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稀缺的,一个人爱的能量有限,正如时间与力气,会用完。 

为了不浪费自己的资源,人一定是偏爱的,你爱自己的孩子胜过爱别人的孩子,这是正常的。你爱别人的孩子胜过爱自己的孩子,这更符合博爱原则,因为你爱孩子的总量增加了,但一个不爱自己孩子的人,到处献爱心,这种反人性的举动,没人喜欢。

偏爱是正常的,博爱是反常的。

我们偏爱那些值得尊重的好人,我们讨厌那些不值得尊重的坏人。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博爱一切人,那么,我们对好人太坏,对坏人又太好,我们自己出了问题。

博爱有时候成了一种压迫工具。昨天后台有不少老师留言,表示他们的时间精力大量被少数熊孩子浪费了,不仅教育的成效极差,家长也不配合,甚至认为孩子扔进学校,教育的责任就在老师,关我家长什么事?你老找我,我会发火的。

从合理的角度,老师应该把更多时间用在上进、勤奋、家长热心教育的孩子身上,这样才会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学校是私立的,家长与孩子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影响其他孩子学习,给教学造成麻烦,学校有权中止合同,让孩子退学。但是义务教育并没有这个可能性,要求老师必须爱每一个学生,至于能否做到,是否合乎人性,就没人明说了。

好的学区房为什么昂贵?就是因为交了阶级入场费。

好的学校,生源质量高,老师素质高,校园霸凌不太可能出现,孩子成材的概率高,然后学区房的价格进一步提升,用价格淘汰一批家长。愿意掏大钱为孩子谋入学资格,自然把教育看得比较重,和老师的配合度高。这种市场逻辑,很多人听了要发怒,这不是明摆着富裕阶级逐渐占领了好学校吗?博爱在哪里?

不要发怒,孟母三迁,其实讲的就是孟母一步步从差的学区倒腾到好的学区,其中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都不会少,孟母其实瞧不起原来比较差的阶级,认为他们会耽误自己的孩子,极力要挣脱,孟母一点也不博爱,最爱自己的孩子。

只要好的东西有限,阶级就将永远存在。爱,好的教育,远大前程,这些都是有限的,它们都属于比较好的阶级。阶级划分的办法有很多,原来靠血统,后来中国人有科举,市场经济后逐渐靠财富。皇室、官员和富人,分别代表更好的阶级,在有些时候,三者并存,比如现在的英国。

这三者,钱是最公平的,它不会嫌你没有高贵血统,也不鄙视你缺少背景,只要掏得出钱,好东西就是你的,包括好学区房。

你成为更好的人,进入更好的阶级,才能得到更多资源。知道这点,就是暂时处于低地,也容易找到正确的路径。

京剧名家“麒麟童”周信芳的妻子,有远见的上海富家女裘丽琳,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极力把她六个孩子中的五个送出了国。

事实证明她看似不负责任地把未成年孩子扔到国外的决定是对的,1968年,她被造反派毒打,又不许医治,不久就死了。

裘丽琳给这些孩子的智慧,只有几条简单的常识,包括这条:“人最穷的时候绝对不能和穷人在一起。大家都那么穷,谁会帮你?”

裘丽琳知道,阶级是永恒的,一定要向更高阶级靠近和看齐,才有机会。从孟母开始,有远见的母亲都知道这点。不要浪费你的爱心,别人也不会浪费他们的爱心,只有你往上走,风景才会涌向你的眼睛。

世界是势利的,当你处于不值得爱的阶级时,没人真的爱你。

世界是势利的,当你处于值得爱的阶级时,一定有人爱你。

一切主要取决于你自己。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