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听老师说起教育体制的弊端是师生跟着高考指挥棒走,我的感觉并不敏锐——当时还傻乎乎的,根本不知道那有什么不对,以为跟着考纲走,一来考个好成绩,二来巩固基础知识,不是一举两得嘛。直到工作以后才明白,那个所谓的好成绩其实是虚的,社会到底不需要那些死知识,而需要你的真本事,需要你会观察会思考,会组织会策划,有勇气敢承担,会做人会办事,会分析问题解决难题……一句话,工作中你需要的是智慧,是能力。

  也许有些老师还真的无法懂得这一点。他们从学校到学校,一辈子跟学校打交道,所学的应试方法直接又作为吃饭的手段传授给学生,对他们而言确实是“学以致用”,叫他们怎么知道这些东西到社会上到企业里顶个什么用?我深刻体会到,有些老师比家长还不懂教育的意义,跟着高考指挥棒走,他们甚至还不如我当年的老师了解这一弊端。

  举个例子说明高考指挥棒是怎么号令天下的。就在几周前,我教的孩子们都在积极购买Kindle阅读器,我把手头的几百本名著推送给他们,他们个个兴致勃勃地埋头阅读,因为中高考要考名著。上周高中孩子上课的时候却谈起,名著不用读了,高考不考了。福建省从2016年起取消高考自命题,采用全国大纲卷,题型是二十年前的题型,要考拼音、成语、病句、句子排序。全福建师生一接到通知,立刻转舵,名著不需要了,语基更重要,于是书店里的汉字注音、成语造句之类的辅导书又成了抢手货。

  真不可思议!以前我有个中学老师说过,试卷中某题型考一题,就要做练习一万题,反过来,某题型一题不考,那么那一方面花多少时间都是做无用功。全体师生都是用分数来衡量学习的意义的。高考这一事件最能反映国人的功利心。难道福建省的教育领导不懂得这一点?搞了二十年教育改革,竟然“一夜回到解放前”?

  我的一个学生在过去几年的训练中,阅读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拿到一篇作品,不论长短,基本上都能解读得头头是道,阅读理解题基本不被扣分。现在高考方向一转,他晕了,因为一看那些字词注音,模棱两可,一道题也做不出来。谁会认为这个学生学习能力有问题?不过是阅读的时候着重于对文本含义的理解,而不是着重于个别字眼,遇到生僻的字就查字典而已。

  说实话,多少学者能搞定那一题呢!我曾经格外留意大学教授们的发音,因为我自知来自闽南方言区,普通话不那么标准,需要多学习,可是一注意才知道,其实每代人每个人都有发音问题或发音个性,有时为了引起听众的注意或搞笑,甚至故意变调或读错音。语言就是一个交流的工具,那么细抠细究的何用?考查语基就不能放在小学和初中么?高考不去着重考查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思维能力、文学素养,却去搞那些语基,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高考这根指挥棒到底有多大魔力?简直能叫一个人忘记自己,对它唯命是从。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