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在家教中所持的功利心,使他们特别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孩子进行灌输。这一点却是一家一个说法,我赞成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让他们阅读充满童趣的书,培养他们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反对趁他们什么也不懂,强力灌输大人认为有用的知识。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1)背诵国学经典

  有些家长本身是大学或中小学教师,了解一些国学经典,加上今天许多人鼓吹国学,他们想当然地以为,在孩子上学前,一张白纸,记忆力又好,教他背诵《三字经》、《论语》等等,不必理解,将来慢慢再去消化。我在北京见过很多孩子像唱歌一样,两三岁就把这些古代经典背得滚瓜烂熟,在同安也有一小部分小孩子背三字经和古诗。在我看来,这样做弊大于利。孩子唱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唱得愉快了,练得一口好发音(更不用说,有些孩子读得很不标准,简直在记忆中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将来还得矫正),大人听了都赞扬,他也觉得自己挺牛。但是他并不懂得句子背后的含义,有什么可想像的,有什么可进行逻辑与思考的呢?他倒觉得学习就是背诵了。尤其是小学至高中,有些学科的老师非常可恶地教学生背诵,“把这些提纲背下来,这次期末考80分在里面”,搞得孩子以为学习就是一门背诵的本事。把孩子搞呆,就从小时候的背诵开始。

  现在,我们来看这本图画书《小鸭子长大了》(《儿童目击者》丛书之一,英国DK公司):“河边的草丛中,鸭妈妈正在搭窝,它用柔软的羽毛搭了一个舒适的窝。草丛中的窝里,鸭妈妈生了6个白色的蛋。每一个蛋里,都有一只小鸭子在生长……”每一句都有现代汉语的美感,读着听着,眼前就现出了一幅优美的画来。我们想让孩子掌握的也正是现代词汇,因为它们才是活的,是学了就能用的。难道孩子念了三字经,张口就能用到生活中吗?那也叫人们觉得这孩子太文绉绉了,好像生错了时代。

  总之,上学前的6年时光是非常宝贵的,与其教他死记硬背,不如让他读一系列有趣的童书。他自身并不需要的读物,坚决不要给他,而他需要的一定是他的好奇心所渴望的。孩子每读一本就理解一本,他眼里的世界就丰富一层;边读边想像边思考,积累到幼儿园大班,他自然就急于自己识字,好读更多有趣的书了。那个时候,他正好要升入小学一年级,真是迫不及待啊!上学后,还用大人在那里催逼作业吗?

  (2)大小道理的说教

  除了知识方面的灌输,还有一部分家长容易犯的毛病是:人生哲理灌输。阅读过程中(日常生活也是这样),只要能引申到某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上的,家长就长篇大论地讲,我们做人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样,将来会怎样,那样,将来又会怎样……阅读的时候,大人附加的东西过多,就会使阅读本身的趣味性降低。孩子虽然从小就听得很习惯,也在生活中做得非常好,常常得到众人的赞扬,但是,这些道理都是大人灌输到他的骨子里的,并不是他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探索和领悟出来的,他尽管被称作“很乖”,但同时他也是个循规蹈矩,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

  因此,我建议家长在给幼儿阅读时,可以恰当地提一两个问题,让他去想像和思考,但是不要趁机把自己所理解的一大套理论塞给他。他自己想到的,总归是他自己的成果;你灌输得多了,就剥夺了他的想像力。对孩子而言,阅读时产生一些问题,得不到解答,这是再正常不过了。等将来在生活中或学习中,撞上了他疑惑已久的答案,他自然会前后联系,并且感到非常快乐的。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