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Bing | 培训

在全民奥数时代

奥数存在即合理

但它到底适合谁?

1

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召开的第二届科学教育论坛上,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说,自己的女儿在培训机构上了几次奥数就被他喊停了:“她的题目我都做不出来。”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

校长啊!您做不出来有什么奇怪的!做得出来就不叫奥数了!

国家禁奥十几年,越禁越火。无论教育局如何打压,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提起奥数,就话题不断,很多家长对奥数是“爱恨交加”,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奥数,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我们都知道,支撑奥数背后最巨大的刚需就是——小升初择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

假设说,好学校挑选优质学生的筛选条件如果不是奥数而是袋鼠跳,那么大家还会一股脑学奥数吗?

当然不,都在学袋鼠跳。

所以,教育资源的争夺是奥数火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所谓的“启发思维,有益智力。。。。”等等等。

都接受了这个事实,我们再聊第二点。

2

什么娃需要学奥数?

上海是我国奥数重灾区,用来分析对我们会有清晰的借鉴意义。

首先”灾情“如下:

数据:

上交2015年发表的《五年来上海市小学生校外奥数学习状况调查》显示小学生选择校外奥数课程的比例。

一年级时(2008~2009学年)的35.27%,

三年级时(2010~2011学年)的68.49%,

五年级时(2012~2013学年)的71.25%。

五年级一个班70%都在学,剩下的30%真的心好大。

由于”奥数本质上是一个升学筹码,为升学服务”,需要学奥数的娃,家庭肯定是属于要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人群:

例如:要考某名校,拿到杯赛奖状即拿到门票。

例如:要考某名校,入学考有奥数,不学也得学。

一位资深鸡妈,把为什么要学奥数,简单粗暴地说清楚了,我直接引用:

国家提倡小学减负,但学校里学的东西又都比较浅,个个考90、100,分不出上下。

奥数的出题范围远超国家教学大纲义务水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就为淘那5%,好学校发明了“考奥数”,用来筛选优质生源。

君不见什么“迎春杯”(每年10-11月份报名)、“巨人杯”(每年3-4月份报名)等等,数学考的都是奥数。这些杯赛成绩在小升初时可是能起到关键作用。如果考得一等奖,加分作用更大。

奥数学过才能掌握解题方法,没学过无从下手。这些与孩子智力无关,与后天训练有关。所以,以我的经验,奥数还是要学的,而且要早点学,不要太晚,太晚就赶不上小升初了。

大女儿是小学四年级才开始学奥数的,五年级时报考北京八中少年班没考上,输就输在奥数。

五年级后参加过各种小升初盲考(指学校为择优生源组织的背对背考试),数学时一律考很多奥数题。如果没专门学过奥数的小朋友,就特别吃亏,因为这考的不是智商,而是“学没学过”。你说由于没学所以不会,这多少有点冤。

所以轮到小女儿上小学,我在二年级时给她报了奥数,比姐姐当年学奥数提前了两年。

这类鸡妈看清形势(盲考考奥数),又知道自家娃的优劣势,于是果断在全家上下贯彻奥数,意志坚定,无怨无悔。

什么娃需要学奥数?

根据我的经验,答案是:娃升学中的确需要奥数作为”筹码“,而且胜算比较大的。

  • 如果是通过杯赛一二等奖,那娃至少要“有天赋”,才会有胜算。

  • 而如果是应付入学考,那竞争没有杯赛那么激烈,靠勤奋刻苦学,娃也能有胜算(学霸款:通常是乖乖女乖乖仔),但是娃太笨也不行,数商起码是中位线吧。

3

什么娃奥数白学了?

但是如果你也学过概率,你就会知道。按照人数和名校录取数的比例,小学总体学生中超过70%在学奥数,完全是不正常的——名校没法录取那么多娃!

假设名校只能消化全部学生的5%,那就有65%学奥数的娃,是在“陪太子读书”,当分子的分母,当红花的绿叶。

为什么那么多家长甘愿让娃“陪太子读书”?花钱不说,还搞得家里鸡犬不宁,娃11点都睡不上觉?

还不是因为群体竞争带来的恐惧感啊!

家长:班上好些同学都学,我们不学会落后。

恐惧让人盲目。但盲目的努力更比恐惧本身更可怕,因为,在这些所谓的”思维训练“班,娃学的只不过是疯狂刷题。

“全民奥数”风潮,越来越成了许多培训机构的盈利点,他们当然不去思考帮娃建立数学思维,反正家长要的也只是简单粗暴快速出成绩而已。

所以在市场促使下,快速提升成绩的刷题大法成了市面上学奥数的根本方法。

某著名奥数班让孩子们疯狂刷题

4

奥数成煎熬

三年级的小朋友明明,一周上两次奥数课,一次两个半小时。每次上课至少要做三套卷子,课后还会再留1-2套卷子,“上课听不懂,下课不会做”已经成为常态。

刚开始的时候明明还会着急,还会想着努力去跟上老师的进度,可是老师越讲越快,自己越落越多,就已经逐步放弃了,甚至有的时候,明明会瞒着父母逃课,一开始老师还会批评,后来也不怎么管了,因为“反正都交了钱了,学不学是你自己的事。”

市面口碑很好的一线品牌XES,BH姑且还存在大量刷题操作,各路野鸡培训就更是:

1、上课强度大、时间长,题量多

2、老师都是大专应届生快速培训上岗,自己都不懂,

3、老师照本宣科,讲课速度快,学生吸收不了,恶性循环

4、教育机构利益为导向,老师不负责

5

很多家长都会为自己不太明智的决定(钢琴、奥数等高失败率项目)找各种借口自我安慰,例如:

不指望孩子成为音乐家,但学钢琴的过程锻炼了毅力。

没见过这么隔山打虎的。咋不去长跑呢?

对奥数也会有这样的借口:

——不指望娃能拿什么奖,但是奥数能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开拓智力。

——刷题也是锻炼毅力,培养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人生没有白学的东西。

辟谣:锻炼数学思维

首先第一点,95%以上的机构不会教娃什么思维,而是教题型。因为见效快。

娃学了奥数去现考,考的是“学”的东西,不是“懂”的东西。

怎么理解学的东西和懂的东西呢?

举个例子:bing虽然高考考了理科,但天分还是在文科,数理化都是靠刷题拿高分。也就是说,并不真的理解,而是全靠“套路”(解题方法)。大一时偶然看到当年高考的几个当年轻松搞定的理科大题,发现我已经完全无从下手了。

再举个例子:娃学奥数也同理,拿一张奥数题给他,做了100分,三个月之内不碰奥数,三个月之后重新做一下,还能拿到90分,才叫做“懂”;如果三个月之后只剩下了40分,就表示60分都是假的,都是“学”的,都是“背”的,都是套路。

全靠勤奋,让娃去背一堆套路,还指望他借此“开拓思维”?

效果刚好相反才对吧!

辟谣:刷题锻炼毅力

至于刷题是否训练了毅力,我的观点看,刷题是一种类似于短跑冲刺的“短期行为”。

刷题基本上是一种反人性行为,高考前我们能猛力刷题,是因为巨大的压力激发了无穷的斗志。在“非临考”状态自主刷题的人,基本不可以归类为正常人。

“短期行为”是需要意志力的,意志力是会被消耗完的。长期刷题会给娃造成身心损害。所谓的“刷题锻炼毅力”,意思是想把娃训练成麻木的刷题机器吧?

辟谣:人生没有白学的东西

这句鸡汤虽然让人一下子对自己犯的傻都释然了,但是不改其鸡汤本质。

它要勉强成立,前提也应该是在娃有兴趣的基础上。

否则,就好像说人生“每步路都没白走”一样——绝对骗人!当然,人生有很多白走的路,脑子里进的水,错到离谱的决定。。。不然同样起点的人终点那么不一样是为什么?难不成是命啊?——白走的弯路啊。

类似一个股票没涨,表面好像没亏,但这笔钱失去了投在其他的股票赢利的机会,所以其实“没亏”其实已经亏了,经济学这叫这个没涨的股票机会成本。

娃的童年那么短,当你把娃的时间都投入在一样他不爱也不擅长的东西时,就牺牲了开发另一个他喜欢并擅长领域的机会。这时,奥数也是机会成本。

6

最后总结,奥数,和创业一样,是“少数人的游戏”,不支持普遍推广。娃学不学奥数,因人而异,家长基本判断顺序是:

要做好的前提功课:你已调查清楚当地升学和奥数利害关系等信息;家附近有一家口碑好的机构;

然后对号入座:

A类 天赋、兴趣

1.娃有数学天赋,那无论考学如何都放心学。对于数商优异的孩子,难题对他们福利;对其他孩子则是痛苦。能够玩得动奥数的,必然是有天赋的娃。

如果家长对考学目的性强,可以以杯赛获奖为目标;否则的话,还是保护天赋兴趣为宜(中学再发力,拿几个国际奖,长大成为华尔街大牛的日子指日可待哈哈哈!),避免早期用力过猛透支未来。

2.娃有兴趣,能乐在其中,那也不妨一试,家长态度淡然一点娃反而容易出成绩;

B类 考学需要+有胜算

3.如果入学考要考奥数题,娃数商不差+勤奋,那也不妨让娃早学(像之前的资深鸡妈所言)

4. 如果考学需要以杯赛奖状,需要综合考量孩子的数商+勤奋度,可以参照奥数圈内“2-3年不拿奖则果断放弃’(例如三年级学,五年级不拿奖就放弃)的原则搏一搏。

C考学没胜算+对娃是煎熬

4.学奥数对娃是煎熬,那就果断不学,以免没学到任何东西的同时还打击了自信,还浪费了发掘其他优势项的宝贵时间。

娃的童年那么短暂,请好生爱护。

方向不对

越努力,越尴尬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