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许多同学这样汇报他们家乡的情况:那些富裕的人家认为老子钱漫到膝盖上,儿子还读什么书,将来吃穿不愁,富二代满大街为非作歹;那些贫困的人家认为父母没能耐,书读得再好也找不来工作,趁早去打工,即使考上大学也不一定去念——“教育”二字早被冷落了。不过,那些有文化传统的地区却是越来越重视教育。我们和这些重视教育的家长们一起来研究如下问题。
家教理念误区之一:
孩子一身毛病,是教育体制造成的。
我们中国是一个地杰人灵的好所在,这一点没的怀疑。谈到古代出过多少人才,大家都嫌扯得太远,我自己也觉得那不关我事;但是我在上高中那会儿,有个高我一届的学长,名叫林龙壁,聪明了得,给同学们讲授最佳学习经验竟是:上语文课钻研数学,上数学课钻研物理,上物理课钻研化学……如果不是我亲耳听到,我不会相信,一个高考轻轻松松两科满分,其他三科接近满分的学生,竟是靠的自学。
至今林龙壁的大名在这所高中仍然响当当的,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后来人没有打破他创下的记录。个人天分不必说,这是少不了的,但我们相信,年年都有某些具有学习天分的学生涌现,只不过他们还发展不成那么神通广大罢了。林在讲座中提及,他的快速反应能力源于打电玩。同处一个教育体制之下,当我们大家都成为体制教育的牺牲品的时候,这个同学敢于特立独行,做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他为自己创造学习环境,体制的束缚对他而言几乎就不存在。他之所以在课堂上另学一门,其实是想避开老师的干扰。
你恐怕要跳起来说:“如果我家小孩也这么能干,我管他听不听课,打不打电玩?”可是你想一想,林同学难道是天生能干的吗?就算天生会写诗、能算术,你见过天生能管理自己的人吗?一个孩子最终成长为有理想,有毅力,有个性,肯钻研,并且不断探索的人,在当今社会,没有良好的家教,是很罕见的。我相信,林的父母肯定不及儿子厉害,但他们在他小时候就给他培养了对学习的好奇心,帮他养成了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使他很快学会了自我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导师,如果可能,你应该是他的启蒙者。我们的教育制度固然有许多问题,各大媒体一直在讨论,改革也在尝试着进行,但我们的孩子长得很快,哪等得起有了合适的体制,再来教育他呢?更重要的是,即使我们拥有最好的教育体制,各自的家庭教育还得靠自己去实施。我们现在许多人以为,举家移民至发达国家,把教育交给你所信任的名牌学校,孩子就会成才,这就好像说,给中国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家家户户就会过得十分幸福一样。这是一个白日梦。不管社会制度怎么变,变得怎么好,它给不了个人幸福;个人的幸福是靠个人去追求、去创造的。同理,再好的教育制度也替代不了家庭教育;家教的好坏最终还是家长自己做出来的。
假如你的孩子有很多毛病,那么反省一下,首先应该是家教造成的,不要动不动把责任推给“体制”;假如别人的孩子有很多优秀品质,那么观察一下,这些品质首先应该是家教赋予他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我们许多家长都能做到的。
家教理念误区之二:
孩子小毛病多,长大了自然会好。
我们经常听见一些家长,尤其是老人说:“小屁孩,不懂事,长大了就好。”一日,我在一个朋友家里,看见一个两岁多的小男孩像小猫一样滚卷筒卫生纸玩,一大卷雪白的纸铺得满大厅,父母及爷爷奶奶各忙各的,好像全没看见。我连忙劝阻孩子:“小宝乖,这是有用的纸巾,不可以浪费,我们要减少环境污染呢。收起来吧。你可以滚那个皮球玩呀。”我去帮忙把纸回收卷好,递给孩子妈妈,让她放到高处,别让孩子拿到。孩子妈妈将纸放到橱柜里藏了起来,那小人儿立刻放声号叫,孩子妈妈脸上有了难色,望着我。我劝她,和孩子交往要讲原则,不可做的事情就不能做,他哭得掀掉屋顶也由他。他哭够了自然不会哭了,如果哭没有用,他才不会那么傻,非哭不可。他拿哭试探你,可能会试探你两三日,也可能试探你两三周,你得经得起考验。
其实,孩子拿哭当武器大概从6个月就学会了,人类的小孩是多么聪明,自小就会察言观色,对付看护人,如果你在他两三岁的时候都镇不住他,那你今后也别想在他心目中树立权威了。有个美国教育家说,当一个2岁的孩子犯错的时候,你想一想,如果他现在8岁,你能放任他吗,如果不能,那么你现在也不能放任他这个行为。
这位妈妈听了这套理论十分受用,狠下心跟儿子沟通完就随他哭去了。但孩子的爷爷哪里看得下去?他气呼呼地奔过来,瞪了儿媳一眼,找出卷纸,哄孙子去了。“孩子小,不懂事,你管他干吗?就任他这么玩,还能玩多久?等他大一点,你让他玩这东西,他还不要呢!”儿媳妇被公公一顿训斥,面红耳赤,什么教育原则也谈不上了。
孩子小,才会有这些破坏小东小西的行为,等他长大了,这些行为就会消失。这话没错,我们绝不会看到一个8岁的孩子还拿卫生纸玩的。但是大人的这种纵容态度映射到孩子的内心里,他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意识:我是世界的中心,我可以为所欲为,我因为得逞而快乐。孩子和看护人之间的关系一旦形成,他就在骨子里形成了一套内在关系模式,即“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详细地说,我们幼年时和身边的看护人之间的关系互动,被我们内化到骨子里了,决定了我们将来用什么态度和方式,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甚至与自己相处。这就是我们公认的名言“3岁看大,7岁看老”(这里指的是实岁,不是虚岁。同安人很喜欢讲虚岁,常把孩子报得一大把岁数,等我推荐完一系列读物,他才说读的是几年级,我大吃一惊,以为那孩子留了两级,他才说是虚岁。这么兜圈子没有意义,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乃至法律上,均以周岁为准),当然,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5岁时,内在关系模式已经形成。简言之,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其实是我们与父母关系的投影。好吧,现在你再来看看下面的情形:
当你看到一个3岁的孩子很爱生气,常撅着嘴,绷着脸,你是不是全无怒气,还忍俊不禁?那么,当你看到一个5岁的孩子稍有不满就把脸拉下来,吹胡子瞪眼睛,什么人也安抚不了,你是什么感受?当你看到一个6岁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对爷爷奶奶稍有不满就对他们拳打脚踢,你又是什么感受?(一些老人竟然被孙子孙女踢打之后,还左躲右闪,嘻嘻笑,觉得很好玩。)当你看到一个10岁的孩子又懒又馋又暴躁,叫他帮忙做点家务,他就大呼小叫,你这下子是什么感受?“我家那个死孩子,教不了!叫他帮忙刷个碗,他吃了枪药一般,印翠印剂,气得我不好现死!”这是许多妈妈跟我诉苦的。
现在回头来看,孩子的这些毛病都是你的家教惯出来的,你觉得他儿时的许多行为“可爱”得很,不屑于为难他,那么你就只好等着自食其果了。许多孩子因为后来学习成绩好,家长只看见分数,对孩子的各种坏习性,也就忽略不计了,这些问题就会推迟爆发,或许在他进入青春期之后,或许在他成人、成家、甚至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以各种形式暴露出来。
教育孩子,无论大小。我们不要以为孩子小,他很傻,什么都不懂。不懂的其实是家长自己。如果你狠不下心来,不能在孩子面前遵守原则,树立权威,那么你的家教已经失败一半了。一个缺乏家教的孩子输送到幼儿园里去,到各级学校里去,他在人格上的缺陷,是很难通过老师来弥补的。当然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我们这里说的是普遍规律。
家教理念误区之三:
我学历低、没文化,教不好孩子。
有些妈妈反复跟我说:“我没读多少书,没什么文化,真没法跟人家相比;我实在教不了孩子。”其实,家教的好坏跟家长的学历并不成正比,我们这些家长往上数三代,全国有多少文盲?自古以来,中国的书香门第是很少的,能识文断字的人只占极少数。但是,普及教育以来,各地出了许多人才,他们的父母有多少是文盲?
我的母亲也不识字,连阿拉伯数字也不认得,是九十年代有了电话,她要拨电话到北京跟我说话,才勉强学会了那十个数字的。上小学时,我一直在琢磨,我母亲是怎么认得钞票面额的呢?有一次,我放学回家,她拿了一张新发行的50元给我看,问我那是多少钱,我的眼泪立刻涌了出来。原来,我母亲真的一个字也不识!她认钞票是认那上面的图案,什么图案对应什么面额,一旦有了新图案,她就慌了。
我的母亲就是这么一个无知无识的妈妈,我从小就知道她的所有优点和所有缺点,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把她分析得很透彻,但是不管怎样,我始终非常爱她。她没有什么小智慧大道理,也从不说教,全是用她的行为告诉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看她那么勤劳,起早摸黑地干活,我告诉自己要吃苦耐劳;看她年轻丧夫,独自一人坚忍地拉扯孩子们,我告诉自己要自立自强;看她真诚热心地和亲戚邻居打交道,我告诉自己要做一个诚实友善的人……我母亲也许有一百个缺点让我看到了她的局限,但她更有两百个优点潜移默化入我的骨子里,教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只要你发自内心爱你的孩子,只要你有决心把你的父爱母爱献给孩子,你本身是一个有文化或没文化的人,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学富五车的博士,也可能是一个阴险狡诈、斤斤计较的小人——我的同学就曾向我描述过她的某博士室友、同事是怎样的无耻之徒。这类报道我们每个人也都听得多了,不需赘述。倒是一个人保持着纯朴的本性,脚踏实地,真心诚意地爱孩子,他家教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你学历低,没文化,但你有自知之明;你有善心和爱心,会为人处事;你还努力做工,赡养老的抚育小的……这些就是你家教成功的资本。
家教理念误区之四:
孩子的教育从上幼儿园抓起。
前面我们遇到的那些抱怨自身资质不足的家长,有一大部分其实并不是他自卑自叹,而是他的潜意识在寻找让自己从家教中解脱的借口,或者掩饰或安慰自己家教失败的丢脸心态。我跟这些家长说,你的家教工作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从孩子一出生起,你就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正确行为去教育孩子。你可能没办法给他读书、讲故事,这些都没关系,但是你要让他知道,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
但在某些缺乏文化氛围的地方,很少家长意识到0-3岁教育的重要性。从前家长甚至不知道孩子上幼儿园的重要性,现在挺好,许多家长都争取把孩子送到优质幼儿园去。但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把他扔给老人带,有吃有喝,没病没灾,长得胖胖乎乎就可以了。而在北京,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居多。孩子一出生,父母之一就辞职在家,越是高学历的越会这么做,因为他们懂得3岁之前的教育有多重要;甚至有的家庭夫妇一起辞职带孩子,直到孩子3岁,其中一方才去上班。当然这两种情况都是家庭条件过得去的。不过,说白了,什么叫过得去?人家租个房子,三餐有饭吃,天天领着孩子在公园里玩,就叫过得去了,绝不是大家想像的很有钱。
而地方上常有妈妈说:“我要赶快上班去,叫我公婆管孩子。白给我钱,让我坐在家里看孩子,我都不要。又累又烦,诈细!”你再劝她几句,母亲自己带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啊,只要你耐心地教导她……她立刻反驳:“我自己以前就不爱读书,上课扔纸条或睡觉,我哪教得了他!”这类母亲就是孩子口中的“无执照父母”,孩子懂事之后觉得自己冤得慌,干什么都得讲个资格,开车要驾驶证,教书要教师证,就连开个小吃店都得有个营业执照,可怜我的父母不经考核,资格证[指真心爱孩子的证明]没有,就把我生下来了!
有的妈妈则说:“反正孩子在三岁之前不记事儿,放老家去,等我多赚三年钱,再接回来,他开始要记事了,正好记得我。”但是你想一想,孩子的记忆是一天叠加一天的,孩子的脾性是一天一天慢慢养成的,等你放到自己身边来,他从未和你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怎么从骨子里信任你?许多同学读了心理学之后,剖析自己的心理说,他(她)幼儿时期由爷爷奶奶(保姆/奶爸奶妈)带的,直到上了大学,一遇到什么事,首先想到的还是他幼时的看护人,而不是亲生父母;对于亲生父母,平时的电话沟通,更多的是跟钱有关,或是因为血缘关系有必要这么来往。如果你知道了你的子女内心深处有这样一个秘密,你是什么感受?
有的父母不甘愿带孩子吃苦受累,有的父母因为经济问题使用权宜之计,有的父母因为编制内工作更不可能动辞职带孩子的心思……不论如何,造成了同安绝大多数孩子由老人或保姆看护的情形。不管老人多么会带孩子(保姆更不用说),除非真正有教育意识并且下得去手的,否则他很难在孩子3岁之前担起教育的重任。别的问题不说,孩子在3岁之前通常会经历一两个叛逆期,用哭当作武器,来迫使看护人满足自己的愿望。上述那个玩卷纸的小孩就是一例。隔代看护人及保姆更多的考虑到“担不起任他哭的责任”,有时是以“返老还童”的心态看着小儿胡作非为取乐(充满生命力的婴幼儿就像个有灵性的大玩具),因此基本上处理失当。
其实,孩子由他人看护,父母尽可能每日参与孩子的养育工作,与看护人做好各项沟通,家教效果也没什么影响,但是许多家长因为家教理念尚未建立,导致错过了3岁之前的教育。
在西方国家,许多女性读至硕士学历,并不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而是为了找更好的丈夫,以便相夫教子。在日本,这种观念是很流行的。许多日本女人生了孩子就不再工作了。而在美国那种卖命工作的国度,即使是一个女高级管理者,往往为了孩子而退出职场若干年,直到孩子们都度过了幼儿期才会重新工作。我的大学及研究生女同学里,生完孩子辞职做全职妈妈的不下10个。她们都曾有令人艳羡的工作,但是金钱的诱惑和孩子的成长相比,她们觉得孩子的成长是至上的,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我讲到这里,许多家长会不以为然,这有待该地区在文化与教育方面再前进几十年。我要讲的重点是:养育自己的孩子,必须从他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做起;如果你真的把他的利益摆在首位,那么你将不会再有任何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