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组德国摄影师Julia Fullerton-Batten最新的儿童摄影作品,深受震撼。根据历史上真实的“与野生动物一起长大的孩子”为原型而创作的,并且详细的记述了他们的经历。
Lobo,狼女孩,墨西哥,1845-1852
1845年她被发现时,正与狼群一起向一群山羊发起攻击。一年以后,她又被发现与狼群一起吃一只山羊,她被抓住,但逃跑了。1852年,她被再次发现,正在哺育两只小狼崽,但是很快就跑进树林里。之后再也没人发现她……
这些动物,在育儿方面,取得了多么巨大的“成功”啊!他们不仅让身体条件并不“符合标准”的“孩子”学会了生存技巧,言行举止,饮食习惯,交流语言,改变了他们的器官运作方式和能力,而且,最成功的是,他们做到了很多我们人类家长想做而很多人都失败的事——传承他们的价值观。
一个人,我们以为无可争议的自然而然的会独立行走,会喜欢吃人间烟火,会说话,会笑会哭,会爱一个人,生一个宝宝,用我们的方式过一生的人,在动物父母的成功教育下,他们学会了像狗一样用四肢奔跑,像狼一样吃生肉,听力,视力嗅觉灵敏,像鸡一样啄食和蜷缩,像鸟一样鸣叫,并且与鸟交流。
这个事实,让我的育儿观被深深的震撼。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也对,也不对。
对的地方在于,只要跟着龙,凤,或者老鼠长大,孩子就会毫无悬念的跟龙学会分享,跟凤学会舞蹈,跟老鼠学会打洞,无需担心,也不用刻意的“教育”。
不对的地方在于,即使不是“龙,凤,或者老鼠”生的,仅仅是跟着他们一起长大,在潜移默化之下,别的动物的孩子,哪怕是万物之灵的孩子,也同样会学到相同的本领和生活方式。
Oxana Malaya,乌克兰,1991
Oxana在1991年被发现与狗一起生活。她8岁,跟狗一起生活了整整6年。被发现的时候,她的行为举止已经更像一只狗,而不是一个人类了。她用四肢奔跑,伸着舌头,呲着牙狂吠。因为长时间不与人类接触,她只会说“yes” 和 “no”两个字。
这对为人父母的我们来说,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对自己是“老鼠”,但是期待通过“教育”让孩子成为“龙凤”的家长来说,是个坏消息。因为教育的力量仿佛很难改变“血统”,也无法超越“物种”。
而对一直在努力让自己成为“龙凤”,而不是“望子成龙凤”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我们终于可以不用再执着于“教育孩子”这件事,孩子的幸福和自己的幸福,仿佛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一荣俱荣的关系。
这样真好。
Prava,俄罗斯,2008
Prava是一个七岁的男孩,他被关在一个满是鸟笼的小房间里。Prava的母亲像对待宠物一样的对待自己的儿子,她既不打他也不饿他,只是从来也不跟儿子说话。Prava只能跟鸟交流。他不会说话,但是会学鸟叫,他会动胳膊的样子也像是一只鸟在挥动翅膀。
这些动物父母们,然不曾阅读育儿书籍,也没有参加过工作坊,但是他们天然知道怎么做一个成功的父母。他们就这样若无其事的把人类的孩子 ”教育“ 成为同类。
说起来,大道至简,无非四个字:
言传身教。
其实两个字就够:
身教 ,
而已。
说动物父母没有言传,一方面是因为,动物本身语言就很少,并不能传达很多具体的含义。另外一方面,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彼此语言不通,所以也谈不上“言传”。
乍一看,无论动物父母和子女之间,没有“言传”,仿佛是一种缺失,但是仔细想想,也许这正是他们的幸运之处。
一个狗爸爸,不会指着奔跑的狼,要求小狗仔学习捕猎牦牛;一个狼妈妈,也不会给孩子报“唱歌课外班”,让小狼崽学会小鸟的歌声;一只鸡妈妈,也不会每天一边打毛衣,一边念叨身边的小鸡不如隔壁凤凰飞的高。
他们只会要求孩子做到他们自己能做到的事。
甚至,他们并没有“要求”,他们亲身示范所有的事,他们先做出来,做好。如此而已。
然后小孩子们因为领会到这个本领的好处,所以自己主动去学习。
Suit Kumar,斐济,1978
Suit从小被父母关在鸡笼子里。他被人发现的时候已经8岁了,一边像母鸡一样咯咯的叫,一边拍打着自己的胳膊。他啄食自己的食物,像“栖息”一样蜷缩在椅子上。
学的慢的小动物,并不会得到贬损和批评,也不会被拿来和“隔壁的孩子”比较。学的快的小动物,也不会得到热烈的赞美和优越感,因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顺其自然。学得快和学得慢,对动物父母来说,并没有很大的不同。
孩子们在没有评判的世界里,在父母全然的接纳和允许中,自由自在的边玩边学,也许快,也许慢,也许好,也许差,最终,他们都能学会父辈的本领,独自生存。
而精于语言的人类的子女,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有语言,所以可以不用顾及是否“腰疼”,而站着说话。因为有语言,所以可以对孩子提出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要求。靠想象力,而不是靠事实提出期待。
所以我们见到的爸爸妈妈,可以一边对自己的父母态度恶劣,一边骂孩子“进门从来不知道跟人打招呼,越来越没礼貌。”;也可以一边眼睛不离手机的刷屏,一边念叨孩子“从来不看书,就知道打游戏”;也会在看电视玩电脑,拖拖拉拉到了12点之后,责怪身边的孩子“跟你说过每天8点必须上床,你就是不听!”
跟“做”相比,“说”总是更容易的。
说了之后,如果孩子做不到,那就是不听话,不努力,甚至,藐视权威。
其实,不必说那么多。如果希望孩子尊敬长辈,对自己父母孝顺有理就够了。
如果你每天有专门的时间读书,孩子怎么会对阅读没有兴趣?
如果你每天8点上床睡觉,孩子到那个时候就困得睁不开眼了。
孩子身上的每一个毛孔,每一个细胞,所有的看不见的触角,都在吸收着这个世界的信息,不断的模仿他们看到的,而不是他们听到的。
事实上,语言是非常无力的。从心理学上讲,让一个人厌恶一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强调这件事的重要性,不断要求他去做。
不是只有你有逆反心理,孩子也一样。
美洲豹男孩,印度,1912
男孩在1912年被美洲豹带走的时候只有两岁。三年后,一位猎人将美洲豹杀死,发现了它的三只幼崽,其中就有这个五岁的小男孩。他用四肢奔跑,膝盖被坚硬的老茧覆盖,他的脚趾几乎弯的与脚背成直角,他的手掌、脚掌皮肤都异常的粗糙。他对任何靠近他的人都充满敌意,而且他非常喜欢吃村庄里禽类的生肉。
从某种意义上说,做一个动物的孩子,是幸运的。也许我们还可以跟这些最接近自然的伙伴们,学到更多做父母的艺术:
1, 接纳。
在我们对孩子的倾听中,最难做到的一件事就是——沉默。
沉默代表的正是允许。允许孩子有这样的想法,允许孩子有情绪。我们总是太容易开口去教育孩子“你应该上学,你应该吃青菜,你应该有礼貌”,我们根本不想听孩子“不想上学,不想吃青菜,不想打招呼”后面的原因是什么,就着急说出自己的判断。也许正是我们的语言,打断了他的情绪,让他不想再跟你说出心里话。
而动物父母们无言的注视,关爱的眼神,正是给了孩子最大的接纳,没有什么是“应该”的,孩子,你就“应该”成为你自己的样子。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催眠师。正是我们对孩子每时每刻的评判,塑造了孩子的未来。很多孩子遭受到的语言暴力,也正是来自父母。“你不是一个好孩子,你让妈妈伤透了心,你太笨了。”这样的语言就像一把把刀,把孩子钉在原地无法前进。
如果我们给到更多的接纳,哪怕是用沉默的方式,孩子就可以在土壤里恣意伸展,成为他们自己。
Madina,俄罗斯,2013
Madina从出生一直到三岁都是跟狗生活在一起的,与它们吃,与它们住,与它们玩。她被发现的时候没有穿衣服,四肢爬行,行为举止都像一只狗。Madina的爸爸在她出生后不久就遗弃了她,她的妈妈整日酗酒,而且经常消失。当Madina正在跟狗一起啃地上的骨头的时候,她的妈妈可能正坐在桌子上喝酒。
2, 亲力亲为带孩子。
爸妈亲子抚育自己的孩子,这听起来天经地义。从来没见过一匹美洲豹用鲜肉的代价聘请另外一只美洲豹做自己孩子的“阿姨”,以便自己能腾出时间去捕猎更多的动物。也没见过一只小白兔是被自己的兔儿爷兔儿奶奶兔外公外婆带大的。每只动物都是亲子带着自己的幼崽,无论奔跑跳跃,还是长途跋涉,他们就是那么自然的互相依偎着,一前一后,拉出长长的影子…….
但是在人类中,很多妈妈只负责”生“这个动作,孩子的抚育却假手于人。
有时候是为了更高的收入,有时候是为了更大的成就感,有时候……只是嫌麻烦,怕辛苦。
无论是在我做儿童沙箱的实际工作中,还是无数的心理学案例中,很多孩子在成长终于到的障碍,都是源于婴幼儿时期与父母连接的断裂。具体说来,主要形式是跟妈妈的分开。有的妈妈把孩子送到老家让外婆给带孩子,有的妈妈出国生二胎把孩子留在国内,有的妈妈和爸爸外出打工,过年过节才回来一趟…….
她们这么做的原因,一定是出于爱。出于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的目的。但是孩子们感觉到的,是被遗弃,是亲情的断裂,是“我不够好,妈妈不要我了”。
对一个孩子来说,尤其是3岁前的孩子来说,“妈妈”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切。他不要那么多好吃的,不要更多玩具,不要以后能出国留学的资金,不要长大了能住上更大的房子,他只要妈妈。
对人类来说,这仿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至少,不如一只小兔子,或者小狮子,更容易得到妈妈全天候的陪伴。
Genie,美国,1970
当Genie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她爸爸就断定她是一个“弱智”,把她关在一间只有一个儿童马桶的小房间里。她自己独自生活了10年。被发现的时候她不会说话,不断地头口水、抓挠自己。
3, 动物父母和孩子们是平等的。
首先,动物父母们不会低看孩子。
小鸟从学会飞翔的那一刻,就必须独自飞翔,不能栖息在妈妈的背上。小马从能够站立的那一刻,就要开始练习奔跑,跟在爸爸的后面。他们一起觅食,一起躲避野兽的追击,一起徜徉在大自然。一起经历日晒,一起淋雨,一起和同类争抢有限的资源。父母对孩子也许会有照顾,但绝不会替代和包办。因为他们相信孩子们有这个能力,而孩子们,也的确是在所有这些活动中,得到学习和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成年”。
而我们人类的孩子,还用说么?能上硕士而不会洗衣服的,各种比赛第一但是不会和别人正常交往的,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如果不是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替代,怎么会有这个结果呢?
第二,动物父母们不会高看自己。
“我说让你报这个专业,你就要听我的,因为我比你多活30年”,“这个男人不适合你,你马上跟他分手,我比你更知道你适合什么样的婚姻”。
人类父母经常说出这样的话。他们剥夺了孩子做决定的权利,更夸大了自己做选择的能力。
所谓平等,就是尊重对方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存在。肩并肩同行,而不是你在我里面,我大于你。
Ivan Mishukov,俄罗斯,1998
Ivan因为被虐待,4岁就家里逃跑了。他靠在街头行乞为生,因此他与街头野狗产生的特殊的感情。他总会把乞讨到的食物分给野狗吃。野狗们非常信任他,并把他看做队伍的领袖。
4, 动物父母给孩子最天然的。
小熊妈妈从来不给小熊买那些精心设计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有效智力开发”的玩具。他们只有一个大玩具,那就是大自然。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趣的,也是优美的。小熊们和蜜蜂做朋友,看花朵绽放,在草地上打滚,用爬山锻炼身体。他们有时候会经历风雨,有时候会美美的晒太阳,他们接受自然界所有的可能,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所以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一切都是美好的。
而人类,几十万年以前,来自非洲大草原的人类的孩子们,现在却连在小区里面玩一会儿童乐园的沙子,都被家长一声断喝“别玩土,太脏了!”,然后迅速的拉起来,带走。不顾孩子委屈渴望的眼神。
每次见到这样的场景,我都想问问,除了要给孩子洗衣服之外,家长还会有什么损失么?
“玩沙子不卫生,孩子如果吃到嘴里会生病”,一定有人这么说。且不说真的吃了会不会生病(小树经常不小心吃到,还活着。)即使真的有这个危险,那回家先洗手不就好了么?
“他们回家根本不吸收,上楼之前就会摸嘴。”。如果真的是这样,带一些湿纸巾,玩玩沙子及时擦手,也可以呀!
“他根本不会听!“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可不行“,很多家长会这样说。
如果你说了让孩子玩沙子之后擦手,孩子不听,你再禁止他玩,可以么?
说到底,你们在担心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人类这个通过乳汁给幼体哺乳而得名的“哺乳动物”,却有很多人因为担心乳汁“营养不够”而让孩子吃奶粉。给孩子补充各种维生素添加剂,因为我们相信我们靠五谷三餐,一定是不够的。我总是是想给孩子更多,更好,更“非自然”的东西。但是那些真的比我们通过最原始最正常的方法能给到孩子的更好么?
“香槟野外女孩”,法国,1731
在十年间,Memmie步行穿越了法国成千上万英里的热带雨林。她吃鸟、青蛙和鱼;树叶、树枝和树根。手持一根木棒,她打败了许多野兽,特别是野狼。她在19岁的时候被发现,皮肤黝黑,全身毛发,还长着爪子。Memmie跪下喝水的时候,会不断地向两旁张望,时刻保持着机警。她不会说话也不会交流,只会尖叫。她剥掉兔子和鸟的皮然后生吃它们。
5,动物父母传承给孩子的,是最有价值的。
我们给到孩子的“一颗永流传的钻石”能帮他讨到老婆,市值上亿的公司供他一生衣食无忧,三环里面的房子能帮他养孩子,几百万的财产够他孙子花,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么?
作为一个动物,能传承给孩子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动物妈妈传给动物孩子的东西,是在股市不会缩水的,是强盗抢不去的,是离婚也不需要分给对方的,最有价值的融入身体的东西——生存能力。
豹子会捕猎,蜜蜂会酿蜜,蚂蚁会打洞,马儿能奔跑,这是他们的生存之本,也是他们生命的价值所在。
动物父母们通过沉默的示范,让每个孩子都学会出色的看家本领。而不是豹子留下一山洞腐肉,兔子留下一地洞胡萝卜。
动物父母们不累计财富,所以所有动物孩子都是平等的。他们没有富二代。
当动物孩子有了“本事”,他们的父母就能放心离开了。
而当人类父母留下房子和钱,他们就能放心离开了。
这真的是一种进化么?
Shamed,印度,1972
Shamed1972年在一个丛林里被发现。他正在与狼群嬉戏。他的皮肤颜色非常深,并且有锋利的牙齿、钩状的长指甲、黯淡无光的毛发,他的手掌上也开始出现胼胝。Shamed有强烈地嗜血欲望,对捕猎非常感兴趣。
跟动物学育儿,看起来是一件很荒谬的事。
何止育儿,现在我们做的每件事,都致力于“与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看齐”,与动物学,仿佛是一种退化。
事实上,动物是最原始,最天真的,也是最符合自然的。有时候我们需要向前看,展望我们即将到达的未来方向。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往后看,看看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怎么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
而所有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也许正是提醒我们回归天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