蔻蔻Says

在孩子觉得害怕的时候,多数父母只简单对孩子说“不要怕,有妈妈/爸爸在呢”。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这样说,是一种没有长远价值的安慰和逃避。因为孩子在这句话的引导下,虽然得到短暂的慰藉,可是无法帮助他们解决恐惧的根源,况且父母不可能永远都在。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和孩子讨论恐惧,将恐惧肢解,细化地提出“不要怕”的具体解决方案。孩子会认识到这些不可怕,建立识别和面对的意识,心理逐渐成长。

面对恐惧,选择坚强,但不用逞强,要有直面的态度和寻求帮助的准备。磨难,不用刻意营造,更无需回避,它来的时候,大家一起真实面对,分享和学习承受它的过程就行了。

如何给孩子一个有韧性和厚度的人生,取决于父母的选择和态度。

妈妈,我害怕

查查养娃记

文/查查

荷兰的冬天黑得特别早,我从学校接了Rebecca回家,不到6点已经黑透了。依照惯例,我去厨房做饭,Rebecca去她自己的屋里玩,等爸爸接了Hendrik回家后开饭。但今天Rebecca似乎有些什么,她没有回屋拿玩具,只是坐在厨房门口看我。

“妈妈,你可以跟我去屋里拿一下我的小鹿吗?”她看我得空,赶紧问。

“你为什么不自己去拿?” 我奇怪。

“因为很黑。” Rebecca答的时候已经站起身,来拉我的手了。

因为还在做饭,我只去把屋里的灯帮她打开就又赶紧回到厨房,再回头的时候Rebecca已经又站在厨房门口了,手里拿着小鹿,表情有点紧张:“妈妈,你可以去把灯关上吗?我有点害怕”。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Rebecca四岁,也许她之前也曾有过“害怕”,但因为从没有清晰的表露出来,所以对于我来说,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来得比我预期的晚很多。我刚要冲口而出,“不用害怕”,突然想起一位儿童心理学家的劝告,于是改了口:“那你就坐在这里看我做饭吧”。

“害怕“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感受和情绪,每个孩子都会有,只是对象,原因,方式,程度会有不同罢了。既然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否认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无论是否认”害怕”本身还是害怕的对象,都无济于事,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比如很多孩子会说自己害怕大老虎,成人常常会对此嗤之以鼻:“老虎有什么可怕的,它在遥远的大森林里,或者动物园的铁栏杆后面,永远不可能威胁到你,你怕什么嘛,不要怕了”。

但是孩子还是会害怕,就算用上述理由解释一百遍,他的害怕也不会减少一分一毫;因为孩子没有被理解:他究竟害怕的是大老虎的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害怕,怎么个害怕法,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是通过否认害怕就可以解答的,而是先要肯定孩子的感受,然后慢慢去理解那些真正害怕的点。孩子的感受被肯定后,他会比较放松地分享害怕的对象和原因,当这些被说出来的时候,害怕的力量其实就已经消失了一半了。

那天吃完晚饭,Rebecca在沙发上看书,我貌似不经意地问起她不愿意一个人去拿玩具的事情。她一开始只是说不喜欢天黑,慢慢地才松口告诉我,原来是大衣柜里藏着一只老虎,它随时会跑出来把她吃掉,尤其是天黑的时候。

我不知道这是Rebecca自己凭空想象的,还是她从哪里看到或者听到的;但我马上理解了她那时慌张的神情,如果换做我,面对一只藏在暗处随时可能进攻的野兽,也会如此慌张。

于是我把屋子里里外外的灯都打开,决定和Rebecca一起去找那只老虎。打开衣柜的门,一格子一格子的找,没有看到;衣柜后面,没有;床的下面,也没有;玩具箱子都翻了个遍,然后又搜查了爸爸妈妈的屋子,连阁楼也没有放过,还是没有找到那只老虎。

“也许老虎先生想家了,就回去了,它还要照顾自己的宝宝,没有时间等你了” 我尽量轻松自如地说。Rebecca耸耸肩,刷牙去了。

害怕虽然是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但害怕的对象却常常是孩子的想象,它并不真实,是物体模糊的影像或者对事件不清晰的认识。这就是为什么成人很少会对老虎这样的东西产生恐惧,因为我们确定它不可能藏在家里,所以伤害不到我们。

Rebecca亲自检查了所有老虎可以藏身的地方,结果什么也没有找到,这让她对 “老虎不可能藏在家里” 的事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消弱了对老虎的恐惧。但Rebecca第二天仍旧不敢独自去屋里玩,因为这次她肯定衣柜里面藏着一个《冰雪奇缘》里的冰雪怪物。

比起 “老虎” 这种可以碰触的具体事物来说,“怪物” 更加模糊,而且可以被 “造出来” ,所以就算现在不在衣柜里面,不代表过一会没有。

我能做的是向Rebecca保证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见过一只怪物,更不要说是冰雪怪物了;而且我所有认识的人也都没有见过。我还鼓励她去向学校的小朋友提问:“有没有见过怪物,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Rebecca果真问了好几个小朋友关于怪物的事情,结果发现竟然没有人亲眼见过。她向我报告的时候眼神是 “放心” 的,我想这不仅因为真的没有人见过,也因为这个冰雪怪物已经被谈论了这么长时间,威力尽失了。

就像所有其它情绪一样,害怕也是可以被传染和渲染的。虽然害怕是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但它毕竟是负面的,我认为不应该被鼓励。如果可能,不去营造恐惧的气氛,也不把自己的感受直接灌输给孩子,而是让他们自己通过对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相应的情绪。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害怕”的产生,也给孩子有机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  比如我对冷血动物非常难以接受,无论是蜥蜴还是蛇,想想都毛骨悚然;但每次去动物园我都会忍着全是的鸡皮疙瘩,把厌恶的表情藏起来;说不定孩子喜欢呢?

-  比如我老公喜欢欣赏极限运动,经常和孩子看一些10级风中冲浪和从雪上顶上往下跳的短片,虽然我很想说一句:“这么危险的东西,有什么好看的”,但每次都咽回肚子里;说不定孩子喜欢呢?

-  再比如Rebecca喜欢 “高”,打秋千要高,跳蹦蹦床也要高,每次都让我 “再推高一点”,我虽然觉得还是离地面近稳妥一些,但每次都把心一横,又推了一把;我不想因为我的担心,让孩子的 “喜欢” 变成 “不敢”。

家长在无意间,用很多 “小心” 把自己的担心传染给了孩子:小心摔倒,小心掉下来,小心被碰着,小心淹着,小心冷着,小心丢了,等等。这让孩子在还没有观察和尝试前就有了“害怕”的既定情绪,从而对很多事物的反应为 “不敢”,甚至渐渐开始对新事物有了抵触心理,不愿尝试。这时,大人们又会抱怨孩子 “胆小”,推着搡着地让他们参加这个,试试那个,还打着锻炼胆量的旗号;但其实 “害怕“ 的根源是家长自身的担心,是那日常生活中无数的 ”小心“。

Rebecca还是不敢独自在她的房间里玩,这回不是老虎,也不是冰雪怪物,而是 “就是不想一个人”。至于为什么是这样,我还不得而知,但我知道Rebecca的害怕是真实的,是要她去面对并战胜的,这是一条很长的路,而我是她这一路上的陪伴者。

前几天Rebecca从学校回来,带回来了一张“即兴创作”的图画(如下),纵横交织的网络中,有些彩色的小点,图的左上角写着:“神气的美人鱼赶走了怪物”。那些小点是怪物,美人鱼把它们关在了笼子里。

Rebecca自己把它贴在了卧室的柜子上, 然后一字一句地告诉我:“我不用害怕了,因为有了美人鱼,所有的怪物就都不会再来了,就是这样。”

The End

关于查查

查查,常驻荷兰,生物工程学博士,蔻蔻的同窗好友。喜欢钻研,喜欢数字,喜欢逻辑,喜欢规律。养有两位“天使混血宝宝”,养娃经验积累,总结,分享。

联系方式: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