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李雪的心理分析,读是读得很爽快,就是疑团重重。跟读武志红的心理分析一样,如果仅仅涉及到各种心理现象的探讨,那像是合情合理的,可是一旦延伸到教育领域来,我就大大地疑惑了。

我之所以疑点多,一是因为我自己从事教育工作,二是我有教养孩子的实践。这两样正好是他们二位所欠缺的。虽然我很佩服他们“大胆猜测”与“广而用之”的精神,但为了真正有助于家庭教育,我很想把这些疑点陆续整理出来,也算给朋友们一个对照:尽管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但李雪心理学和教育学存在许多冲突。

我们先来讨论关于“延迟满足”。

李雪在《所有成功学的信念都制约你成功——李雪“财富”讲座文稿》中说,家长对孩子应当“及时地回应”。“回应”肯定是对的,不回应那你眼中还有这个孩子存在吗?但是“回应”并不等于“答应”。

文中说:

有些所谓的轻浮女孩被众人道德评价:“你怎么不自重?男孩子随便给你一点财物,花言巧语几句,就失去自己。”为什么不自重?因为她没有那么稳定的人格内核,她童年没有品尝过无条件专注的爱。对她来说,一个男人能给她花点钱,就让她觉得,从来没人对我这么好,这么在乎我,无以为报,于是献出身体去回报,只为留住关系。

所以,在座的男士们,如果有幸有女儿,给她花钱吧,你给她花的每一分钱都不会白费,给女儿花钱越痛快,她将来越不会为了钱就跟男人跑,她会知道这个男人既要有钱,又要对我好。

——上面这两段读起来真不像摘自心理学讲座,更像随心所欲地闲聊,并且聊得挺偏颇,很容易误导人。女孩轻浮,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真正的爱和关注,所以不把自己的身体和尊严当回事,可以轻易地用出去吗?是的。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有的女孩很随意,那是她所处的文化造成的,她们把性和吃饭同等论,性只不过是自己的生理需要而已,轻浮的确是轻浮的,但她们不认为是不自重;有的女孩很随意,是因为对父母的反叛,父母对她管教得太过严格,从来不允许她和男生接触,她尽管在方方面面得到父母专注的爱,可是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于是一旦挣脱父母的眼皮,就轻浮去了,父母百般教导她要做个矜持淑女,她偏跟各男友一个一个地睡过去。

要让女儿不会见了男人的钱就跟人家跑,那得女儿有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她要是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并且能善待自己,或满足或克制自己的欲望,她怎么会不自重?怎么会一被诱惑就失控?相反,倒是从小就对女儿百依百顺,一切愿望立即满足,很容易造成溺爱。被溺爱的孩子,花惯了父母钱的,如果不能一直保持有钱花,那真是心痒难挠,离开了父母,要是自己满足不了自己的物欲,恰好有个能养得起她的,那自然就是个好靠山了。

尽管李雪总是怀疑家长们为什么要把“溺爱”和“真爱”混淆起来,但实践中就是这么回事。我们可以给“溺爱”一个定义:即无原则无限度的爱。那么,孩子一天到晚有多少要求是符合原则、理当满足的,又有多少不是呢?

还用李雪的例子:孩子说,我要吃棒棒糖,你说:“等吃完饭再吃”,“等回家了再吃”,“等写完作业再吃”。可是你有想过吗?为什么棒棒糖就在家放着,你却总是无意识地给孩子创造“等”?

——不是这么回事。孩子想吃棒棒糖,你要看看她今天吃过了没有,一天要吃好几个棒棒糖,那能答应吗?已经要睡觉了,那行吗?孩子已经肥胖了或蛀牙了,那还吃吗?孩子凭着自己的欲望,提出很多要求,非常自然,都值得关注、回应,但是要看那对孩子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

近来读法国人写的哲学书,非常惊奇,法兰西民族追求自由的精神为世界之最,可是他们却明明白白地强调,儿童得到的自由要比成人少得多,因为他们并不能预见许多自由行为的后果,这个时候需要受到成人许多限制。不自由,生命没有价值;但是滥用自由,也不是真自由,因为很快你就要受到更大的限制了。

有的孩子从小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垃圾食品,家长因为工作单位长年给员工发KFC预付卡,不吃白不吃,孩子吃得上了瘾,越吃越爱吃,越吃食量越大,结果吃成了个大胖子。而不是所有孩子都吃满足了,再不吃了。据我许多大胖子朋友讲,他们从小养成了吃甜食的胃口,越吃越爱吃,是真心想吃,每回打算克制,都失败了,我们怎么去试想,人家家庭教育有什么毛病,导致他(她)欲壑难填?有些家庭可能真是这种情况,可是一些家庭怎么也套不上这个路子。

更多家长是限制孩子吃垃圾食品或零食的,偶尔吃一次可以,但是不能常吃,伤害身体。当家长对孩子说,“等你过生日再买”,“等你考试考好了再买”,“过年的时候再买”……也并不是无意识地让孩子等,而是有意识地让他等,以便他不会吃得过多,或为了激发他去努力。在这些情况下,李雪要讨论的不是该不该延迟满足,而是该不该采用激励和奖赏。

另外,孩子通常在两三岁时会进入第一个叛逆期,如果不亲自养育孩子,许多情况是想像不出来的。我从怀孕起就辞职在家,一心一意读书学习、陪伴孩子,学的主要是教育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陪孩子时也非常投入,不断地观察她的成长,反思我自己的童年。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我于各个情形都比较有心理准备,母女相处非常愉快。可是,当小鱼叛逆起来时,我还是困惑极了。

小鱼把这个叛逆期分成了两个小阶段。

一岁半时,好奇心牵引着她东溜西逛,屋里乱七八糟,全是她探索的天地。她天天爬到椅子上、餐桌上,哼哼唱唱。她胆子很大,经常坐在大餐桌上,两条小腿垂在空中晃荡,两只小手各拿一个饼干吃得乐呵呵。可是,她还要去饮水机接开水,她还要撕书,她还要把卫生间的水放出来……什么不能干,她偏要干,怎么劝说也不听,尖着嗓子嚎啕大哭。这个阶段只持续了一周,在她发威较劲的时候,一般只要转移一下她的注意力,她就又眉开眼笑了。

但是两岁半时,她又开始专做不该做的事了。她到厨房把油罐拿出来,在大厅里倒出一条小溪来……我不让她干,她采用哭闹的方式,我就跟她说“等你不哭的时候,我们再来商量”,无论她怎么闹腾,我都不理她,直到她遵守原则,不哭闹,有话好好说。这一次差不多持续了两三周,她呼天抢地地哭叫,直到她发现哭也达不到目的,才放弃了,又遵从原来和颜悦色和父母沟通的交往方式。往后,她始终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需要,与他人平等对话的人,从不无理取闹或顽固不化。

如果我不是在育儿的实践中亲身体验到了这一“突然的叛逆”,我也无法从逻辑上相信这种情形。明明父母与孩子相处得非常融洽,家庭环境非常简单,只有我们一家三口,每天生活丰富愉快,室内户外都玩个遍,小孩向来得到了专注的爱和完全的自由,她还要叛逆什么?可是,事实上,她就是要叛逆,她偏要干一些有破坏性的、有危险的事,究竟是为什么,怎么解释。

当孩子叛逆起来,“及时回应”仍然是必须的,但是“及时满足”却是不适宜的,并且只要是无理取闹,坚决不能予以满足。教育孩子,情形总是各种各样的,没办法以“及时满足”解决所有问题。

其实,假如父母与孩子有良好的情感关系,彼此相亲相爱,互相信任,父母和孩子一沟通,如何延迟满足,孩子如果欣然同意,双方就可以拟定协议,开始遵行。等孩子实现目标,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之时,他会很有成就感、很满足。假如父母总是无条件给予,要星星给星星,要月亮给月亮,一直绕着孩子转,孩子才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眼里看不见他人的付出和需要呢。这常常演化为“溺爱”。所以,当你嘴上念着“适宜的爱永远不会过度”的真理时,你还是留意一点吧,什么叫做“适宜”。

而且,我们可以留心观察,当孩子从小一味地得到满足,他容易以为这些满足都是理所应当的;一旦他哪一次没被满足,就会觉得无法忍受,他对父母的不满,足以抵消父母从前为他所做的,至少不满好长一段时间;而孩子从讲原则讲限度的父母那里,则学到了原则和限度的概念,知道哪些是该要求的,哪些是不该要求的,哪些是可以谈协议,慢慢实现的。

假如你身边正好没有这样的对象可以观察,你就去尝试一下,假如你对一个朋友施予无条件的爱,次次把他(她)照顾得很好,及时满足,从不延迟,然而有一次,你突然对他(她)说“不”,他(她)会怎样反应吧。

dashang

谢谢支持!欢迎评论、分享。

微信:yemeibin2013

微信公众号:jyzh2015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