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障碍与写作障碍

我在一个重点中学里教语文,教了整整20年,很遗憾地发现了教育的无能。为什么经过12年一贯制的体制内语文教育,到我这里的学生,他们十六七岁,在母语学习上,反而存在了很大的问题。主要的大问题有两个:首先,阅读障碍;其次,写作障碍。尤其是一些偏于理科的男生,很多孩子没办法用一整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思考。

所以我经常会想,我们的母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究竟为什么,我们的母语教育非但没有让孩子们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写作,反而使得孩子们成为了讨厌语文的人。在初中阶段,语文老师总结孩子们的三大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归根到底,这不是因为写作、阅读本身很难,而是12年的体制内语文教育出现了问题。

关于阅读障碍这一点,其实就是不会读严肃的书,读不懂需要理性思辨或者发挥想象力的书。这个自然是课外阅读比较少,以及专业的阅读指导不够的缘故。但是为什么课外阅读会不多呢?可能是,我们从小,就把孩子的阅读兴趣给抹煞了。

关于阅读指导的问题,在儿童教育中,家长普遍有一个认识的误区,就是认为,只要识字了,自然就会阅读了。但这属于靠天吃饭,基本上要靠孩子的悟性。如果这个时候,有专业老师的内行的指导,那么在阅读上,就会走的更远、更好。个人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达到更高的程度。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并且,已经有很多的阅读的研究了。

关于写作障碍这件事。当然首先是指写作中错谬百出,无法整理自己的思绪,形成逻辑自洽的文本,甚至连句子也写不通顺,做不到文从句顺。更有甚者,连汉字都写不对,白字连篇。这个问题,其实,在小学阶段就开始了。并且在12年的体制内教育中,偏差是相同的,在同一个错误上越错越远,终成为大家看到的样子。

有一个例证。在各地,小学阶段的作文辅导班都很火,二三年级,家长就在给孩子找写作班了。这从反面的角度证明,体制内学校作文教育的失败。但是,问题还在于这里,小学阶段的作文辅导班,其实基本上也是依附于应试教育的,是对应试写作的加强,去这些辅导班的孩子,对写作的兴趣,消失的更快。

神之巫之的错别字

从我的观察与思考来谈论这个问题,从一个小细节入手,就是,错别字现象,来谈我们的母语教育。一叶落而知秋,知道我们的识字教育是如何荒谬的,就可以知道我们的母语教育是如何错以千里。

我们的社会环境,就是一个充斥着错别字的环境。

我从小生长的小镇,街上有一家服装店,这家服装店门口的招牌写着“拷边”两个字,荒谬的是,这个“拷”字,下面多了一横。我在镇上小学念书5年,这个错别字看了五年,愣是没改。所以我都很奇怪,为什么这个“拷”字,我居然会写对。

这家是面馆。还出售“混沌”。读过《庄子》都知道,天地未开时的状态,才叫混沌。倏与忽帮他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怎么死的,笨死的。

这是公交车的告示牌。“禁止做人”。这是运小猪的吗?不准做人?

还有这个,“我靠,你靠,大家靠”。骂脏话!

我说了我当高中教师20年,每三年带一届高三。浙江省的高考卷,第二题便是辨识错别字。每年高三,我都跟我的学生一起跟错别字作斗争。疲于奔命,筋疲力尽。但是学生的反应是:老师,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全糊涂了。

比如,错别字举隅:

爱带(戴)不寒而立(栗)

层见迭出(叠)陈词烂调(滥)

吊虎离山(调)一张一驰(弛)

为什么会搞不明白这些汉字的区别呢?因为我们从来都是孤立的在教授一个字的正确写法。而没有从这个汉字的构造本身,内在结构,造字逻辑的层面去理解这个汉字。但是高三已经很紧急了,我们完全没有时间再从汉字初创的事情开始来一一识字。识字其实是小学阶段的事情。而高三,死记硬背是最机械的方式,其实也是最经济的方式。不过导致的后果仍是,要写错别字。

白字先生菜虫虫

后来,我家菜虫也上小学了,作为一个资深语文教师,我自然要观察,这个孩子,是如何学习母语的。于是呢,我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有了更切近的了解。

当然,很多朋友问,你作为语文老师,那么,你儿子语文基础肯定很好吧。其实不是,我们家这位,是读绘本长大的。他在读小学之前,基本上没给他识字。这个原因很简单,我觉得小学很漫长,一年级之前建立的识字优势,其实很快就会被打破。后来确实也打破了。

蔡朝阳和儿子“菜虫”

所以,我家的这位,我一直给他读绘本,因为一旦开始识字,他的图片敏感期就过去了,会错过这一段想象力发育的好时间。所以,我家这位小爷,读一年级时只认识一个字:中。这还不是因为我爱国,教他“中国”。是因为我们家三代都打麻将,菜虫在边上看,看到上家打出一张红中,特别显眼,对家叫道:碰!这样就认识了这个“中”字。

但我首先要肯定的是,小学阶段集中识字,效率还是很高的。从一年级进去,只认识一个字,只会看图画书,到现在,4年级,看原版电影,字幕都看得懂,自己能独立读书——当然,主要还是我们家长念。但是,识字量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我必须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教识字的效率还是很高的。不过呢,效率虽高,绝非尽善尽美,在很多细节上,存有致命的缺陷,终至于造成孩子们对汉字乃至汉语的障碍。所以我今天不是给体制内小学教育唱赞歌来了,而是作为一个高中教师,作为一个小学生家长,我们来探讨一下,基础教育阶段的母语教育,究竟是怎么失败的。

菜虫二年级时,认得汉字一箩筐,粗通文墨,沾沾自喜,便喜欢写各种纸条,比如暑假计划表啊,健身计划表啊什么的,新奇卖弄。当时读了罗尔德•达尔,满脑子古灵精怪的念头。有一天便给我写了一张古怪的纸条,说他是“孔布粪子”,要求我在什么时间之前给他做到什么条件,否则就要我好看。我看了“孔布粪子”四字良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菜虫跟我解释,这是要讹诈与勒索我,我才明白,原来是“恐怖分子”四个字。但是就造字的方式来看,“恐怖”两字从心,形旁是“心”,乃是心里发生的情绪。我家这位爷不懂,是以闹出笑话。

像这样的笑话是很多的,网上小学生的错别字笑话很多。比如这个“惨绝人寰”的故事。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成语乱用,一个就是错别字。其实,成语乱用的现象,也是因为母语教育的失败。只记得一大堆成语,但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张冠李戴,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应有尽有啊。

从识字看小学语文教育

我们要说体制内母语教育的失败,其实是个很大的命题。尽管这个失败已经是有目共睹,但积重难返,而且是制度性的,很难一下子扭转。我自然也很难以一篇讲稿尽数概括。所以呢,现在只以认字这个小细节,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的母语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

1  汉字乃至汉语,本身是难的

首先,也需要承认,汉字乃至汉语本身,其实是很难的。并且这种难,完全没有被小学阶段的教育者认识到。因为这需要跨文化研究,涉及到不同语种之间的比较。我也不是这方面专家,无非偶有所悟。

比如读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知道他们家安安,一开始说话,便会三种语言,分别是德语、英语和汉语。可见,孩子学习语言是有天赋的。但如何不使这种天赋浪费呢?接下去的几个事情就比较好玩了。

我有几个朋友,孩子都上了国际学校,从小就是汉英双语教学的。但到后来的问题是,孩子喜欢学英语,不喜欢学汉语。因为英语容易上手,而汉语无论从阅读还是写作,都更难一点。

第二个事例是海外华人的第二代,那些父母这一代才从中国移民出去的孩子,会说中文,但是写,则更困难一点。前段时间,我在上海季风书店上了一堂课,“不一样的语文课堂”。在座有一个小女孩,六年级升初一,我在课堂上有一个小练笔,用一段话描述,你所认为的写作是什么。她不写,坐在那里。我好奇发问,她告诉我,她不会用中文写作,只会用英文写作。中文对于她而言,仅停留在口头表达的层面。

这就比较好玩了。我相信大多数老师和家长,都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就生活在单纯的母语环境里,每个人从小都这么学认字,学语文,因循守旧,谁会想到这种文字本身是很难的呢!从而也不会想到有所突破,去寻找新的方法。

正因为意识到难,所以才需要在教育中,从指导的理念,到方式方法,倾注更多的关心。另外,还需要认识到汉语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西哲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样的句子里的深奥之义我们不必细究,但母语的重要是不言自明的。所以我很喜欢张大春的这句话,希望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老师都能读一读:“重要的真不是会读、会看,想让汉字不断活化,扎根于生活,关键要从字的构成发展去追溯文化脉络,无感地识字对文化传承无效。”

2  汉字:由繁体到简体之变

关于认字,其实对于我们大陆的孩子来说,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1950年代开始的汉字简化,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字传承的逻辑,使得我们在理解汉字的路途中,多了一道障碍。现在,两岸三地使用的文字系统是不一样的。我们称之为“简体字”与“繁体字”,而台湾称之为“正体字”与“异体字”。虽说是称呼的差异,但这个细小的差异之中,也有耐人寻味的价值判断呢。

但一个确实存在的问题是,汉字的简化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割裂汉字流变的内在逻辑的现象。

朱大可先生将这个简化字的过程,上升到了国家意志的层面:这种经过简化改造的文字,恰恰成了意识形态的重大隐喻和谶言。如同一些研究者所揭示的那样,从“愛”到“爱”的转型,正是“心”和“灵魂”大步沦丧的象征;而“聖”向“圣”的转型,则意味着精神高度(耳代表谛听,口代表言说,是尊者的精神性的哲学表征)向更为低级的土木建筑高度退化(又土,就是土的简单叠加,预言了当代城市所展开的高楼竞赛)。

这样的表述,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我认为这是实然。即便不从这个层面看,单纯就汉字简化本身来看,问题也不少。比如这个字:“兒”。这个字被简化成了“儿”字,其实就把这个字里最重要的那个造型丢掉了。上面的这个“臼”字,其实是一个象形,唐诺说这个字,描摹的就是婴儿初生,囟门未合之状。囟门还没有完全发育而闭合,才是“兒”嘛。现在把最重要的那个象形部分丢掉了,剩下一撇一捺,怎么就是“儿”字了呢?

再比如,在汉字中,凡“贝”字旁的,都是跟金钱有关的。因为在古代,贝壳曾被中国人用来当做货币。比如贵、贱、贫、赏、赉等字,都是贝字旁,我们一看就知道,跟钱有关。但也出现了一些不知所云的简化。比如买和卖。繁体字是这么写的“買賣”,也都跟贝字旁有关。可是一到简化字,完全看不出跟钱有什么关系了。繁体字的買,上面這個部分是一只网兜,下面这个部分就是贝壳。意思是,背着一网兜的贝壳。去干吗,自然是买东西喽。

所以,我们在识字教育的时候,也还需要了解这一点,主动去弥补这种已然的缺失。

3  基础阶段语文教育之误

但最关键的不是以上两个已然的问题。因为已然的问题,我们意识到了,便可以去弥补。但最关键的因素是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本身的问题。

语文教育本身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已经几十年了。我30多年前被这么教语文,教识字,现在菜虫也被这么教。近年来也看到一些教改的项目,但只要是体制内的教改项目,无一例外是花拳绣腿,是治标不治本,光喊口号打雷不下雨的。顶多,发明一个什么新的说法,其实是为了向上面骗钱。因为这个教育体制的本质是反对改革的,期望内部更新,是与虎谋皮。

以识字为例,语文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1  教师对汉字本身的结构与逻辑不了解

汉字的构造本身,是有其内在结构逻辑的。甲金篆隶楷草行,如何变化成为当下的造型,内在有一条可以寻见的理路。换句话说,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来历的,理解其内在的结构的意义,才是真正理解了这个字。

从最初的简单实物的绘画,到不断抽象,成为我们眼下看到的文字符号,其实有很多学者都有研究,做教育的人,完全可以找到依据,加以学习。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造字法,可以在认字之初,便解释给孩子们听,当然,是以孩子们听得懂的方式去讲。

但在体制内的识字教育中,老师们一般不会看到以上的汉字知识,而只注重死记硬背,从不解释何以这个字需要这样写,导致孩子们错别字连篇。这个跟我在高三阶段不讲汉字内部逻辑,而只是侧重死记硬背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这样对执教者来说最经济,不走心,不费脑子,只要不断印试卷就行了啊。

还有一个,教师不愿意这么讲,当然是因为其实自己也不爱汉字。爱汉字,是需要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我写过一个文,叫做《对汉语的感情》,只有浸淫在这其中,被汉语文化所濡染,才会有这种文化认同感和文化使命感。但是拿这个去跟小学老师说,你觉得有意思吗?人家压根只是当做一种职业,谋生手段而已,跟做包子、做裁缝有什么区别吗?

钱存训先生特别强调汉字的传承,在《书于竹帛》一书里说过一段很动情的文字:“特别是承传这些古代遗产的中国文字,其延续、多产和广被性,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独树一帜,没有其他文字记录可以相比。”但这些我们这里可以说,你怎么去跟最大多数的一线小学老师去说?

2  对母语学习认识的不足

因为汉语的字词,需要在文本里面,成为有机的整体,其寓意才能保持完整,才是活着的汉语。单独揪出个别字词的听写,就像一滴水离开了大海,丧失其完整性,不久即便干涸。汉语是海洋,而字词是水滴,水滴在海洋之中,才有其大用。一旦割裂与大海的关系,汉字如何独立存在呢?

这里可以来引用张大春的另一句话:语文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沟通技术教育,也不只是一种孤立的审美教育,它是整体生活文化的一个总反应。我们能够有多少工具多少能力、多少方法去反省和解释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能够维持多么丰富、深厚以及有创意的语文教育。

即是说,母语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完整性,完整性中生出母语的丰富性。整体不可割裂。所以对于体制内学校就学的孩子们来说,其实讲语文书中的课文的一个又一个的45分钟,其实一点卵用没有。只要将他们扔到图书馆博览全书就好了啊。当然,更高级的是专业的阅读指导,这个专业指导,将会使孩子们更懂得如何阅读,从而大脑得到更好的训练,从而更聪明。

有一本书,叫《阅读的力量》,其中讲述了自由阅读,对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的帮助。这个研究结果表明:背完单词与读完书一周后的测验结果是背诵组的表现较佳,但是三周后再测,两组受试者的表现已无分别。在前后两次测验时间内,背诵组的人忘掉了许多单词,但是阅读组的人分数反而增加了。

几乎可以说,没有一个语文素养较高的人,他的语文素养,是从课内45里习得的。相反,他需要不断地阅读,不断自我启蒙,才可能摆脱体制内割裂的语文教育带给他的潜移默化的坏影响。

3  教学方法本身的失误

以听写与摘抄为例,这里面有对母语与儿童的双重不理解,既不理解母语,也不理解儿童。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识字教育是两手,一手是拼音,一手是听写。通过拼音,来知道汉字的读音,通过听写,来巩固对汉字的书写。但这种识字方法,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是静止的、割裂的、分离的,从而丧失汉语本身的完整性,变成语词的碎片。

借助拼音识字的方法,其实我很怀疑。首先,古人只有反切,也能识字。其次,很多孩子压根不看拼音,只要阅读量到了,识字量自然就上去了。就我个人的意见而言,拼音完全是人为设置障碍,导致一年级 小朋友苦不堪言,只好一个个去上学前班。并且,拼音其实很快就被抛掉了,多数孩子二年级之后读书,就完全不用依靠拼音。所以拼音这件事,真是人为设置困难。所谓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说的就是拼音。坑爹啊。

听写,本质也是割裂。比如听写“yili”,我们谷歌输入法一查,可以有20多个“yili”的写法,如何是好?而机械的听写只会认死理,认准一个,别的都错?小学考试里填空题,雪化了变成什么,正确答案据说是“水”,有个孩子说“雪化了是春天”,结果错了。就是机械死板的教育后果。这个教育方法的最终后果就是,孩子一根筋,只服从一个核心力量。

好词好句的摘抄,是小学老师另一个法宝。我家某虫也摘抄过。当然我作为家长,也只好虚与委蛇。但我从心里是压根儿不认可的。如果汉语是珠玉宝藏,那么摘抄到本子的所谓好词好句,就是一地碎屑。因为我们说了,汉语必须在一个完整的篇章里,才是丰富的,才是自足的。那么摘抄就是肢解,是五马分尸。前面我们提到的小学生作文,成语混用乱用,就是这么来的。

另一重无知是对儿童的无知。因为儿童的认知特点,一开始就是形象思维。并且,年龄段不同,表现各不相同,三四年级开始大多数孩子会开始表现出抽象思维的苗头,这个时候就需要改变之前的教育策略。但我们的教材教法是一条道走到黑,以不变应万变。

所以前述的汉字启蒙教育,需要懂得孩子的认知特点,更有助于孩子们去理解汉字的系统。比如将识字课跟绘画结合在一起不好吗?因为汉字一开始本来就是绘画呀。还可以将识字课作为设计课啊,看看这些结构零件,如何设计搭配,才是妥当的。反正,完全可以抛掉呆板的抄写、听写、默写等苦役一般的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富有创意的活动,那该多好!

流沙河认字,其实仅仅是因为,他童年发蒙,坐在私塾里,年纪小不敢捣蛋,恰好他的老师跟他讲汉字的构造。终成流沙河先生晚年事业,这是多么有趣!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目前的语文学习也就这样了,诸位小学生家长,面对这样的基础教育,您,何去何从吧。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