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希又“摊上事”了。

怒骂林志玲是bitch,闻起来就像屎。“我警告你,你绝对不会喜欢我生气的样子。她假装是演员或者超级模特,实际上不过是玩了些娱乐圈的把戏,舔了……”

结果真相大白之后,自己打脸。

于是,一波关于陈冠希的前生今世的八卦文章又把他分析个底儿掉。

 其中非常多提及的,就是他很“叛逆”,他的社交网络上面,呈现出非常多的愤怒。

狗仔偷拍他,他就拍狗仔,骂他bitch,并且警告对方说话小心点。还把照片贴出来号召粉丝骂他。

时尚博主说陈冠希让巴黎时装周变得有点奇怪,陈冠希说,我要撕烂你!不要再让我在巴黎见到你!

网友留言说“以前喜欢你,现在很无奈”,他把对方微博照片找出来,贴在自己社交网络上,号召自己的粉丝去骂人家。

在机场误会别人插队,直接扔了对方的身份证,结果闹到警察局。

…….

这里不是娱乐微信号,所以没版面穷尽陈冠希的各种侮辱性的言论。

总之,想到他,就是竖着中指的形象。

愤怒,以及威胁,是他使用最熟练的,几乎也是唯一的,表达不满的方式。

他的解释是:“我在做自己”。

可是,拜托,为什么你的“自己”是这样的呢?

说句题外话——看起来像是题外的话,一会会回到题内。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假如你在街上开车——刚学会,不敢开,本来不想自己开车出来,但是老公非要让你锻炼一下。颤巍巍走在路上,旁边一辆车忽然不打灯变道,挤到你前别了一下,然后扬长而去。你手忙脚乱大脑空白,吓得手心冒汗。看着前面那辆车尾部扬起的灰尘,你的感受是什么?

愤怒,对么?

可能坐在车里就已经破口大骂:“有你这么开车的吗?太缺德了!”

如果特别生气,可能还会加上诅咒:“这么开,早晚撞车!下一个路口就撞你。”

我们最容易感受到的,是浮在表面上的愤怒的情绪。但是仔细感受一下,在愤怒下面,我们最初的情绪是什么呢?

有车冲过来,可能是吃惊。

差一点撞到,内心是恐惧。

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种情况,心里是紧张无措。

还好没撞到,其实很万幸。

想到万一出车祸,家人多悲惨,有很多的后怕。

想起老公非逼着自己开车出来,觉得很委屈。

…….

所有这些细微的情绪都综合起来,但是没机会表达。

看着前面的车的背影,把左右的情绪混合在一起,对着它破口大骂——我们生气了。

我们的吃惊,恐惧,紧张,后怕,委屈…..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弱小,很无力,让我们觉得被欺负了。我们都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这时候,我们需要“生一个气”出来,来觉得自己很强大。

当我们指责别人的时候,当我们诅咒别人的时候,当我们警告威胁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是有力量的,自己是能够掌控局面的。

在我们的想象中,刚才那辆车的司机听到我们的话,是会害怕的缩成一团的,是会道歉的。在我们的想象中,那辆车很快就会遭遇车祸,所以我们感受到了报复的快感。

第二个例子:

老公出差了,家里没人帮忙带孩子,所以只好自己带着2岁的孩子去超市买东西。本来就对自己要做那么多家务心有抱怨。对孩子千叮万嘱要跟好妈妈不许乱跑,结果孩子还是在超市里面跑丢了,动用了超市的广播寻人,等了四十分钟才找到孩子。

这时候,你见到那个还在笑嘻嘻举着沉迷其中导致走丢的玩具小汽车,让你给买玩具的熊孩子,心情是什么?

会生气么?

“你跑到哪里去了?怎么那么不听话!妈妈一个人带着你还要买菜做饭,多辛苦啊,你太不懂事了!买什么小汽车?不许买!”

仔细感受一下,在愤怒下面,我们最初的情绪是什么呢?

孩子找不到,最大的感觉是恐惧。

刚才光顾着挑打折水果没拉住孩子,特别内疚。

如果让婆婆过来看着孩子,自己买菜就好了,有点后悔。

孩子终于找到了,谢天谢地,非常庆幸。

当着那么多人广播找孩子,实在丢人。

……

所有这些细微的情绪都没机会表达,于是它们变成了“生气”。

看到孩子,一下子爆发了。发泄的不仅仅是对孩子行为的愤怒,更多是对自己刚才所有整体的情绪。

愤怒,是未被表达的感受。

当我们有那么多的感受却无从表达甚至自己都没有分辨出来的时候,我们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有愤怒。

P.E.T.父母效能训练创始人,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戈登博士认为,人类其实并没有一个情绪叫做“愤怒”,愤怒是个次级情绪,是被衍生的。

就像露出海面的冰山。

在海面之下体积庞大的,是我们的那些“初始情绪”,也就是事件带给我们的真正的感受,被车别了之后的紧张恐惧委屈,孩子丢了之后的内疚恐惧尴尬。当这些情绪没有被我们自己感受到,当这些情绪没有机会被表达出来,就会累积,当不堪重负的时候,最终以愤怒的形式被表达。

这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为这个令人不舒服的局面,至少做了些什么。

无论是指责老公,孩子,还是路人,或者老天,反正,当我们愤怒的指责别人的时候,这能让我们感受到,我们是受害者,我们不需要为此负责,都是别人的错。

 是的,每一次你感到愤怒的时候,都可以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这么生气?

自己的感受是什么,那就是生气真正的原因。

好,现在把陈冠希的事说回来,画面闪回。

陈冠希的父母在他9岁时离异,他一直和母亲以及两个姐姐生活在一起。爸爸很少给到他关注。在一条报道里说,陈冠希自己说:“八岁时,爸爸带我去餐厅吃薯条,吃到一半我看到有虫,就吓哭了,爸爸很生气的表示男孩不能随便哭,还重重处罚我,重到我这一辈子都记得,之后我就再也没哭过。”

爸爸对八岁男孩对虫子的恐惧,感到很“生气”。而且还惩罚了他。

惩罚的非常“成功”,所以陈冠希一辈子“再也没有哭过”。

也就是说,他再也没有机会以正常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害怕。

害怕,担心,紧张,尴尬,痛苦……这些都是情绪,它们不能被表达出来,因为爸爸会生气,会受到惩罚。

爸爸对陈冠希情绪的不接纳被内化,最后,他自己也不接纳自己的情绪。

而那些不被接纳的情绪并不会真的消失,它们只是在冰山下累积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不断的变成愤怒,露出水面。

借着这愤怒,在表达的时候,能感觉到自己很“吊”,真性情,做自己,很叛逆。通过指责,让对方承担一切罪责。

同时,借由进一步威胁警告对方,就更能找到控制感,仿佛生杀予夺,一切尽在自己掌握。

回顾以往令陈冠希愤怒,然后威胁的事件,大多不了了之。他的那些充满戾气的“警告”只是一时口舌之快。

跟街边小混混嘴里的“你等着,我找人来教训你!”一样,给自己壮胆而已。

然而,什么人才需要给自己壮胆呢?

胆不够的人吧?

是的,这不是一篇明星八卦,所以兜兜转转,终于说回重点:

首先允许你自己,其次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吧。

因为这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像吃饭喝水一样正常。

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哭。

当他吃薯条吃到虫的时候,当他不想上幼儿园的时候,当他想要玩具而你没给他买的时候,当他摔了跟头磕破了皮的时候,别再跟他说“有什么可哭的”,别再跟他说“哭不是好孩子”“男孩子应该勇敢”,否则,当孩子长大,他就有可能只会用暴力和语言暴力表达情绪。

最后,如果你对待孩子的情绪的态度,和陈冠希的爸爸一样,请让我抱抱你,你一定也曾经是个把眼泪憋在心里的可怜的小孩子。

P.S.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立体丰满的,一个点的事件很难对应一个整体的人。因为篇幅和能力所限,本文只是截取了一点,管中窥豹,引发后文。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