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目的】

学习材料作文(议论文)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写作指导】

给材料作文除了能考查考生的语言功底、表达能力之外,还可以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思想认识能力等。总之,是全方位的考查。因此,这种作文形式审题立意的难度比较大,成为作文过程中的难点所在。

一、审题立意五步法

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又说:“故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也,即作者立意之本意也”。古代先贤以“帅”、“主脑”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文章中心的重要作用。作文立意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满盘皆输。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乃是此种作文形式的关键一环。那么,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该如何进行呢?具体说来,给材料作文(就议论文而言)的审题立意可分五步走。

(一)读材料

给材料作文的依据是材料,因此对所给材料必须认真研读,准确把握内涵、中心。因为所给材料的类型不同,把握材料中心的根据、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如果材料是单一型(一则材料),可以根据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例⑴:“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文中的人物有卖马人、伯乐和买马人(未点明),但主要人物是卖马人。中心事件是卖马人请伯乐帮忙,以好价钱卖掉了一匹劣马。据此可以确定材料的中心是谴责那种不择手段欺骗别人,从而谋取私利的人。

有的材料属正反对比型,则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概括;但中心往往侧重表现在正面材料上,反面材料只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例⑵:“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和尚没水吃是因为不团结、不齐心;三个皮匠能顶诸葛亮是因为齐心协力。正反对比,中心明显: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如果只从正面材料入手,把中心理解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显然属于盲人摸象。

第三类材料是正面列举型,分析这类材料,应找到所列人、事、物的共同点,据此确定中心。例⑶:“蚕吃桑叶,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蜜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学习亦然。”这里列举的两类事物,共同点都是吸收、消化、创新;再参考后一句提示,材料的中心应该是“在学习上,只有广泛地获取知识,并体会理解,才能学有所得,有所创新。”

第四类材料是反面列举型,例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两个成语的共同点都是从反面揭示“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材料的中心应是:如不注意纠正小毛病,就会铸成大错,造成重大损失。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寓言故事型的材料。例⑸: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联系生活实际的议论文。

寓言诗《鸟的评说》如下:

麻雀说燕子

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说黄鹏

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鹏说百灵

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百灵说最无原则的

要算是鹦鹅

鹦鹅说喜鹊

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

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

这种文体的中心对于学生来讲不易把握;再加上角色众多,很容易因为对中心把握不准,从而立意上的偏颇。首先应认识到此寓言是以鸟喻人,明在写鸟,实在写人。其次要找出评说的双方,并弄清主次。如果列出文中的评说顺序,就会发现:由麻雀评说燕子开始,至麻雀被老鹰评说结束,形成一个评说的怪圈。众鸟既是评说者,又是被评说者。但通观全文,表现的主体是评说者。第三要弄清评说的内容。粗看,鸟们指责的是对方的缺点,但仔细推敲,并不能算缺点,只能叫做生活习性或生理特征,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点。众鸟之所以用这些并非缺点的“缺点”,作为口实来批评指责对方,颇有“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样一种味道,其实是嫉妒心在作怪,而不是不能全面地看问题。上面三点表明,这则寓言给人的启示是:不能因嫉妒别人的长处而互相攻击,应正确看待别人。把握了这一点,方可避免立意上的若干偏颇。

(二)找角度

在读懂材料、把握中心的基础上,应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广开思路,尽可能多地寻找立意的角度。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则材料,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因此,多找角度,也就是找出材料的多侧面意义。为什么要多找角度?作文题一般有“自选角度”的要求,如果不多找角度,则无所谓“选”;也就很难保证理解材料中心及立意的准确恰当。一般来说,可以从材料涉及的人、物、事件入手寻找立意的角度。至于恰当与否暂且不管,尽量多找。如上文例⑴,可以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抨击不择手段害人谋利的行为;也可以从伯乐的角度立意,批评名人为劣质产品作广告的错误行为;还可以从买马者的角度立意,指出盲从的后果。再如《鸟的评说》,可以从评说者的角度立意,论述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别人;还可以从被评说者的角度立意,论述如何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批评指责。对于正反对比型、正面列举型的反面列举型的材料,则应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从材料整体的角度立意。如例⑵、例⑶。

(三)联实际

作文往往有“联系实际”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联系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是增强文章的针对性,避免无的放矢,空发议论。在这方面,也要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展开联想,找到与立意角度有对应关系的话题。如个人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目标理想、意志恒心以及对人对事的思想方法、观点态度;也可以由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联想到国家、集体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热点。还可以由现实想到历史,由中国想到外国,由个体想到整体,由正面想到反面,由现象想到本质,由原因想到结果等等。总之,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角度,广开思路,找到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联想要丰富,思想要清晰。这一步不但是立意所必需的,而且是选材论证所必需的。

(四)立论点

在读懂材料、找出角度、联系现实的基础上,就可以水到渠成,确立中心论点了。这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一步。就给材料作文来讲,所确立的论点应该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扣材”,是指所确立的论点必须是根据材料生发出来的。在引论部分对材料只字不提,就摆出论点;或置所给材料于不顾,另选材料,并据此确立论点,这些都是不扣材的表现,不符合给材料作文的要求。“准确”,一是指论点应从材料的中心意义或材料的主要角度、主要方面引伸出来,而不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次要角度、次要方面来确立论点。

如前所述,找角度尽量多找,但并非找出的所有角度都能立意成文。从应考的实际来讲,应该扣紧材料的中心意义或者选择最能显示材料中心意义的角度来立意。这也正是命题者所希望的。“准确”的第二层含义是要找准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即对应的话题)。联想到的社会现象、人物事件,并非都能与选定的立意角度对上号,因此,也要认真选择。如:例⑴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联系现实的对应点应是不择手段制售伪劣商品营利的人和事,而不是刑事犯罪、腐败现象等等。“稳妥”,是指确立的论点要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如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主流的观点等。

此外还要符合社会的道德准则,合乎情理。作为应考作文,关系重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不宜提倡用逆向思维方式立意以求新,还是顺向立意为妥。否则,可能会由于学生认识的局限,因而立意偏颇,观点过激。这样,整篇作为表达再好,也“不可问矣”。况且有的材料也不宜反向立意。鲜明、简洁,是对中心论点表述方面的要求。在引论部分一定要开门见山,旗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得到什么启示,悟出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什么,一定要一语道破,直截了当。不能罗里罗嗦、含含糊糊。论点的表述,一二句话即可。可以采用肯定句式,也可以采用否定句式。句子要通顺,语气要畅通,语句要简洁。

综上所述,确立论点是对读材料、联实际、找角度的总结、综合,也可以说是前三个步骤的思维结晶。只有找准材料的角度以及该角度与社会实际的最佳对应点,才能确立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的中心论点。

(五)拟题目

非命题作文有“自拟题目”的要求,可以这样说:文章好比人的躯干,中心论点好比人的头部,而题目则是人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题目则是文章的“窗户”了。因此,应该认真对待拟题目。题目比论点更需要准确、鲜明、简洁。好的题目,或准确揭示文章主旨,或点明论述范围,或新颖别致,都能给读者留下良好印象,吸引读者仔细阅读下文。题目的类型有论点型、范围型、感想型、比喻型、关系型、问题型等。

如:《对<鸟的评说>的评说》、《我的评说》(范围型);《让我们换一种眼光看问题》、《如此“评说”要不得》、《嫉妒是进步的大敌》、《要正确对待别人》(论点型);《由<鸟的评说>想到的》、《读<鸟的评说>有感》(感想型);《我们不能做这样的“鸟”》(比喻型);《评鸟与评人》(关系型);《如此“评说”恰当吗》(问题型)。

一篇文章拟什么样的题目好,没有统一的标准。总的原则是紧扣中心论点及材料的特点来拟定。从应考的实际来说,最好拟成论点型题目,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中心论点确定的情况下,只需把论点句照搬或缩简短一点即可。如果这样做有困难,那就拟成感想型,既简便又稳妥。如果所给材料没有题目,那就拟成《读作文材料有感》《作文材料想到的》。

以上所谈,就是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法。需要说明的是,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这五个步骤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综合思维过程。

二、实例讲解

[材料] “千里牛”长年累月象老黄牛一样工作,身于芸芸人群中,不吭响,更不愿向天“引颈长鸣”,一些“伯乐”见了,也只是拍拍其颈说:“精神可嘉。”转身到马群中去了,“千里牛”呢,仍然像其它“牛”一样,拉着沉重的车一步步向前走去。

[要求] 根据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分析] 象这类“寓言”式的材料,我们应避免就事论事,而要透过材料表面,抓住蕴含其中的深刻寓意,以此联系实际,确立观点。这个材料,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切入分析:

一是从“千里牛”的角度分析。很明显,“千里牛”代表的是社会上的一种人才(说它代表一种人才,因为它是“千里牛”,而非一般的老黄牛);与之相对的“千里马”则代表另一类型的人才。这两种人才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只会埋头默默地苦干,而不会炫耀自己,表现自己,更不愿“引颈长鸣”,其特点是“实而不华”;后者也有过硬的本领,也能“一日千里”,但更会“引颈长鸣”,傲视同侪,基特点是“既实又华”。那么比较这两种人才,联系当今社会实际,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观点:“千里牛”不应沉默,要善于表现自己,推销自己,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否则,即使是“千里牛”也只能长年累月像老黄牛一样工作。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有利社会时步。

二是从“伯乐”的角度分析。既然“千里牛”代表的是人才,那么“伯乐”当是那一些能“发现人才”,又能“任用人才”的领导们。身为领导,应当做到知人善用。所谓“知人”,便是要有眼光,充分了解认识下属,准确掂量每一个人的才能;所谓“善用”,便是要有正确的态度,要做到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任人唯好(根据自己好恶任用人才)。使每一个人“尽其才”“尽其用”。而材料中的“伯乐”呢,却是无法做到知人善用,他无法做到知人善用是因为他头脑中存在着偏见,他不相信“牛”也能“一日千里”!所以他只愿意“转身到马群中去了”。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也就能找到观点了:领导干部要克服思想偏见,要到平凡的人群中,发现不平凡的人才。因为“老黄牛”常有,而“千里牛”不常有,若使“千里牛”们怀才不遇,那也将是社会的一大损失。

【例文示范】

“沉默”不再是金

有这么一则材料,曰:有一头“千里牛”长年累月象老黄牛一样工作,身于芸芸人群中,不吭响,更不愿向“引颈长鸣”,一些“伯乐”见了,也只是拍拍其颈说:“精神可嘉。”转身到马群中去了,“千里牛”呢,仍然像其它“牛”一样,拉着沉重的车一步步向前走走。

读罢三思,不禁为那“慧眼不识才”的伯乐而顿足,但更为那“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千里牛”而长叹!

世上向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看来“千里牛”不应再等待,不应再沉默,该是到了向天“引颈长鸣”的时候了。

凡“才”皆应“尽其用”,怀才不遇,那是对人才的践踏。但每个人要想找到真正的“用武之地”,充分施展才华,那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要敢于表现自己,勇于推销自己,而不应不愿“引颈长鸣”。据说,有一外语水平颇高的大学毕业生,到一外资公司应聘,当公司经理问之外语程度如何时,他却说:“略知一二而己。”就是不敢表现自己,最终,对外语“略知一二”的他,就是因为“外语水平不高”,而不能被招聘。空有满腹经纶,若不予人知,且为之奈何?当今社会充满竞争,要想在社会占有一席“用武之地”,当然首先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要有才能,有实力,但其次更重要的也还是要敢于竞争,勇于表现。诸葛亮智居深山,但首要条件必然是,他要表现出非凡才干,并深为人知,否则,刘备又怎肯“三顾茅庐”呢?随着时代进步,诸葛亮越来越多了,你要想人家刘备优先顾你“茅庐”,不但要“长鸣”,而且要“一鸣惊人”。

真佩服战国时代那个毛遂,能充分认识自己,关键时刻,毫不矜持,挺身而出,充分发挥自己才能,说服楚王派兵解救赵国。我们有才能,但不恃才自傲,而是尽其所能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还有什么不好呢?

现在,我们正处建设的时代,这个时代召唤着各种人才脱颖而出。人才埋没,对自己,对时代都是一大损失。我们盼望社会能出现“万牛齐鸣”、“万马奔腾”的繁荣景象。

“千里牛”们,新时代需要你们的“千里”之才,不要沉默,沉默已不再是金!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次,我去听一位小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台来做。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当这名学生写完最后一道题的答案“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他错了,最后一道题答错了……”

我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的这道题,而不说他前面四道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

要求: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