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自重点中学科技班的同学,和我们一起探讨他的语文老师发下来的习作材料。材料如下: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车。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2)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自定话题”的作文题,关键在于审题,应认真阅读材料,归纳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的健康的主题。值得注意的是,概括出来的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前面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它涉及到利益与道德。请看下面这篇满分作文。

【例文】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开篇引用材料,提炼观点,这是议论文的基本写法)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摆事实。引用典型事例论证)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在以后还会因此夺得更多金牌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许多富商不是把他们获得捐献给贫困山区教育事业吗?(奥运会获奖高额回报论证社会效益更大)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反面例子说明见利忘义)

把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

【点评】

作者用两句话高度概括材料,简捷地引出了话题,入题快;行文紧紧抓住了人们对孔子观点不理解这个关键,提出“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的观点,审题准;援引古人的话先退一步,承认道德的重要,再指出片面过激推崇道德的错误,分析实;列举袁隆平和雅典奥运会获金牌运动员接受国家重奖的正面事例以及雷州海岸和韩国演艺圈的反面事例,有力论述了论点,材料鲜明准确。一步堕落,审美情趣进一步下滑,那将是人类的灾难。

*********************

以上是学校发给高二学生回家研究学习的习作材料。我在网上一搜,来源是百度文库或其他地方。不管怎么说,学校正儿八经地把这些东西打印给学生,人手一份地学习,一定是经过筛选的。可是你读起来不觉得有点“怪”吗?

我让初中高中的孩子们用自己的大脑仔细思考。少数孩子看了,摇摇头,觉得没什么异样;多数孩子指出上面两段(我写此文才加黑的),说这两个例子不恰当。袁隆平和奥运健儿在自己的工作中表现好,按照奖励制度获得荣誉和奖金,这跟“做好事该不该拿报酬”、“道德和利益冲不冲突”有什么关系吗?有史以来哪个人认为,我给老板上班下班,辛苦工作,年终老板给我发奖金,我拒绝了是道德高尚的表现?哪个同学高考得了省状元,会认为放弃领奖是有道德的表现?还谈得到领奖道德沦落不沦落?压根儿没人在这个理所当然的事情上犹豫过。人们多半觉得这员工这同学不屑于领那点钱罢了,也许是对这发奖人或奖金还有意见呢。

这样一篇逻辑出了严重问题的文章,竟然是满分作文,是全年级学生用来参考的范文。其中一个初三同学十分担忧地说:“那肯定有很多学生也会这么写了!还是科技班的!哦,无语。”

没错,这些孩子说对了。他们敢于质疑权威,侥幸没有学呆了。也许他们在学校受教育期间能始终保持这种敏锐的直觉和挑战权威的勇气,但也许过个几年,他们会变得麻木,老师说什么就信什么了。

曾经有个高二学生拿来一则写作材料:

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老师要求他们审题,写下自己的写作立意。他写道:“人与人之间要增进了解,才不会因小误会而造成大损失。”他的语文老师收上去批改了。本子发下来,评语只有两个字:离题!

这是怎么回事?这个学生数理逻辑相当强,数学物理化学基本不被扣分,可是语文学得很不理想,越学越糊涂,也不知道该听老师的,还是该听自己的。得,为了确保高考利益,还是听老师的吧。一旦把自己的头脑交出去,你怎么敢想像,学习不是变呆的过程?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