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序幕
在教堂附属医院的一间特别客厅内--冬天的一个下午。
第一幕
十年前,一个夏天,郁热的早晨。--周公馆的客厅内(即序幕的客厅,景与前大致相同。)
第二幕
景同前--当天的下午。
第三幕
在鲁家,一个小套间--当天夜晚十时许。
第四幕
周家的客厅(与第一幕同)--当天半夜两点钟。
尾声
又回到十年后,一个冬天的下午--景同序幕。
(由第一幕至第四幕为时仅一天。)
景
序幕
在教堂附属医院的一间特别客厅内--冬天的一个下午。
第一幕
十年前,一个夏天,郁热的早晨。--周公馆的客厅内(即序幕的客厅,景与前大致相同。)
第二幕
景同前--当天的下午。
第三幕
在鲁家,一个小套间--当天夜晚十时许。
第四幕
周家的客厅(与第一幕同)--当天半夜两点钟。
尾声
又回到十年后,一个冬天的下午--景同序幕。
(由第一幕至第四幕为时仅一天。)
热尔维丝等着朗蒂埃,已是凌晨两点钟了。她站立窗前,冷风穿透了她短小的胸衣,不由地全身战栗起来,她有些昏昏欲睡,斜靠在床上;焦躁不安的等待煎熬着她,泪水浸透了脸颊。自从她和朗蒂埃在“双牛头”饭店吃过饭后,朗蒂埃便叫她回家同孩子们睡觉;八天过去了,他每天深夜才回家,依他说是在找工作。今天晚上,当她凭窗等候朗蒂埃回家时,远处“大陽台”舞场的十个窗子里射出的灯光映在门外马路黑魊魆的地面上阑珊可见。她似乎看到朗蒂埃走进了舞场,他身后跟着的是那个小阿黛尔,那个擦铜器女工时常与他在同一个饭店吃饭。此时,她轻摇着双手在距朗蒂埃五六步远的地方跟着他。似乎不愿意在舞场门前耀眼的球形灯光下携手同行,那情形像是两人彼此刚刚从对方的肘窝里抽出手来似的。
热尔维丝一觉醒来,已近清晨五点钟了,她感到身体僵直,腰酸背痛,不由地又嚎啕大哭起来。朗蒂埃还没有回家。这是他第一次夜不归宿。她坐在床沿上,头顶上是一顶悬在天花板上呈锥状的、褪了色的花布床幔。渐渐地她眼中噙满了泪,用目光环视着凄惨、零乱的卧房,少了一只抽屉的核桃木横柜,三把麦秕垫的椅子旁的小桌子满是油腻,一把缺口水壶放在小桌上。为了孩子们,又在横柜前面加了一张铁床,这一切差不多占去了整个屋子的三分之二。热尔维丝和朗蒂埃的箱子敞着盖摆在角落里。里面没有衣物,只有一顶破旧的男帽压在一些肮脏的内衣和袜子下面;靠墙的椅子背上搭着一件有破洞的披肩,一条贱满泥的裤子,尽是些旧衣店的商人们不肯收购的破旧车辆。壁炉台上,两支已无法成双配对的铝铁灶台的中间放着一叠粉红色的当票。这间屋子算得上是这个旅店的上乘房间,位于二楼高低合适且不说,还面对着街道。
一
小时候,我是清川县城北门长巷里很出名的长发妹。每天清晨挂着钥匙,背着沉重的书包穿过巷子时,总有倚门坐在小竹椅上的老头老太对我喊道:“傅丫头,头发好好剪剪咯,再留长是要扫大gai(街)咩?”
不过七岁的人,头发已长过了腰,编成两条粗粗的辫子,走起路来在屁股上有节奏地拍打,厌人得很。外婆是保守的皖南旧派妇女,剪头发是绝不允许的。论起不能剪发的道理,她的口气也是不容置疑:“剪头?小屁丫头头发短了命就变坏,本来就不是什么好命,哪个还敢给你剪头哦?”
也找我妈求过,站在米袋堆下面说的。她那时在北门粮站上班,说是出纳,码货的事也要做。她赤脚站在高高的麻包堆上,蓝色塑料凉鞋四仰八叉地横在地上。
我仰起头喊道:“妈!我能不能剪头毛?”
“能啊。去,找你小姨借一块钱,喊她带你到荷花塘剃头王家剪。”
一
奶奶是个苦命的女人,生了四个儿子,却没有一个能为她分担生活重担。二儿子因车祸去世,距今已有十多年。三儿子坐过牢,出来之后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四儿子整天沉溺于酒精之中,说话舌头都打架。
父亲是她的大儿子,性格非常木讷,永远剃着板寸,永远一身深色衣着,在藤椅上一坐就是一整天。
可就是这么一个木讷的人,做学生时居然“强奸”了女同学。
现在看来,当年的“强奸”更多是男女朋友间“你情我愿”。可在八十年代,男方很自然地被定性为犯罪——83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延续三年的“严打”风暴席卷 全国。期间发生了很多荒唐事:四川泸州一姓王的小伙,因为跟人打赌,亲了路上一女孩被枪毙;广西一男子因为看了一眼女孩洗澡被判重刑;据说连打扑克都有可 能被抓。
不幸中的万幸,父亲并没有被冠以“流氓罪”扭送公安机关,爷爷奶奶拿出所有积蓄与女方家庭达成了和解。
我那个活到99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外婆50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
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所以讲话总偶尔文绉绉。
众人皆喑哑。
那场葬礼,阿太一声都没哭。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要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斜乜着眼,像是对其他嚎哭的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的打盹。
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冰冷的无情。几次走过去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竟轻微舒展开,那是笑——“因为我很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