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带女儿去达拉斯参加北美杯比赛,再次看到雷哈勃得湖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三年前在这里的情景。

邂逅击剑:大学申请的垫脚石?

女儿练习击剑开始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而且,孩子并不具有运动员的天赋。现在居然能以击剑特招进入哈佛,这里面有很多故事,也有很多感慨。

以前提到,一个朋友的父母是国内国家级的击剑教练,他们移民美国后想教这个朋友的孩子们学习击剑,同时也需要多教几个孩子以便相互有练习的对手,这样我女儿就开始了击剑。

不知是因为我生老三时年纪较大还是其它原因,小女儿的身体总是没有两个姐姐的好,不仅容易生病,而且身体敏捷程度也不如姐姐们,尤其是不如大姐姐的好。在开始练击剑时,相对一起练剑的其他孩子,她不仅起步晚,而且身体素质、运动细胞要差很多。每次我们看到她们一起练习,就感慨不知小女儿能够练出个什么结果来。

虽然,小女儿开始练击剑后,从圈里的人那里听说练击剑对申请大学有所帮助,但我们看到女儿的具体情况,对于击剑究竟能否对女儿在申请大学时有多少帮助,心中根本没有底,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心里希望击剑能够对申请大学有所帮助,但仍要求孩子在其它各个方面尽最大努力保持优秀的成绩,根据孩子对击剑的热爱程度和发展状态,看她能够坚持多久,达到什么水平,以随时作出调整。

虽然击剑不象足球、篮球、橄榄球那样有直接的身体对抗,但也经常会被对手戳得青一块紫一块,与其它任何运动项目一样,也会造成各种运动伤病。大家也许还记得栾菊杰的故事,那就是她在奥运会上被对手的断剑刺穿了胳膊,但仍坚持比赛并夺得了冠军。几年前我第一次在北美杯赛上见到她时,与她谈了很久,她也将胳膊上的伤痕给我女儿看,以鼓励孩子要有不怕吃苦,坚定求胜的精神。

我们一贯认为家里的老小容易被惯坏,所以对小女儿在教育上也格外注意这个方面。幸好孩子在这方面也有自我意识。她非常要强,不甘落后于两个姐姐。因此在训练、比赛时都非常努力,经常是带伤坚持训练、比赛。然而这些体力和身体上的坚持,只是体育比赛的一个方面,更为严厉的考验是精神上、心理上的。

不留退路,参加比赛就是要赢

体育比赛的残酷性在于有人要赢得比赛,就得有人输掉比赛,没有双赢或共赢之说。而且输赢是不一定的。你这场比赛赢了某个对手,不一定你下场比赛还可以赢同一个对手。每场比赛,你都得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从体力,技术,尤其是心理上达到最佳,且保持到比赛结束。而且从心理上,你要准备赢,更要正确面对输的后果。有些家长说孩子参加体育运动,不需要太强调结果,只要have fun(快乐)就行了。我不同意。

第一,如果孩子对体育比赛输赢无所谓,那么他(她)就会对其它事情同样地无所谓。体育运动是培养孩子思维和性格的极好活动,如果参加体育活动反而给孩子养成了对一切无所谓的习惯,那么这样的体育活动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第二,击剑是一项在金钱、时间、精力上都花销非常大的运动 ,从父母到孩子都投入巨大。你投入的多,就希望有多的回报。作为父母这样想,作为懂事的小女儿自然也是这样想的,自然会有许多压力。

因此,每一次比赛的失利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比赛进入到第二轮采用单淘汰制,只要输一场即被淘汰。每次被淘汰后拖着剑袋离开赛场时,孩子的沮丧、懊恼、惭愧、委屈,参杂着对自己的不满和愤怒,是可想而知的。而作为父母,我们常常感到失望、无助,并时常试图重新考虑击剑的价值。

坚持的力量:击剑进哈佛

随着孩子进入高中,距离申请大学的日期渐近,而击剑的进度却似乎停滞不前,大人孩子都有些焦虑。因而,三年前在达拉斯的一次全美比赛失利后,我们带孩子去了雷哈伯德湖边的一个公园,面对宽阔平静的湖面,与孩子进行了一次不平静的深谈。用外交辞令,谈话可谓“直率”和“坦诚”。

我们开门见山地对她当时的击剑状况做了一个实事求是地分析,如果要以击剑作为申请名校的敲门砖,按这样的进步速度是不可能的。我们明确地告诉她有两种选择:一是坚持下去,就必须更加努力,训练更加刻苦,更加用心、用脑、用力,在体力、技术、心理上必须全面提高。二是停止她的击剑训练,改做其它课外活动。

当女儿听到第二个选择时,她愤怒极了!她咆哮,怒吼!她说我们根本不理解她,不知道其中的难度。她说她已经非常努力了。但最后,她表示要坚持击剑,不放弃!一定要提高成绩!

我们的心里在滴血、在流泪。 我们知道孩子已经非常努力了,我们也知道随着这次谈话,孩子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女儿既然已将目标锁定在极少数的几个顶尖名校上,她就只有坚持再坚持,努力再努力! 

之后的两年,孩子每天只睡4、5个小时,有时甚至更少,在每年修4-5门AP课程的情况下,学习成绩保持学校前茅,击剑成绩也逐渐提高。先后获得丙级,乙级,和甲A级全国冠军,并取得过少年组全国第三,青年组全国第十二的好成绩。

当几天前我们再次带孩子去达拉斯参加全国比赛时,正值收到哈佛正式录取通知书的第三天。再次去雷哈伯德湖边,面对同样平静的湖面,心情却截然不同。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三年前那次“直率”和“坦诚”的谈话,感叹颇深。

作为父母,我们为孩子而骄傲——不仅是因为她能够进入哈佛,而更重要的是她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克服种种障碍,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作为孩子,她应该学到了坚持的价值——这将使她终生受益。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