扰,给出即时的环境主词。它非常对应儿童初期“电报语”的特点,突出要语,省略杂陈。
优秀的蒙氏教师,一句废话都没有。你若废话连篇,会把儿童的心搞乱。因为你不知道你的哪一句话把儿童的注意力打乱了,反而把儿童没有掌握的概念同其他事物隔开。比如说颜色,我到北京的一所幼儿园去,老师在讲:“小朋友,你们看这事气球,红色……你们看一看这个房子里有什么颜色?”一会儿是房子,一会儿是衣服,一会儿……孩子不明白,怎么这么多的生活概念?就全部混淆了。
“简洁”是蒙氏教育中最重要的方法,它尽力将一个概念同其他事物隔离开来。就像我们吃饭摆筷子一样,我们想用筷子建立儿童对数的概念,但儿童可能完全把注意力放到谁缺少一双筷子上了,而不是数的本身,这样就偏离了我们的目的,就我们的数学目的来说这就是“废物“
儿童的记忆力很奇特。就像我上次讲的拼音挂图一样。“a”原来是一位大夫拿着手电筒,一个小孩嘴张开“啊……”,“o”是一只公鸡“喔……”“b”是一架收音机在播音。当我们指“a”时,孩子们说:“手电筒!”指“o”问“这是什么”?“大公鸡”!指“b”问“这是什么?”“收音机!”
用图画帮助记忆是一种辅助性的记忆方法,对老年人是有帮助的,对那些记忆力差、、大脑受过伤害的人是有帮助的,对儿童一点儿帮助都没有,不仅没有,而且会更糟,都是“废图”。所以我们幼儿院把拼音挂图中的图画全部用白纸给贴住了。然后再问:“这是什么?”孩子们说“a”,“这是什么?”“o”,“这是什么?”“e”,直接见到的就是字母本身。从那以后,只要在电视上、电影上出现字母,不管什么字母,我儿子就说:“妈妈你看,这是字母。”显然他知道字母是抽象的符号。这个概念他建立起来了。
在说一个关于辅助性记忆的小笑话。那个字母“m”拼音挂图上画了一个塔,很多孩子一看就说:“塔!”也许儿童那时正好处在对细小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别的什么都看不见,儿童就看见塔,而不是“m”。大一些的孩子还说“找”。太有趣了!我心想,这个问题没有人解决?废话、废物、废图满天飞,“a”就是“a”,“b”就是“b”,“m”就是“m”。
我们的教师做教案,写教学目标,写教学方法,但教学中真正是怎样的呢?有一天,我让我儿子操作“筹码”,他用最快的速度操作了一遍,然后对我说:“行了吧?可以收掉了吧?”意思是说:你满意了吧!我说:“这是我教给你的还是你自己学的呀?”儿子说:“是我后天自己学会的。”他连昨天、前天、后天都不知道,我该如何让他学数学呢?
有一次在教室里,有一个两岁多的孩子,直直地走过来,面无表情,一屁股坐在那儿,开始摸那些数字砂纸卡。而后面有个孩子,正好把“木钉板”到得满地都是,前面这个小孩坐的时候,正好把屁股坐在了后面那个小孩的工作毯上。那个小孩就用他的小脚丫蹬前面这个小孩的屁股。蹬一下,这个小孩往前栽一下,一连蹬了好多下,但不管怎么蹬,这个孩子都不动,他不断地在那儿摸数字,“8”、“5”……不断地摸,最后那个小孩发现蹬不起作用,只好放弃,而这个两岁多的孩子浑然不知,还在那儿摸……这好似多么动人的景象啊!儿童的学习原来可以这样投入,这么美!
收教具的时候,我依次放:“10”“9”“8”……孩子一看,又把他们一个一个倒过来,才满意,把“1”拿到前面,“2”拿到次前面……全部都倒过来,才满意,这个孩子的“秩序”建立起来了。
教学的第三个要点是“客观”。蒙特梭利说:“教授必须以不表现出教室个性的方法进行,仅仅突出教室想要孩子注意的客观对象。”比如说让儿童认知颜色的时候,我们只让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在颜色上,而不集中在老师身上。因为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性格和习惯动作都不一眼。我发现,我们学校的小朋友类似老师的一些动作。后来我仔细观察,原来是我们有的老师留长发,工作时他的头发不断地往前跑……她不断往后捋。时间长了,孩子们也这样,所以我要求老师一定要把头发挽起来,因为你正在操作,头发“刷”垂下来,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老师的能动性太强,就没有办法让儿童达到一个客观的状态。蒙特梭利方法为什么要求老师要么跪下,要么就盘着腿,这个动作要求一律一致。这样完全是为了规范我们的行为。
比如走路,每个老师的走路姿势不一样,每个班的孩子姿势也不一样,有的老师走路时大踏步,孩子就一路小跑地跟着,有的老师走路速度比较慢,班上的孩子就走路也就不快,每个班的孩子出来都不一样。
儿童在发展。当儿童达不到成人的能力时,他就会看你,模仿你,吸引你。就像大家包饺子,你回家看看你包的饺子,90%是自己妈妈包的样子,小时候养成的很多习惯、很多行为方式,你可能终生都在使用,而且从不会提到意识层面上来认识。这些习惯和方法可能完全按来自于我们小时候的环境,我们自己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要求老师尽量客观,客观到什么程度?把你自己的所有不文明习惯都抛弃掉!不要以为你的观念——道德、价值、审美都是正确的,更不要试图把它强加给孩子。
比如上厕所,我去过全国很多一流的幼儿园,孩子们上厕所几乎都是一个大通间,老师还明目张胆地站在那儿。没有一个孩子没有天生的羞耻感,他们不喜欢在做这件事时有人站在那儿或是被人看见。但是没有人尊重这些,大人感觉不到这会造成什么。看看我们成人的世界吧,随地吐痰,在人群中大声擤鼻涕,这同当众大小便有什么差别?我们破坏的是这个民族的羞耻感。
仔细想想,我们只有小心地检查自己,尽力克制我们的偏见、弱点、较低的意识层次,尽可能以我们最好的举止和语言面对儿童,才可能谈得上客观。
一位好老师把班里的秩序搞好,给儿童一个更客观的状态,让儿童去工作,不干扰他就可以了。教学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当儿童对这件事不感兴趣时,应该怎么办?停止。儿童没有没有错误?没有。绝对不能说“你笨”,也不要暗示孩子。是儿童对这个不感兴趣,所以不要继续进行;第二,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犯了错误,或是觉得他自己不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等待时机,是儿童在他有兴趣时去努力理解。儿童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把握上,而不是同别人比聪明,因为你永远不可能比每一个人聪明。大自然赋予了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特性,我们不必为别人比自己多了点什么而感到自卑,我们应该发展自己,这个世界才叫丰富多彩。让孩子在一个秩序的环境中发展自己,这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客观态度。
蒙特梭利讲过一个故事,故事名叫“我的百万富翁叔叔”。叔叔叫福福,小时候上幼儿园,有一次,福福正要吃饭,突然看见班里一个小姑娘非常饿,他就把饭一下塞在小姑娘的手里跑开了,离开这个小姑娘几步以后,他把两个胳膊蒙在自己的眼睛上。他第一次产生了一种冲动,一种善良的冲动,这种冲动他不知该怎样表达,就跑开了,这个小姑娘走过来,把他的手拉下来,吻了他一下,福福顺从地也吻了这个小姑娘一下,把这个小姑娘抱住了。蒙特梭利说:“这时福福第一次产生了一种善良的冲动。”可是就在这时候,老师站在远远的地方,发出刺耳的声音:“你们两个人在那儿干什么呢?回教室去。”蒙特梭利说:“这个孩子这种善良的冲动第一次被这种粗暴的声音给扼杀了。”
蒙特梭利说,老师的启蒙作用相当于什么?好像一个人独自在森林中漫步,宁静、愉快、沉思,任凭自己的内心世界自由地徐徐展开。这时,远处传来了悠扬和谐的钟声,这钟声把他唤醒,使他比以前更加强烈的感受到这里的平静和美丽。而以前他对此有一种朦胧饿感觉。成人的启蒙起着这样一个钟声的作用。
儿童虽然有巨大的潜能,但他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他需要成人的启发。教具是儿童潜在能力得以肉体化的工具,它是儿童的自然环境。如果教师要借助教具,就必须使每一样教具到位。如果教具不到位,你又不一定有能力创造更好的教学工具,孩子就会胡玩,他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得不到帮助,他当然就会胡玩。所以教具操作一定要准确,像汽车的标准一样准确,这是对教师的要求,不是对孩子的要求。教具是同儿童内在的成长机制相配对的客观环境。
蒙特梭利说:“我们成人以为可以用语言来感染儿童的耳朵,用图片来感染儿童的视觉,用讲王子与公主的故事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不可能的。”那么童话到底能给儿童带来什么?既然儿童对世界的所有认识都通过感官,而不通过语言的传授,我们就认为讲故事只起了一个作用,那就是可以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和发展孩子的逻辑。这也是一个联系语言的过程,与创造力的发展没有多少关系。教室的所作所为常常凭自己的感觉进行。在教学中和其他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训练做不到位,我们在这时不能再固守平时所要求的一些规则了。如果他忘记了归位,在平时,我们可能会问:“你忘记了什么?”我们的原则是不能训斥儿童,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醒他。你如果训斥他了,他会当着你的面归位,你一旦离开,他就不归位了。如果你每次都告诉孩子“你忘了什么了?”他一旦形成习惯,你在与不在他的行为都是一致的,这样他就会保持人格的一致。平时的日常生活训练,主要是让老师“跟盯到位”,就是不断提醒孩子。但是一个优秀的蒙特梭利老师能看懂儿童,能区别儿童的状态,他知道在任何时候应该放弃这种原则。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幼儿院的一个孩子,有一天,他把鞋往门口一放就忘了,他可能是在门口看到别的小朋友操作教具,他完全沉浸在观看教具里,而且非常想操作,他把鞋一脱就进了教室,开始操作教具,操作得特别认真。老师发现鞋在门口,就过去跟这位小朋友说:“你忘了什么?”这位小朋友抬起投来,觉得很奇怪,因为他已经沉浸在工作中了,鞋早就忘了,老师又说:“你在仔细想想,刚进门的时候……”这时孩子将目光移到门口,发现了鞋,就过去将鞋子放好。我告诉那位老师:“如果你总是这样,你们班永远进入不了专注的状态。”日常生活训练中的跟盯到位不是目的,而只是一个教学的方法,而我们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培养儿童的专注力。我们不要因为这样的一个规则而破坏了教学的真正目的,专注是儿童形成所有品质的关键所在。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小女孩在工作,她的认真已经达到了极点,以至于鼻涕流下来都感觉不到,当鼻涕流到妨碍她工作的时候,她也只是用劲一吸。这时老师发现了,立刻过来打断了他的工作,让她去擦鼻涕,小女孩很不情愿地想用手抹了一下。老师说,“请你用纸去擦。”小女孩只好无可奈何地去拿纸。幸亏,当时这个孩子已经形成了专注的品质。否则,他的专注中的经验就有可能被老师打破。
教具本身内在的逻辑和规律,是在长时间的操作中偶然地突然地发现的。这种喜悦一旦产生,孩子到明天还会继续这么做,如果在他产生喜悦的一刹那间打扰了他,这个经验就没法产生,它被破坏了。我们知道形成经验的过程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但破坏经验就太容易了。
还有一个事例,一个孩子专心地操作圆柱体插座已经有一个小时了,他在操作一一对应,很可能派生出第二步,这个过程是一个智力发展的过程。但就在这时,老师将孩子抱起来说:“老师带你去打针。”将孩子抱走了。孩子已经工作了一个小时,马上就要产生下一个经验的的时候你打断了他。这个经验的产生可能一个月后才能在出现。我们来想,如果这个班在一周之内出现过三次这样的情况,就证明这个老师经常会出现这种状态。那么这个班的孩子就难以进入专注的状态。
一般情况下,儿童进入状态在入院的两个半月后,这不包括转入的传统幼儿园的儿童,他们受到的压抑太多了。如果一个班3个月还没有进入状态,老师就要自我反省了,你是不是打扰过、暗示过、压抑过孩子,是不是没有吧自由给孩子,或者根本不爱孩子。
再如,我们在操作圆柱体插座时,其中有几个概念:“高低、大小、粗细。一位优秀的蒙特梭利老师,在孩子接触这套教具时会说:”请你把最粗的给老师拿过来!“如果这个孩子没有明白你这个概念,这套教具是不能进行的,每套教具每次操作时只能加入一个概念,绝对不能加进两个。
带班时,每班每周只吸收一到两个孩子为好。儿童进入幼儿园的第一件事是先让儿童认识厕所,脱裤子、擦屁股要亲自示范,然后带孩子看卧室。第二件事就是带孩子认识全院环境。儿童对整个环境认识了,就会建立安全感。第一周儿童是不可能工作的,常常是到处游荡,院内院外。有时的孩子太惧怕幼儿院,老师就带着孩子上街、到超市、到小公园里走走,带着孩子到处观察。为什么还应带孩子走出幼儿院?因为儿童有一种潜意识,他也许会想,进入幼儿院后是不是不能走出幼儿院了?他对陌生的地方会有恐惧感。
当儿童对幼儿院建立安全感后,就开始进教室。教室的门始终要开着,要让他感觉到能出去也能进来。进教室后的第一步是听老师阅读,然后开始静坐。阅读是每天的开始,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然后是静坐,我们在许多书中看到静坐对人的智能的开发。静坐结束后,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所拿的东西都要归位。这个日常生活练习就是“要归位”。“归位”这个主题可一般要进行一周。这一周教师主要是观察自由中的儿童。儿童愿意干什么都行,只要他不打扰别人,或没有不礼貌的行为。有时有的儿童会去抢另外一个儿童的教具,这时应给他建立的概念是谁先拿到归谁,其余的人必须等待。把“等待”这个概念给儿童,因为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发现学会等待带给孩子的益处是惊人的,孩子因为学会等待变得能够处理许多问题,并从而建立起良好的道德习惯。
比如,几个孩子同时争抢一样教具或其他一样东西,老师这时就应该会区别“谁先拿”,先拿的孩子肯定会说“我先拿的”。老师就应该对其他孩子说:“他拿到的,他先工作,请你等待。”老师所用的语言必须要规范,不能今天说“等待”明天又换另外一个词。接下来,教室要做的事情就是仔细观察孩子。他拿什么教具都可以,但操作结束后要归位,让他养成这样的习惯。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做不到归位,他从哪儿拿的也许都忘了,这时应该进行练习归位的游戏。但不能强制孩子,应让孩子逐步调整。老师也可以通过游戏规则,让孩子明白“归位”,你就帮他拿上教具,并说:“老师带你来。”归位时,你要将这个词说出来,让他把动作与语言配上对,反复这样进行,他就知道什么是归位了。
也许有的孩子进教室后把所有的教具全都扔到地上。这时两位教师绝对不能离开。比如班里来了5个新孩子,其中有两个“大闹天宫”。其中一个老师就要留在教室里观察另外3个孩子,另一个老师带那两个孩子出去玩。如果一同来的这几个孩子的状态都不好,那两位老师就一起带孩子出去认识外面的世界。有了在外边的游逛后,有的孩子会自觉进教室,进教室后,有的孩子也许会将全部的东西扔得乱七八糟,这个时候你就不可能让他归位了,老师这时不要多说什么,只需讲“我们要归位”,将东西帮孩子归位。耐心和爱心是蒙氏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要相信在这样混乱之后,秩序的曙光肯定会在爱和自由中到来。
还有,一定要给孩子的家长讲为什么这么做,让家长配合。因为只有一个办法能让孩子安静下来,那就是自由。我们幼儿院里曾有一个孩子,像小猴子一样从来不会安静地坐下来,他不是蹲在柜子上、电视机上,就是爬在杆子上。老师给他完全的自由,一两个月后,突然有一天,他安静地坐在楼梯上,并将手也安静地放在腿上。只有当一个孩子的手安静下来,他才能慢慢安静下来。
养成这些习惯后,日常生活训练就可以进行别的内容了。生活训练要从孩子的生活着手。比如说拿杯子喝水、端碗吃饭、上厕所等。这些日常生活训练是每天早上进行的主题课。主题课不要超过10分钟,老师不要“演讲”,要用实物和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主题课进行后要看孩子掌握的怎么样。一周后,如果发现所有小朋友都掌握了这个主题课的内容,但还没有实体化,下一周还要继续这个内容,只加进一个新的内容。直到这个内容实体化了,再进行下一个日常生活训练。
这个过程会很慢,但不能着急。例如进行“纸要扔到纸篓里”的训练,不能只对孩子讲这句话,这样没有用。老师应该拿一张纸,擦了鼻涕,将纸篓拿过来,告诉他这时纸篓,并用一个夸张的动作将纸团扔进去。儿童明白概念后,是否实体化了,要靠老师对孩子行为的观察才能得出结论。当孩子乱扔废纸时,老师要对他说:“你忘了什么?”这样重复几次,孩子就会永远建立这一秩序。
如何对待别人的东西呢?老师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儿童自己的东西也必须受到尊重,包括分享。儿童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的话,任何人都没有暗示
、强迫孩子把东西给别人的权利。也不能用夸奖和赞赏来刺激孩子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因为儿童此时正是感觉自己私有财产的敏感期,强制儿童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就意味着教孩子去强行拿别人的东西。
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不松手,老师应当告诉他“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如果他不听,老师就要强行取回并还给别的小朋友。不必讲大道理,可以允许孩子哭一会儿或生气。但经过几次这样的事情后,儿童自己就会总结出别人的东西是不可以拿的。成人用语言来教育儿童没有太大用处,但在动作过程中儿童会自己形成自己的经验。
以上这些如果都能做到,就为进一步观察儿童的心理状态建立了最重要的基础,儿童的秩序在学校里就会形成了。
儿童进入幼儿院一个月后就可能会开始操作教具了,这时不要过多地去帮助他,在没有专注的情况下,他会把教具当做玩具来游戏,这时不要纠正他,,先培养他的专注,专注到位再开始校正教具的操作。儿童应该更喜欢工作而不是游戏,游戏没有智力目的,游戏结束后儿童没有成就感,但工作结束后儿童会有成就感。
蒙特梭利说过,刚进入幼儿院的所有儿童原来都有心理岐变,所以在头两三个月事一个校正的时期。这个过程没有必要很严格地按照规程进行。儿童想玩就玩,想工作就工作。比如有的孩子刚进院时不进教室,一个月后他开始站在门外看,过了几天,他又坐在门外看,再过几天他就脱鞋进教室了,这中间,教室不要强迫儿童,不要把儿童搞怕了。这样孩子就能自己逐步进入状态。
主题课一般是10-15分钟。主题课的内容主要是告诉孩子日常生活的规则,如果时间太久儿童就会厌烦的。有的孩子不愿上主题课,那他可以四处走动,或去拿教具工作,不一定强制孩子坐在那儿。安静游戏时,儿童如果不够安静也没有关系,儿童的安静是逐步达到的,如果强制他安静,很多孩子为了保护自己,会假装安静。对待不能安静的儿童要慢慢来,儿童有一种“集体”意识,在这个意识中他会感知他应该做到的自我控制。当他在这个环境中突然发出声响时,他会觉得将这个氛围打破了。没有人喜欢打破这种自然的氛围,这就好像我们参加一个典礼,主持人在讲一件很严肃的事,你绝对不会讲一句玩笑话将大家逗笑。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控制自己的。儿童也是这样的,也会自动地控制自己。
如果他不能控制自己也不要紧,蒙特梭利在她的书中讲过,当老师说“请大家安静,我们现在做安静游戏”时,有一个小朋友故意发出声音,结果其他小朋友就哭了。其实这个小朋友只是在做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就是“对”与“不对”的实验,他会故意试一下,老师只是一笑置之,继续进行。当儿童知道安静与不安静时,会故意制造一些不安静,让自己感觉这个情形。就像我对我儿子说:“你的手上有脏东西不要抹到妈妈的身上”时,他就会故意抹,但有这么一两次后,他就不再抹了,而且还会提醒你。
给儿童的宽容一定要宽容到让他自己故意破坏一下,去感知对于错。儿童与成人不一样,成人觉得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但儿童得感知一下,这时儿童的一种心态,在这时我们一笑置之就行了。或者有的老师当孩子这样做时,将其抱入怀中说:“你知道的,那样对不对?”孩子就笑了,他知道你理解他。
静坐要有一个很长久的过程,不要强制儿童,一旦强制,他就会讨厌这个活动。他就会发现每天的静坐成为一种苦差事。
下面是工作时指导教师的注意事项:
第一,指导教师事前就要决定在工作毯或工作桌上工作。比如:“零的游戏”,有几个小朋友共同参与,老师事前就要知道在哪儿工作。儿童自己的工作由儿童自己决定,在哪儿都行。不合适时,儿童会自己调节。
第二, 坐在幼儿右边。
第三, 为使幼儿容易了解,教师提示时动作需要分解清楚。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所有的动作中,所有的动作都必须分解。
第四, 要幼儿集中注意力的地方,需特别强调提示方法。提示方法有多种,每一种目的都是让儿童的注意力长久地留在教具上。
第五,提示时间所用言词要得当。如果动作已经不足以提醒、迫不得已覅要语言来提醒时,一定要记住蒙特梭利所说的“我们一定要把注意力隔离在一个感觉上”,我们在言辞的提醒上要做到这一点。
第六,说话须简单扼要,发音要正常。在蒙特梭利幼儿院的课堂上听不到老师的话,即使下午的课上,老师的话也极少。蒙特梭利说:“一句废话都不要说。”因为你的话也许会打扰儿童的注意力,会引起他的很多想象。
第七,提示中,从头到尾一切动作要稳重。动作稳得可以达到让儿童对事物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稳重是非常重要的。
第八,提示中注意幼儿的表情。出色的老师到教室中的第一件事是观察,就像蒙特梭利所说的:“我们要像一名天文学家观察天体一样。”
第九, 提示中对要不要幼儿摸触教具要有明确的判断。
第十,提示时要使幼儿能够注意到控制错误的地方(每一种教具都有自我校正功能)。
第十一,提示后向幼儿说劝诱的话。这个劝诱不是让我们去诱骗孩子,教师会说:“你愿不愿意自己来做?”提出问题,以增进幼儿对工作的欲望。
第十二,提示后给幼儿操作的机会,教师在一旁观察。
第十三,教师已经能辨别出孩子玩耍或工作的动作。玩耍没有什么意义,儿童从中也不会得到什么,其实儿童本身也不喜欢玩耍。一个儿童,状态的好与坏关键在老师。在儿童无所事事、神态茫然时老师要去启发他,当他对教具没有信心要放弃时,教师对他的主动启发会对他有帮助。如果教师穿凿的氛围不好,儿童就容易混乱。儿童更喜欢通过一个事物发现内在的规律与逻辑,这个东西能给儿童带来喜悦。老师如果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那必然起到消极作用。儿童真正的状态应该是:坐在那里长久的工作。这个状况出现与否,主要取决于老师水平高低。蒙特梭利说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观察者、环境保护者,而不是教儿童怎么做。
第十四,神游状态的儿童会将教具当做玩具玩耍,如果孩子的专注状态还没有培养起来,就不要去打扰他,让他玩。
第十五,改正幼儿的错误需要谨慎行之,发现儿童对与错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环节。
第十六,给予幼儿反复练习的机会,不可强制。
第十七,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做适当、确切的解答。如果老师对问题不懂又乱解释,就会破坏儿童探索这个问题的能力。
第十八,工作结束时提示收拾、整理教具的方法。在这点上完全不符合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精神。蒙特梭利在讲儿童发展的几个阶段时特别讲到,当儿童的专注力达到某种状态,一样教具操作结束后是不收拾教具的。在这时,儿童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组织和思考,蒙特梭利称之为“充满思考的休息阶段”。在这种工作状态中,儿童会有3种情况:一是坐在自己的工作毯上看别人工作;另一种是看自己工作的结果;还有一种是会拉别人来看自己的工作。在这3这种情况是儿童智力发展所需要的重要部分,这表明:一是儿童在自然地进行一种自己和别人之间的“比较”研究;二是儿童在自己工作的结果中认识自己;三是使自己与别人及环境进行交流。
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必须明白这绝对不是儿童无所事事的表现,这时儿童的思维在整理前面的操作过程。如果在这时提醒他收拾教具会破坏他的思维状态。当儿童在进行思维整理之后不想再整理了,决定结束这项工作时,他会自己收拾教具。
蒙特梭利教师除爱心外还要耐心,允许幼儿以其时间、速度与节奏工作,这样做就是接纳幼儿。教师的耐心不仅是一种工作需要,更是一种重要的美德。
用蒙特梭利方法授课时比较难的,即使你把以上的内容背的烂熟,即使你受过3年正规培训,可能都不顶用,你必须把蒙特梭利思想实体化。能做到这点,你就成了一个优秀的儿童心理工作者或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