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听到一些家长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其实他们的潜台词是“能借则借,读过拉倒,买它干什么”。

  有许多家长经济条件很好,花钱也很随意,但偏偏舍不得买书。在他们看来,买书不值得,读一遍就不要了,干吗要买?能借则借,借不到算了。

  事实上,如果你对书缺乏敬意,你又怎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读好书?我在大学学到的最宝贵的思想是:“如果你对学问缺乏敬意,你就不可能有所突破。”一个作者,穷极一生,也就留下那么一本或几本代表作,你却以为借过来,随随便便翻看一下,还回去,读过了就算数了,这能读出什么精髓来呢?当我听到一些同学将《红楼梦》读了不下五十遍,读烂了好几个版本,我才知道自己读书是不够用功的。当我看到一些孩子爱书如命,当他爸爸未经他同意碰了他的名著,他就火冒三丈,我想这个孩子将来大有可为,呵呵。

  幼儿读物也是如此。买几套经典绘本,把它当作孩子的宝藏,反复读,让孩子对这些书产生深厚的感情,把它当作自己的好朋友。如果他读透了愿意送给别的小朋友就送,如果他不愿意送,可以当作藏书,等他长大了再翻开,童年的美好岁月就浮现在眼前了。“人有恒产,始有恒心。”在阅读上也是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藏书,做自己的书库的主人,孩子才会真正热爱书,这是其一。

  其二,让孩子反复阅读同一本书,教他学会精细阅读与反复阅读,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些家长本身就是读书不求甚解的,因此体会不到读书的好处。其实,书不在多,在精。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书架,摆一系列经典图书,一字一句反复研读,这是培养钻研兴趣的开端。

  学会精细与反复阅读的孩子观察能力往往很强,他们读图比大人还要细致,许多细节孩子发现了,想通了,大人却不以为然,疏漏了。这一点孩子还运用到看动画电影当中。当《冰雪奇缘》看第二遍的时候,学前小朋友可以给许多即将出现的微小动作做预报,而那些细节大人往往忽略了或没看到。可见,孩子在幼儿期是否养成精读的习惯,并且能对同一本书产生感情,翻来覆去地研读,这为他将来钻研名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后记:

  本文发布之后,有两位读者和我交流了关于读书的看法。

  1. 对我而言,当真书非借不能读,借来的书我才会想着快点看完,于是才会被精彩的情节吸引住。

  答:我们针对少年儿童讲的阅读,应当是指读精品,并且精读。如果仅仅是为了看个情节,好还回去,那是远远不够的。这和实质意义上的阅读——与作者交流,独立思考和品味——还有很大的距离。这种快餐式浏览,只看情节,只图娱乐,当然可以借书来翻一翻即可。

  2. 我是小学语文老师,我建议孩子们要读纸质书,要体验抚摸着书的感觉。

  答:读经典名著无所谓你读的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电子书因为便捷及价廉等优势,未来会逐渐取代纸质书。这就好像电力时代来了,我们不必教孩子为了感受煤油灯的温暖火焰而拒绝使用电灯。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辗过去,势不可挡。我们读书,感觉到了书的厚度,是指文字当中有内涵,有思想,有境界,跟那什么展示手段无关。甚至不识字的人用耳朵听书,一样大有收获。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