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个定义,我也赞同;我还有一个问题想提出来供大家探讨。
目前对“因材施教”来说,最有力的心理学依据可算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说”了。加德纳认为智力是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的,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并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7种智力分别为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我们每个人在这7种智力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水平。简单来说,比如我,高中物理和数学学得那叫一塌糊涂,这说明我的逻辑—数学智力水平很一般。再比如,我是一个典型的路盲,画画也很不在行,这说明我空间智力也不怎样。但是,我英语和历史能拿到很高分,于是我自己选择了学文科,居然还考上个985的大学。要知道当时我的老师和父母都希望我学理科的,看来他们还不太懂“因材施教”,是我自己“因材学习”了。
结果好像还不错,但是问题就来了,还是拿我为例。在高中之前,我并没有觉得自己物理和数学会学不好,我初中时是数学课代表,中考物理拿了满分。但是,在上了高一以后,我慢慢发现自己学不好数学和物理了。这对一个中考分数考进了全市前十名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多么难以接受的事实。那一年我在学习时都觉得很痛苦,甚至说出“我就是笨,就是学不好了”之类的话。爸妈听了这么严重的话,当然也安慰我,他们说“没关系,不着急,我们学不好就想办法学好嘛”,于是他们给我请了家教。当然此举确实有一定成效,我补习后成绩提高了,也不再自暴自弃了。但是,我还是感到很痛苦,因为我搞不懂自己为什么不行了,当时坚持选择学文科,更多的原因就是想以此来减轻一些痛苦。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这还真不是因为我就懂“因材施教”。
这样看来,“因材施教”是能让学生“获得最佳发展”。但这里的“发展”,以我的理解,更多指的是能力和学业上的发展。对于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这种定义下的“因材施教”并没有重视。比如,它就没能关照和接纳我的痛苦,以至于我在高中三年都生活得很艰辛,时刻都在怀疑自己。如果没有高考还不错的结果给我的一点支持,我想我可能会成为另外一个人。第二个问题,它只在一个横切面来谈发展,把能力切开,有多种能力,那么就“扬长避短”了,但是它没有从纵向来看发展。还是说我的问题,在初中我的数学和物理可是“长”的,为什么到了高中它们就变得“短”呢?是因为我不努力呢?还是真像很多人说的女生到了高中成绩就考不过男生呢?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本文的主题“因时制宜”,也就是要从时间轴的维度来纵向地关注孩子的教育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