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聚会,聊到情史。我扼腕自己“外表女汉子内心小清新”,两种品质都不错可惜内外颠倒。造化弄人,回顾逾四十年情路没有人追我,只有我追人。一路屡战屡败败了再战风尘仆仆行色匆匆。尘埃落定,喘息未定,还是有点不甘心呢。

   然后,几个朋友争先恐后的提醒我:“怎么没人追过你,上中学的时候,不是有个邻校男孩给你写过信,你都没理人家”。

  “上大学的时候,不是有个同学总是送你回家,你躲着人家后来连家都得偷偷了。”

  “刚工作的时候,有个比你小的男同事,早上带早点晚上买夜宵,还送一人高那么大的毛绒小狗。”

  “后来还有过一个大叔,给你买的那么多巧克力,你都不吃,后来让我们给分了。”

……

咦?

依稀仿佛好像大概似乎…….是有这些回事啊?

但是我为什么都不记得了呢?

别人的付出,也许曾经花费过他们的时间,经历,金钱和创意,但是仿佛在我的生命中只留下了浅浅的划痕,如果不是被提醒,不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都是那些我曾经深深的被打动,处心积虑的去付出过的对象。哪怕是无言的结局,那些曾经有过的优美画面,也会在脑海中配上精致的镜框,郑重的挂在记忆的展览馆收藏。

而那些我打动了别人,所以“被”处心积虑付出的事件,起初是让我心花怒放的,但是一旦迅速判断出我对对方的兴趣指数很低,热度表就会自动断电,大脑存储相关记忆的硬盘停止工作。来信看了就忘了,零食吃了就拉了,躲得了就躲躲不了就跑。

因为深谙被“玩暧昧”的痛苦,没精力也没时间拉扯纠缠,所以赶快跟对方说清楚“对不起我们还是做朋友吧”,把双方痛苦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

还有几次用力过猛,对方还没表白心意就被我表白了“做朋友”,相当于孕早期流产,痛苦小,恢复快,不影响再次生育。

虽然我知道,他的那些亲手做了之后,抱着挤上小公共,地铁,然后再出现在我的办公桌上的小米粥,让他早起了一个小时;而他的那些来自各国的巧克力,都是托出差各地的朋友,同事一个一个带回来的;而他手写的那些情书,字透纸背,一定是抄了好几遍,才能一个错字都没有的。

但是,这些事件因为时间短,程度浅,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

因为他们不是被我邀请,

进入我的生活的。

因为他们的付出,与我没有交集。

我不曾参与那些困倦的早起,不曾见识那些托朋友买东西的叮嘱,也许还伴着揶揄的玩笑,也不曾体验晚上趁着爸妈睡去之后透着写信的深夜,所以,我不会与他们分享这些深情和悸动。

我曾经占有他们的生命,哪怕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他们未曾占有我的。

而我,当然也曾经经历所有这些,只不过,是为了其他的人。我付出那些时间,精力,金钱努力的时候,脑子里是他们的喜好,他们的相貌,想象着他们见到这些礼物之后的表现。所以,即使并没有真正发生什么,他们曾经占有我的时间,头脑,经历和金钱。他们曾经占有我的生命,哪怕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不会对未曾邀请过而对我们付出的人,有太多的感觉。而对于我们曾经努力付出过的对象,无论对方怎么对待我们,却总是印象深刻,甚至有可能一往情深。

因为我们投入了感情,因为我们的生命有一刻,是为他们绽放的。

心理学家也曾经提出过一个研究成果:

“对你付出过的人倾向于再次帮助你,而你曾经付出过的人,却不一定”。

因为我们曾经帮助过的那个人,是出于主观上对他的欣赏和喜爱,以此“内因”为动力,还有可能再次为他付出。但是如果别人曾经帮助我们,那么我们在客观上欠了他的情,需要偿还,这个出于被动的“外因”,相比之下难免动力不足。

凡是我们曾经付出过的对象,因为是我们主动邀请他们进入我们的生命,他们曾经占有过我们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会倾向于对他更加关注。而那些在未经邀请的情况下主动对我们付出的对象,因为不曾占有过我们的生命,对我们没有触动,所以我们会再次拒绝他们的可能性更大。

中心思想来喽

靠“付出”去感动,打动,触动别人,以求收获爱,关注和尊重,是不现实的。

而如果对方能真正愿意对你“付出”,他就会因为被感动,打动,触动,所以产生对你的爱,关注和尊重。

你对我付出,是你的选择。

我要不要对你付出,我可以自己选择。

如果你对我好,我就要对你同样的付出。那这不是付出,是索取。

解释一下:

这里说的“付出”,是指一厢情愿的,未经对方邀请的,自以为“只要我对你好,你就一定会对我好”的那种用来交换,期待回报的付出。

比如,婚姻中,那个“我帮你做一切家务,照顾老人养活孩子洗衣服做饭包在我身上,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爱我们我难道还不够贤惠么”的妻子,她一定会培养出一个不爱她,不爱家的丈夫。因为她的老公没有机会对这个家庭付出,却被要求给予爱和关注。她以为“爱”能通过自己的辛苦付出“交换”而来。但是对方宁可用金钱,弥补自己的愧疚感。

只有经历过孩子生命的心痛,参与过家务辛苦的人,才会真正对这些发生感觉,产生感情,因为珍惜,所以继续付出。所以真爱一个男人,要允许他为你付出。当然不是指颐指气使的公主病患者,而是允许自己柔软下来,用示弱的方法,呈现不足,给男人一个机会去帮助自己爱的女人。

如果他钱少,那么可以允许自己哪怕只有一次,接受他贵重的礼物。如果他钱多,那就让他花时间,一起经历事情,在彼此的生命中占有更多的位置。

同样,家庭里,那些“我们为你做好一切你只需要读好书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的家长,未必会收获一枚读书好的孩子,但是一定会收获对家长不尊重,对生活没兴趣的孩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家长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出来的那些连袜子都要邮寄回国给妈妈洗的哈佛大学留学生,自杀,或者厌世的那么多。

因为除了学习,他们不曾真的生活过。他们不曾拥有学习之外的有意义的生命,所以生无可恋,因为这生活本身就滋味寡淡。

如果他们曾经品尝过贫困带来的饥饿之苦,品尝过恋爱失败带来的痛,辛勤劳作带来的身体的酸,被朋友出卖带来的愤,他们就能强烈的体会到身体饱暖的舒服,彼此关爱的幸福。

甜和苦,是对立的。

每天吃糖的人,不会知道什么叫做甜。

而让孩子吃苦的过程,就是让孩子跟“人生”发生交集的过程,让孩子对生命去付出,他才会真正热爱这份生命,珍惜它,尊重他,不轻易放弃他,而且对它持续的付出。

每一个生命,都是被邀请来到人世间的。我们对生活付出的越多,就有越多的感动,触动,真正被激活的生命力也越澎湃。

所以,别不舍得让孩子吃苦,每一次吃苦,他都会有机会尝到更多甜,从而爱上生活更多。

所以,“无私”的人不会得到真爱。只有自私到能接受别人对你付出的时候,你才会与付出者的人生发生更多交集,占领他更多的生命,从而收获他对你的爱。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