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转眼春节又快到了,这是一年一度熊孩子作乱高发的时期,各单位请尽快进入一级戒备状态。

普遍来说,熊孩家长,都是些个人素养有问题的人。实际上,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自己为人处世都很不错,娃却非常熊。

“惯娃=害娃”,谁不知道,到了执行层,家长表现就千姿百态。

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首先很相信民主的亲子关系,也更容易自我怀疑。其次,他们的内心害怕管得太严会伤害娃。

7、8、90后的父母当中,很多自己小时候是在非常严厉地管教下长大的,他们曾经因为各种限制,非常痛苦。

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就特别提倡“爱和自由”,希望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多一些自由。因此,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都选择从宽,导致娃不清楚边界在哪里。

当亲子关系处于下图中朋友型-孩奴型区间时,娃很容易做出熊孩行为。

这时的家长是完全没有权威感的,也就是在四种教养方式中的permissive style(放任型)。

2

家长没有权威感,对娃有什么坏处?

坏处主要有两点:

第一:娃特没安全感。

有些人可能觉得很奇怪,什么都顺着娃听娃,为什么娃还会没有安全感?

你想,娃基本上是一个天外来客,对地球上的规则一无所知。父母给他一切自由,想做啥做啥,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

学前的娃,基本上很难预知做一件事即将产生的后果,所以很多决定,对他们来说,都太沉重了。

打个比方,一个大学毕业生刚进一家单位,董事长说:这是我们单位下半年的宣传方案,你来决定用哪个吧。你会不会特别惶恐?你根本不知道这两个方案有什么区别,会造成什么后果。

第二:外界对娃会有很多恶意,导致娃小小年纪就要承受压力。

娃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会不会直接来一顿胖揍?娃弄坏了表哥的收藏的玩具,家长没在场,表哥会不会偷偷折磨娃?如果娃在小区攻击别人家娃,对方爸爸会不会上来就一大耳光子?

百度下“怎么对付熊孩子”,就会知道,熊娃在很小的,心理完全没有承受能力的年龄,就会面对来自社会深深的恶意。是立刻学乖而将来人格健全,还是发展成反社会人格,可能得看熊娃运气。

家长以为是宽松,是给孩子更多自由和快乐,其实是害了娃。

3

那么,如果父母想要在孩子面前建立权威感,应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建立权威感的基础。

一、父母自己要积极乐观,能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是高度能(欺)量(软)敏(怕)感(硬)的生物,本能上听从强有力的人。

有些妈妈整天抱怨:娃爸不做家务啊,婆婆苛刻啊,单位领导同事欺负啊……长期下来,娃也会感觉好像所有人都在欺负妈妈,妈妈是一个弱者,那还能指望娃听弱者的话,变成更弱的人吗?

所以父母首先要有积极乐观的人格,我说的不是那种外强中干的假装牛逼(典型表现为外面受气,回家揍娘们揍娃揍猫猫狗狗),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强大,遇事不抱怨。

作为父母,自身人格建设是很重要的!

二、不要把自己的心理阴影投射在娃身上。

有些父母小时候被家长和老师,压制得太过了。后来自己当父母的时候,孩子犯了错,明知该怎么处理,可就是“心软”没法“下手”。

其实,有些父母之所以“心软”,根本不是心疼孩子,而是产生了心理投射,看到了小时的自己。

可是,那时候的我们,跟现在的孩子,是同一个人吗?面临的是同样的处境吗?

根本不是。

因此,那些从小被压制的父母,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需要不断提醒自己:现在我管教孩子,是在告诉他基本的社会规范,是为了他好。他不是当初的我自己,他并不可怜。如果我放任他为所欲为,才会真的害了他。

三、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做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的可怜人。

很多自我情绪管理没有经过训练的父母,自己遇到什么事儿就容易情绪失控。管教娃时,家长情绪就特坏事儿。

面对暴怒的父母,娃只能感觉到可怕,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算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大脑也一片空白,吓懵逼了。

家长也许会对娃解释问题所在,但沟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你字面懂了,内心不一定懂,很多时候是多次沟通后,才真正意识到一个道理。所以我们往往需要跟娃对同一件事情反复沟通。

娃并没有真正理解时,家长觉得“讲道理”没用,于是一次次地发怒,亲子关系出现很严重的问题。青春叛逆期来的时候,亲子关系的问题就一起爆发了。于是我们看到很多父母子女在成年后,只能泛泛地相处,但并没有真正的沟通。

因此,当家长要发怒时,一定要警告自己冷静后再处理。即使娃仍在不断哭闹,父母也可以什么话都不说,坐在孩子旁边,静静地看着孩子,直到自己冷静下来。

4

建立权威感,还有很多实际的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根据娃的年龄和能力,给孩子自由,尽可能地具体。

娃能有多少自由,是跟他能承担的责任成正比的。能承担多少责任,就能有多少自由。

你可以这样想象,孩子的自由是一个圆圈。当孩子很小,比如一两岁的时候,她的自由很小,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等他长到三四岁,这个圆圈扩大一点;到五六岁的小青春期,孩子自由的圆圈又扩大一点……慢慢地,到了孩子二十一二岁,就该给他全部的成人的自由。

每当孩子触碰边界,你就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让孩子回到他的圆圈内。

有个小男孩六岁,大概是小青春期的时候,很大声地跟我说话,还说“为什么不可以,我偏要”。这个时候,我明白,这是孩子在试探我的边界,我需要更清晰地告诉他可以做什么,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不允许。面对娃的试探,我也没必要生气或者发怒,因为孩子的力量在变强,这是他成长的一种方式。

第二:七岁以下的娃,家长就是家长,没必要和娃做“朋友”。

很多家长,都认为要和孩子做“朋友”,跟孩子平等地相处。

一个成熟的成年人,跟一个几岁大的娃,行为能力和能承担的责任,都大不一样,谈什么平等?这样的平等有意义吗?

你不同意娃去游乐场,要娃去看望姥姥。娃说:“你不尊重我,我就是想去游乐场。”

第二天,你要出差,娃不许你去,“昨天你都不让我去游乐场,我不许你去出差”。

这算平等么?

家长就是家长,是为娃制定规则,明确地划清界限的人。准确地说,对学龄前的娃,家长是管理者,和娃不是平等的。

哪一个单位的领导,事事都跟下属平等?只能是人格上的平等和尊重,该做决定的时候,还得领导来。

第三:已经决定的事情,不要用疑问句去请示。

以前刚开始带孩子的时候,经常性地犯傻。

到了午饭时间,我总是去问:“宝贝,我们收拾玩具,去吃饭了好吗?”这个时候,娃只要一说“不好”,我就卡在那里了。

其实,午饭什么时候吃,根本是大人决定的,不用问,告知一下就可以了。大人觉得自己差不多决定了的事情,千万不要用疑问句。你又不是真的要他决定,问疑问句不是多此一举吗?

第四:低龄娃出现不当行为,千万不要说“不可以”,要用正向的词汇来引导。

有本绘本叫《大卫,不可以》,里面讲了很多大人不同意小朋友做的事情。可是,有些家长给娃看了以后,发现娃更“调皮”了。为什么呢?

因为,低龄的娃,很难理解否定的概念,你跟他说不可以,反倒会强化他的这种行为。

比如你说“宝宝不可以大吼大叫”,他只吸收了“大吼大叫”,于是吼叫得更厉害了。面对这种情况,你应该说“宝宝,我们可以轻轻地讲话”,然后他的声音才会慢慢变小。

如果宝宝很重地打你,你说“宝宝你不要这么重地打妈妈”,他也是不理解的。你应该说“宝宝,你可以轻轻地摸妈妈”,然后给他做示范,怎么轻轻地摸。

第五:家长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不能言而无信。

我不只一次看到过这种情况:大人没有说到做到,言行不一。

比如娃在玩IPAD,家长说再过5分钟就要收起来了。可是五分钟之后,娃不同意收起来,家长随便说娃几句,然后就不管了。

权威丧失就是这么来的额~~~你说你能怪谁啊?

还有些家长,会去跟娃抢IPAD或者电视遥控,要么笑嘻嘻地要娃拿回来,要么一再口头上的威胁,各种指责,偏偏就是没有实际行动。

怎么做才对? 冷静地站在孩子旁边,叫他拿过来,表情要严肃,不要说废话,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用气势让娃就范,这样就足够了。

如果你气势不够,那根据建立权威感的基础,把自己的心理根基打好。

总的来说,建立自己对娃的权威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它会让娃的个人成长,和你们的亲子关系有长期的益处。另外,在根本上,这也是你人生中第二次人格建设的大好机会!这件事,值得你去用心做。

最理想的状态是到了娃初高中阶段,可以和你在外在行为上像朋友一样讨论、交流,但心底里对你像师长一样尊敬崇拜,做决定时是来征求你的意见,而不是想办法绕开你的干涉。这样,你算是成功地做到了一个牛掰的领导。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