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全程中都表现得非常功利,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自古以来骨子里有种观念——养儿防老,养儿归根结底不是为了新生的生命个体活出他的精彩,而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利益在进行“长远投资”(期望物质回报或脸上有光),所以,从孩子降生之日起,家长就不知不觉地用自己的利益去衡量孩子每走一步的“效益”。这个观念应用到阅读中来,就是“学前阅读是为了识字,上学阅读是为了作文”。

  许多家长通过学习,也都具备了基本的教育常识,孩子出生之后,从黑白卡片到彩色卡片,从简单的图画书到比较复杂的插图本,每晚睡前为孩子朗读。读的时候,家长拿手指指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焦点放在每个汉字的发音和识别上。孩子在1-2岁时,可能觉得那些符号很有意思,看几次就会认了,于是家长买来汉字卡片,迅速灌输,以为这是造就天才的好路径。

  我一同学的孩子在两岁半的时候就熟识汉字300个。我一亲戚的孩子从两岁半开始学拼音和汉字,出门见到哪个汉字都去问、去记,很快地自个儿读起童书来,上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大大近视了。那时候没有电脑,电视也看得不多,主要是因为缺乏指导,用眼不卫生造成的。诸如此类早早开发识字能力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呢?事实上,到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们就与众人无异了。晚几年识字的同龄人并未处于落后地位,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的语言能力并不取决于识字的多少,而取决于概念的多少。认得字的模样,甚至会写,那是死的,迟早会学,都能学会;但是概念的掌握和运用,却需要想像和理解,而理解的过程是一种逻辑——归根结底,语言正是一种逻辑,逻辑的缺乏使人思维迟钝,没有创造力,学习的热情也就不可持续。

  绕了一圈,我们讨论的是,孩子自出生起,为他从简到繁地阅读童书,不是为了让他早点识字,而是为了让他在故事中掌握概念和领悟逻辑。例如,你给孩子读《你看得见我吗?——动物的伪装和隐藏》,你把注意力放在“你、看、得、见、我、吗……”,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孩子认,在别的地方找出这些字来,问他会不会读,知不知道每个字的意思,那么孩子读了这本科普书,就只知道这些字眼,顶多再知道书上各类动物怎么伪装、怎么保护自己的,也就完了。我上学时,学校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上课的。

  我们换一种方法来研究这本图画书。你可以用正常的语速给孩子从头到尾朗读整本书的内容,孩子需要学会倾听,专注于你讲述的意思,根本不需要拿眼睛去看书上的任何一个字。他想看就看了,不看也行;他要看的是图画中的各类动物是怎么隐藏在大自然中的,他能不能把它们全部找出来,并且用自己的表达说出它们隐藏的办法。再联想,士兵在野外为什么穿迷彩服(农村孩子常在军营边玩,见过迷彩服;城里孩子在电视中也见过)呢?如果我们一家人到了丛林里,该怎么隐藏自己呢?这么一来,孩子学到的是“伪装”和“隐藏”的概念,正是绘本作者的本意。几句简单的提问就能推动他的想像力,使他产生好奇心,去阅读更多的科普书,去发现更多的生活的秘密。

  孩子一旦把阅读与思考当作一种乐趣,形成他的生活方式之一,就像一日三餐吃饭与消化那样自然,那么他今后不会轻易地不爱学习了。等他上了小学,识了字,能够自主阅读,那简直就是如虎添翼,家长只需要配合他,他需要什么资料,你就尽可能陪他去找得了。而上述那类把“识字”当作阅读目的的孩子,他的学习是苍白无聊的,即使读书的过程中也得了些知识,但那些知识是死的,他会和不会并不重要,因为所有的知识谁都可以去查“百度百科”,为什么要去记忆呢?等小学毕业的时候,这类孩子的优势已经完全失去了,多数泯然众人矣。

  同理,上小学之后的阅读也并不是为了作文。如果一个孩子读儿童文学,不是为了与作者或作者塑造的角色交谈,去想像故事中的场景,去体验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去熏陶自己的善心、爱心、正义心,等等各种心,去感悟故事里头大大小小的生活哲理;而只是为了摘抄里面的好词好句,只是为了仿写,那他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有一回我在路上捡到一个U盘,不知失主是谁,于是回家插在电脑上打开。原来是实验小学某同学收集的六年级优秀作文,篇篇堆满了修辞与成语,读起来却只有一种感觉:拼凑感极强,缺乏逻辑,还称不上一篇“作文”。但现在许多孩子都写这类作文,许多老师也指导写这类作文,用某朋友的话来讲,叫“僵尸作文”,混个考试分数可以,拿出校园实在一文不值。我替写这些“优秀作文”的优秀学生感到悲哀,把U盘交到学校传达室去了。

  这样不带自身灵魂地去阅读和写作,是把自己变成僵尸的一个过程,等自己将来真成了僵尸,我相信高考大关一过,他们就既不阅读也不写作了,除非万不得已。这才是中国真正的教育问题所在,谈什么自我教育与终身学习!因为这类孩子所受的教育是不可持续的,只不过用了18年把自己变呆,然后摆脱牢笼,视阅读与写作为无聊无趣、可憎可恨之事。

  说到这里,再回过头来,是谁暗示孩子读书是为了识字、为了知识掌握得比别人早,好在小学时考试占优势的呢?首先还是家长的影响。一个孩子如果在6岁之前已经养成了阅读与思考的习惯,小学老师再指导无方,孩子也不至于就退步到只会死记硬背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人,一旦掌握了更高级的学习法,一般不会再回到低级的路子上,当然还需要家长不断地跟进,陪着孩子度过快乐阅读与思考的童年。

  推荐阅读:《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德)米切尔·恩德,21世纪出版社。

  推荐理由:故事中的男主角巴斯蒂安将教你如何阅读、如何想像。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