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的时候,孩子执着的要求一件事,即使后来我们妥协了,满足了他的需求,可是他还是大哭不止。我们一遍一遍的重复:“可以了”,或者“给你吧”,可是孩子哭得像完全不理解我们的话。耐心条慢慢消耗,直到归零。这时候,我们要不烦的大喊一顿,要不置之不理。孩子和我们都知道,他在“找茬儿”呢。但是我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以及,能做些什么。
小树28个月。前几天小树张溃疡,吃东西碰到的时候会疼到流泪,所以很多平时喜欢的东西都不敢吃了。晚上睡前,我主动跟小树说:“小树长溃疡了,今天妈妈不给你刷牙了,好不好?”我本想主动邀功,让小树对妈妈的善解人意感恩戴德。没想到,这句话就像一根棍子捅了眼泪的马蜂窝,小树一听到“刷牙”这两个字,马上嚎啕大哭起来:“不刷牙,不刷牙!”我以为他听错了,赶快解释:“不刷牙,妈妈不给小树刷牙了。”小树置若罔闻的大哭,边哭边嚷,“不刷牙——”。我哭笑不得的愣在那里,和他爸相视苦笑。树爸也弯腰解释了几句“不刷牙!”把重音放在“不”字上,拖得长长的,但是都无济于事。
以小树的理解能力,他一定不是没听懂,“这是故意找茬发泄呢。”我越过小树的头顶,跟树爸说。我把小树抱起来,踏踏实实坐在沙发上,让他靠在我胸前。就像准备一次夜跑一样——情绪来了,开始倾听吧!“小树长溃疡了,好难受啊,特别不想刷牙,太疼了!”“想吃的东西都吃不了,一碰到就好疼啊,长溃疡真难受。”“长溃疡还刷牙的话,就更难受了,很担心万一妈妈不小心碰到!”小树给出的信息只有“不刷牙”这三个字,但是既然试题是和“刷牙”和“溃疡”相关的,我就试着在这两个关键点上倾听他。
其实,我说的语言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安静从容的陪伴,夸张但是很理解他痛苦的语气,听起来,就像是溃疡长在我嘴里,而我刚刚因为刷牙碰到了一样。慢慢的,小树的情绪下去了,抽泣着让我们洗了脸,跟我一起躺在床上。情绪的洪水退潮了,小树的理智收复失地了:“树不哭了,刚才哭,现在不哭了。”小树腻歪在我身边,身体和表情都非常的放松。“小树现在不哭了,妈妈给讲故事吧.”我心里长舒一口气,对着小树的理智默默拍手“欢迎回来!”谢天谢地,雨过天晴了。小树的表情,也像水洗过的天空一样晴朗平静。
我深深庆幸,如果我没学过P.E.T.,一定脱口而出的是:“妈妈都说不刷牙了,你哭什么哭啊,你怎么这么不讲道理啊!”“你到底要怎么样啊?说不刷牙你就开始哭,是不是非要给你刷牙才行啊?”“你再哭妈妈就给你刷牙了啊!”……可以想象,小树委屈,我比他还委屈。刷牙不刷牙都不重要,这个晚上,肯定双方都筋疲力尽。孩子有的时候会出现这种“事情已经解决了,可是就是止不住要哭一会”的情况。这是一种情绪释放的方式。也许是因为想到牙刷碰到溃疡的痛苦,自己感同身受了。也许是这几天长溃疡,吃不好,自己觉得委屈了。也许只是白天经历了什么压力,当时没机会释放,但是现在被勾起来了。无论这个情绪来自当时,当天,哪怕是几天之前,无论导致这个情绪的原因是什么,都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孩子想找到一个机会,把这些积压的情绪发泄出去。这时候,无论孩子在情绪中说了什么,都只是为了宣泄情绪而已。而我们也应该知道,无论导致孩子情绪的是什么,都能在自己的接纳和陪伴之下很好的宣泄出去。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是帮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最好时机,是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的最好时机。
我们自己一定也有这样的经历:在度过压力很大或者身体难受的的一天或几天之后,我们会很想找个什么鸡毛蒜皮的的小事的由头,在自己最信任的人怀里,痛快的哭上一场。就像积攒了一天的油腻餐具堆在水槽里,刷过一遍之后,又干净如初了。如果现实条件不允许,或者我们自己觉得“有什么可哭的,别婆婆妈妈的”,这些情绪就会被累积起来,压到眼不见心不烦的心灵深处。直到时间长到,我们已经忘了为什么想哭,只觉得这种郁郁寡欢的消沉情绪,像背景音乐一样播放着,觉得浑身都不舒服,但是又不知道原因。水槽里的碗越积越多,但是我们用一块布盖着,不允许他们出现在眼前,因为书上说了,“人要积极,天天开心”,所以,假装看不到。终于有一天,没有干净碗可以用了,我们奇怪,自己的人生,为什么处处污渍。允许自己以无论什么原因,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大哭一场,心情就像雨后天空一样,清澈平静。
也允许孩子这么做吧。哭的原因,不是最重要的。哭这个行为本身,才重要。我们以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哭,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