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同学们聊一个跟选择有关的话题。前几天,我去我家楼下新开的一家店去吃火锅,去过的朋友都跟我说,这家火锅店的牛肉非常新鲜、好吃,所以,我刚进去的时候,是特别的开心,特别的期待。

但是,等我点好东西,起身准备去调料台拿蘸料的时候,一件让我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见那调料台上的各种调味料,放的是密密麻麻,场面极其壮观,光辣椒就有好多种,什么小米椒、青椒、黄椒、红椒,总之你能想到的,各种见过的,没见过的调料那是应有尽有,弄得我是无从下手,结果站在那儿纠结了半天。你有没有过跟我类似的经历呢?

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这是不是一种病,需要去医院治疗呢?不用急,你也不用紧张,这并不是一种医学意义上的病症,它只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习惯。有人还给它起了一个很贴切的名字,叫做“选择恐惧症”,或者叫做“选择困难症”(allodoxaphobia)。我们人人都可能会有选择困难症的症状。

选择太多反而会变成一种负担

14世纪哲学家布里丹曾经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头驴子。它已经在烈日下走了一整天,饿得肚子叮咚作响。正在四处觅食的时候,突然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两堆稻草。于是,这头驴子立即开心地跑过去。但当他跑到那两堆稻草中间的时候,却没有变的很开心。

因为面前的两堆稻草同样鲜嫩,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吃哪一堆。它开始犹豫不决,带着饿得不行的肚子在两堆稻草之间不断徘徊,最后,虽然眼前就有两堆稻草,但它,这头可怜的驴子,却因为无法选择,到底要吃哪一堆而活活饿死了。

当然,有同学可能会说,这只不过是一个故事。我怎么可能跟一头驴一样呢。但是,心理学家发现,我们身边的确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该选什么,觉得作出选择是一件非常困难非常头痛的事情。为什么做出选择会这么困难呢?

第1个原因就是,给你选择的机会太多了。选择本身其实并没有错。事实上,如果把选择给你全部去掉,让你没得选,你可能还会觉得很难受。比方说,从前,我有一个朋友,他平时有个习惯,就是每周都要去买1张彩票。有一回,他因为生病住院了,没法自己去买,于是就请我去帮他买张彩票。

因为我不是很懂,于是到了彩票站,就随意圈了6个数字,然后帮他付了钱。但是,当我把彩票复印件递给他的时候,他不仅没有感激我,反而很生气地对我说,“你为什么帮我选好了彩票号码?我本来想自己选的。你填的数字,我肯定什么也赢不到啦!” 

听完这句话,我当时是生气的转身就走,准备跟他彻底绝交。我这么好心去帮他忙,结果却换来了一通臭骂。你想想看,如果是你,你能不生气吗?

但是,就在我离开没多久,我突然想通了。其实,他之所以会对我发怒,怨我自作主张帮他选好了号码,不是因为他不知感恩,而是因为,他需要一种自我控制的感觉。

他本人,其实也不是特别懂彩票,他每次自己去买,也是随便圈几个数字。但是,他就是觉得,如果是由他自己亲自选择号码,或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去影响抽奖的结果。这种需要通过自我决策来掌控自己的生活的需求,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的需求,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自主权”(autonomy),它是公认的,人类的三大基本需求之一。

换句话说,只要你有机会做出自由选择,即使这种选择无足轻重,甚至可能只是一种幻觉,就像我这个买彩票的朋友那样,你仍然会感到心情愉悦。

但问题是,当选项变得太多之后,选择可能就不再是一件会令我们感到幸福的事情,而是自虐。

心理学家西纳·因加尔曾经就做过一个经典的选择实验。在这个实验里,研究人员给食品店的顾客提供了试吃果酱的机会,果酱的口味数量分别有6种或者24种两种情况,然后研究人员会统计被试者试吃的果酱种类数,以及试吃之后顾客是否会真的掏钱购买。

你觉得,在哪种情况下,顾客会更愿意掏钱买呢?是面对6种果酱,还是24种果酱的时候呢?我们一般都会觉得,有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商品,肯定会更吸引人呀。就像现在你去逛的很多大型超市里,每一种商品,从薯片到手机,都有各式各样的口味、款式、甚至是包装,供人选择。

但实验结果令人意外。无论备选项有6种还是24种,被试者都只会品尝其中的一两种。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在6个选项的情况下,有30%的人,也就是10人当中会有3个人,真的最后花钱买了其中的一种果酱;

但在面对24种果酱的时候,却几乎没有人愿意掏钱购买。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可供选择的选项太多了,导致没法选了,所以很多顾客干脆就选择什么也不买。由此可见,选择太多,有时的确也会变成一种负担呀。

当然,对于患有选择困难症的患者而言,选项过多并不是唯一的病因,有时即便只有两个或者3个选项,选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方说,美国心理学家丹·艾瑞里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做过一个叫做“消失的门”的选择实验。实验很简单。每个参加实验的学生首先会在电脑的屏幕上看到三扇门。

每扇门分别代表金额大小不等的奖励。其中一扇门点击一次可以得到3美分,另一扇门点击一次可以得到4美分。还有一扇门每次点击之后,可以得到2美分。

如果现在给你100次的点击机会,你会如何安排自己的开门策略呢?很简单,首先,你可以每个房间都点一下,看看哪个房间给的钱更多,然后盯准最多的那个房间,把剩下的所有次数全点在这里,最后得到的钱肯定最多。

非常简单对不对。所以,丹·艾瑞里对这个游戏做了一些调整。当你在点击每一扇门的时候,你除了看到自己得到更多的奖励以外,还会发现,其他两扇门在不断的缩小。如果有哪一扇门连续12次都没有被点击到,这扇门就会彻底从屏幕上消失,让你再也点不到。这一次,你会如何安排自己的开门策略呢?

按照道理而言,这个游戏的最佳策略并没有变。你仍然应该先每扇门都点上一次,评估一下每扇门大概可以得到的奖励,然后把所有剩余的点击次数都投入到那个价值最高的门中。

但实验结果却并不是这样。大多数人,就像刚才故事里的那头可怜的驴一样,在三扇门之间来回点击,一旦他们发现有扇门要消失了,即使那扇门所代表的金额非常低,他们也要浪费自己宝贵的一次点击机会,去点上一次。实验结果显示,那些企图保持所有的门都开着的参与者,最终拿到的奖金要比始终保持最佳策略的参与者,拿到的奖金平均要少了15%。

那为什么这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要点击的那扇门并没有让自己获得更多奖励的可能,还是要浪费大好机会去点击呢?这是因为当我们在作出一个选择的时候,我们总是要放弃另外一个选项,因为我们能够选择的选项始终只有一个。

这就好比,过年的时候,如果你的爷爷奶奶让你在两个红包里面选,即便你拿走了其中包有最大金额的红包,你仍然有可能会感到有点可惜,或者难受。因为这就意味着,你得眼睁睁的看着另外一个红包离你而去。

三个方法让你克服选择困难症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治愈选择困难症呢?今天鞠老师教大家3个行之有效,而且操作非常简单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印在100美元钞票上的那哥们,他发明的一种名叫“心理数学”的决策方法。富兰克林认为,选择从来都不是二选一,也从来没有对与错,是与否。

所以,每当他遇到一件事情无法判断、无法抉择的时候,他就会拿出一张纸,把每个选项所有能想到的利与弊都写下来,再去斟酌应该何去何从。据说,富兰克林还真的就用这种方法,帮助解决过不少美国宪法制定时出现过的分歧和争论。所以,富兰克林也可谓是美国的开国功臣之一。

第二种方法就是要学着做一个满足者satisfier。所谓满足者,就是说,你要学会接受那个“够好”的选择,而不是总是追逐最好,这样做,既可以让你减轻负担,又能够增加你的满足感。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关键是要学会拥有知足常乐的心态,一旦成为一个懂得满足的有心人,那么即使是身处这个复杂而且选择过剩的社会,内心也会变得更平静。

不过,要想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而言足够好的,你还得要先去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在乎的究竟是什么。在这里,我教你一招,你可以,先去回忆,想一想在你过去那些曾经因为“足够好”而让自己满足的时刻,然后再仔细想想那些时刻你是如何进行选择的;最后你要做的,就是坚持把那些选择的方法运用到你的所有可能面临的其他选择上。

最后一个方法就是计时。如果你对手边的问题已经深思熟虑,就是觉得每一个选择都有道理,不清楚到底该如何取舍。那么,你就要认识到,这件事情就是没有绝对正确的结果,你只管做决定就是。

比方说,我有一次去一家超市买巧克力,准备作为礼物送给朋友,但没想到,货架上巧克力种类实在太多,每一种看起来都很不错。我在那儿想啊想啊,才发现还没选呢,都已经过去半小时了,眼看朋友就要到了。

我干脆就在自己的手机上设了一个闹钟,逼着自己就在5分钟之内做出最后的选择。结果你猜怎么着,5分钟后我就顺利地拿着一盒巧克力,离开了超市。所以,我想对所有也有选择困难症的你说,果断做决定,然后大胆往前走吧。

别太在意你所放弃的那些选项,因为只要你做出决定,不管何种决定,都能减少你的焦虑,让你保持继续向前的势头。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