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蔻蔻

号∣WeikoMagazine

美国和欧洲的教育理念并不尽相同。

很多时候,我们站在中国的角度看西方,把欧洲和美国统称为欧美,在两者间划上等号。

虽然泛指的“欧美”的确有不少西方社会普遍认同的教育文化价值观和理念,但美国和欧洲的教育思维和生存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

中国人对美国教育和文化的认识已不少。美国作为移民大国,早就吸引了无数人在那里留学和移民。很多书籍是介绍美国社会、政治以及教育的,比如,美国的常青藤大学已经深入中国孩子和家长的观念。

可是,我们对欧洲文化的感受还停留在符号阶段。大家对法国多想到埃菲尔铁塔,对德国能想到名车和严谨,对荷兰知道有郁金香,笼统地感觉到欧洲的福利强、环境美、教养好,可除此之外,欧洲的素质教育到底如何,欧洲的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就业体系如何,我们的认识还是空白的。比如,中国家长,大多说不出英国牛津、剑桥大学之外的其他欧洲大学的名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杰里米.里夫金曾在他著的《欧洲梦》一书中探讨过“美国梦”和“欧洲梦”的不同,从中可以折射出其教育的导向和精髓。

所谓“美国梦”,是指每一个人都拥有不受限制的机遇来追求财富,私有财产被看做通向个人自由的通行证。个人聚敛财富和权力被当做主要的成功标准,而相对较少关注更广阔的人类福祉。所以,美国教育,更侧重“精英教育”。这点和我们当代中国教育的宗旨很相近。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现代教育系统是仿照美国的。

欧洲教育则不然,它是强调生活质量、安定与和谐的可持续性文明。在意的是“实际生活条件”以及“公民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如健康,社会关系,自然环境的质量等。在这样一个可持续的、保持稳定的经济状态下,重要的并非个人的物质积累,而是自我修养;并非聚敛物质财富,而是精神的提升;并非拓宽疆土,而是拓宽人类的同理心。而说到人和自然环境的互动尊重,欧洲更与中国朴素哲学思维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杰里米.里夫金先生说,“欧洲梦”或使其秉承的教育目的,是让人获得自由,能够进入到与他人和自然之间无数种彼此依赖的关系之中。欧洲文化认为,一个人有途径进入越多的共同体,就有越多的选择权,关系带来包容性,包容性带来安全。这就是现在经常提到的“互利、双赢”。

如果说,美国更强调竞争性的孤立奋斗,那么欧洲教育则更侧重合作性的共享关系。这从欧盟的建立以及欧洲历代小国并存相互结盟的历史就能看出来。

在中国这样一个不同文化和民族兼容并包的国家,在如今这样一个网络多元的时代,大家多了解欧洲式的协同性自强和共享关系的教育,益处不少。如此一来,能让孩子多一些与他人及世界联系共处的方式,扩宽一些选择的思维角度,平衡平和地成就他们新的人性,新的人生。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