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

  他暗暗地使天变地异,却不敢毁灭一个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迟鲜禣;暗暗地使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

  他专为他的同类——人类中的怯弱者——设想,用废墟荒坟来衬托华屋,用时光来冲淡苦痛和血痕;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他必须使一切也欲生;他还没有灭尽人类的勇气。

  几片废墟和几个荒坟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们都在其间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弃,以为究竟胜于空虚,各各自称为“天之僇民”〔2〕,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辩解,而且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的到来。新的,这就使他们恐惧,而又渴欲相遇。

  这都是造物主的良民。他就需要这样。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

  造物主,怯弱者,羞惭了,于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于是变色。

  一九二六年四月八日

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九日《语丝》周刊第七十五期。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

〔2〕“天之僇民”语出《庄子·大宗师》。僇,原作戮,僇风,受刑戮的人、罪人。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要钱;头钱〔2〕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一月四日《语丝》周刊第六十期。

  〔2〕头钱,旧社会里提供赌博场所的人向参与赌博者抽取一定数额的钱,叫做头钱,也称“抽头”。侍候赌博的人,有时也可从中分得若干。

想到人类的灭亡是一件大寂寞大悲哀的事;然而若干人们的灭亡,却并非寂寞悲哀的事。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自然赋与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人们自己萎缩堕落退步的也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无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潮,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什么罪恶来亵渎人道,人类的渴仰完全的潜力,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

  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以前早有路了,以后也该永远有路。

  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昨天,我对我的朋友L〔2〕说,“一个人死了,在死者自身和他的眷属是悲惨的事,但在一村一镇的人看起来不算什么;就是一省一国一种……”

  L很不高兴,说,“这是Natur(自然)的话,不是人们的话。你应该小心些。”

  我想,他的话也不错。

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一日《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署名唐俟。

  〔2〕这里和下文的“L”,最初发表时都作“鲁迅”。

从前看见清朝几件重案的记载,“臣工”〔2〕拟罪很严重,“圣上”常常减轻,便心里想:大约因为要博仁厚的美名,所以玩这些花样罢了。后来细想,殊不尽然。

  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暴政,时常还不能餍足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欲望。

  中国不要提了罢。在外国举一个例:小事件则如Gogol的剧本《按察使》〔3〕,众人都禁止他,俄皇却准开演;大事件则如巡抚想放耶稣,众人却要求将他钉上十字架〔4〕。

  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从“幸免”里又选出牺牲,供给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渴血的欲望,但谁也不明白。死的说“阿呀”,活的高兴着。

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一日《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署名唐俟。

  〔2〕“臣工”群臣百官。

  〔3〕Gogol,果戈理。参看本卷第102页注〔18〕。《按察使》,今译《钦差大臣》,作于一人三四年至一八三六年间。

〔4〕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故事,据《新约全书》记载,耶稣在耶路撒冷传道时,为门徒犹大所出卖,被捕后解交罗马帝国驻犹太总督彼拉多。彼拉多因耶稣无罪,想释放他,但遭到祭司长、文士和民间长老们的反对,结果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古来很有几位恨恨而死的人物。他们一面说些“怀才不遇”“天道宁论”〔2〕的话,一面有钱的便狂嫖滥赌,没钱的便喝几十碗酒,——因为不平的缘故,于是后来就恨恨而死了。

  我们应该趁他们活着的时候问他:诸公!您知道北京离昆仑山几里,弱水〔3〕去黄河几丈么?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棉花是红的还是白的?谷子是长在树上,还是长在草上?桑间濮上〔4〕如何情形,自由恋爱怎样态度?您在半夜里可忽然觉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点悔么?四斤的担,您能挑么?三里的道,您能跑么?

  他们如果细细的想,慢慢的悔了,这便很有些希望。万一越发不平,越发愤怒,那便“爱莫能助”。——于是他们终于恨恨而死了。

  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

  愤恨只是恨恨而死的根苗,古人有过许多,我们不要蹈他们的覆辙。

  我们更不要借了“天下无公理,无人道”这些话,遮盖自暴自弃的行为,自称“恨人”,一副恨恨而死的脸孔,其实并不恨恨而死。

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一日《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署名唐俟。

  〔2〕“天道宁论”语见梁朝江淹《恨赋》:“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

  〔3〕弱水即额济纳河,在甘肃省西北部。

  〔4〕桑间濮上桑间,在濮水上,春秋时卫国的地方。相传当时附近男女常在这里聚会。《汉书·地理志》:“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台,声色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