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四大古典名著,都是通俗的白话小说,它们所以能够广泛流传,除了故事精彩外,使用老百姓的日常用语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西游记》中的俗语就比比皆是,比如第三回中,孙悟空得了金箍棒之后,与老龙王的一番对话:

悟空道:“当时若无此铁,倒也罢了,如今手中既拿着他,身上更无衣服相趁,奈何?你这里若有披挂,索性送我一副,一总奉谢。”龙王道:“这个却是没有。”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龙王道:“烦上仙再转一海,或者有之。”悟空又道:“‘走三家不如坐一家’,千万告求一副。”龙王道:“委的没有,如有即当奉承。”悟空道:“真个没有,就和你试试此铁!”龙王慌了道:“上仙,切莫动手,切莫动手!待我看舍弟处可有,当送一副。”悟空道:“令弟何在?”龙王道:“舍弟乃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是也。”悟空道:“我老孙不去,不去!俗语谓‘赊三不敌见二’,只望你随高就低的送一副便了。”

这里就连用了三句俗语:“一客不犯二主”、“走三家不如坐一家”、“赊三不敌见二”,即使没有受过专业文化教育的老百姓也听得懂了。孙悟空虽然求学二十年,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会一些“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也算有高等学历的人,但他毕竟是泼猴,如果满口之乎者也,读者毕竟不耐烦看下去。他不说“之乎者也”转几句文,又丢老师的门面,所以在告别校园生活时,他的老师告诫他“凭你怎么惹祸,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外,教你万劫不得翻身。”孙悟空以后行走江湖,果然没显露出酸秀才的样子,只说一些迎合大众口味的村言俗语,因此他的形象在老百姓中受到热烈的欢迎,这里广泛使用俗语之功,不可埋没。

孙悟空其他用常言俗语之处甚多,列举如下:

  “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第五回);

  “诗酒且图今日乐,功名休问几时成”(第五回);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第七回);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第十六回);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第十六回);

  “一来照顾郎中,二来医得眼好”(第十八回);

  “善猪恶拿”(第十九回);

  “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第二十一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十二回);

  “谴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第二十二回);

  “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第二十二回);

  “日久见人心”(第二十六回);

  “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第二十七回);

  “虎毒不吃儿”(第二十七回);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第三十一回);

  “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第三十一回);

  “父子无隔宿之仇”(第三十一回);

  “乍入芦圩,不知深浅”(第三十二回);

  “纵然是块铁,下炉能打得几根钉”(第三十二回);

  “正担好挑,偏担儿难捱”(第三十三回);

  “即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第三十六回);

  “上邦皇帝,为父为君;下邦皇帝,为臣为子”(第三十九回);

  “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第三十九回);

  “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第四十回);

  “众毛攒球”(第四十一回);

  “巧者多劳拙者闲”(第四十六回);

  “千里姻缘似线牵”(第五十四回);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第六十二回);

  “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第六十七回);

  “说金子幌眼,说银子傻白,说铜钱腥气”(第六十七回);

  “药不跟卖,病不讨医”(第六十八回);

  “好汉不赶乏兔儿”(第七十一回);

  “滚汤泼老鼠,一窝都是死”(第七十二回);

  “男不与女斗”(第七十二回);

  “在家不是贫,路上贫杀人”(第七十二回);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第七十四回);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第八十回);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第八十一回);

  “温柔天下去得,刚强寸步难移”(第八十二回);

  “货有高低三等价,客无远近一般看” (第八十四回);

  “只有错拿,没有错放”(第九十七回);

  “望山走倒马”(第九十八回);

  “十日滩头座,一日行九滩”(第九十九回)。

  猪八戒嘴里的俗语也是不少:

  “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第八回);

  “避色如避丑,避风如避箭”(第二十回)

  “吉人自有天报”(第二十七回);

  “当家才知柴米价,养子方晓父母恩”(第二十八回);

  “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第五十四回);

  “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第五十四回);

  “尖担担柴两头脱”(第五十七回);

  “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第六十一回);

  “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 (第七十八回);

  “事无三不成”(第八十三回);

  “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第九十三回);

  “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板脂”(第九十四回);

  “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第九十四回)。

  沙僧同样是说俗语的行家: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第三十回);

  “不信直不直,须防仁不仁”(第三十七回);

  “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第四十回);

  “一人有福,带挈一屋”(第六十九回);

  “曾着卖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第七十二回);

  “棺材座子,专一害人”(第七十六回);

  “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 (第八十一回);

  “三钱银子买个老驴,自夸骑得”(第九十三回);

  “珍馐百味,一饱便休;只有私房路,哪有私房肚” (第九十六回)。

  即使一心向佛的唐僧,也不时说句俗语:

  “强中更有强中手”(第十四回);

  “鹭鸶不吃鹭鸶肉”(第二十四回)

  “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第十四回)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第十五回)

  “仁义值千金”(第二十四回);

  “鬼也怕恶人哩”(第三十六回);

  “黄梅不落青梅落,老天偏害没儿人”(第四十七回);

  “马行千里,无人不能自往”(第八十回);

  “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操心怎似存心好,争气何如忍气高”(第八十一回);

  “长安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第九十六回);

  “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第九十九回)。

  书中其他人的嘴里,其他叙述的地方,用俗语也家常便饭一样,信手找一些:

  “恩将恩报”(第八回)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第九回)

  “泼水难收,人逝不返”(第十一回)

  “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第二十七回);

  “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第二十九回);

  “单丝不线,孤掌难鸣”(第三十回);

  “男子无妻财没主,妇女无夫身落空”(第三十一回);

  “老虎进了城,家家都闭门。虽然不咬人,日前坏了名” (第三十六回);

  “养军千日,用军一朝”(第三十六回);

  “龙生九种,九种各别”(第四十三回);

  “强中更有强中手”(第四十五回);

  “棋逢对手,将遇良材”(第四十六回);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第五十五回);

  “宁教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第五十五回);

  “人未伤心不得死,花残叶落是根枯”(第六十六回);

  “家丑不可外谈”(第六十九回);

  “猫咬尿泡空欢喜”(第七十回);

  “皇帝身上也有三个御虱”(第七十一回);

  “远来的和尚好看经”(第七十二回);

  “公子登筵,不醉便饱;壮士临阵,不死即伤”(第八十一回);

  “积水养鱼终不钓,深山喂鹿望长生”(第八十三回);

  “一日官司十日打”(第八十三回);

  “任他设尽千般计,难脱天罗地网中”(第八十三回);

  “大将军怕谶语”(第八十五回);

  “鱼水盆内捻苍蝇”(第八十五回);

  “手插鱼篮,避不得腥”(第八十六回);

  “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第八十七回);

  “嫁鸡逐鸡,嫁犬逐犬” (第九十三回)。

这说明《西游记》的故事出自历史玄奘取经的过程,但文学创作源于民间,脱逸史实而愈传愈奇,后又经文人整理加工,才成为现在所看到的版本。

《西游记》的文字保留了鲜明的通俗性,它自身又形成了新的俗语,至今广泛流传,如“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大能小”、“猪八戒倒打一耙”、“孙猴子一个筋斗翻了十万八千里,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猪八戒背媳妇”、“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唐僧肉,人人都想吃”。

名著是什么,它就是使用通俗语言创作的经典作品,并能围绕这部著作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语言和词语。中国人几乎都是《西游记》直接或间接的读者,没有人不知道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的。他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和元素,而大量使用俗语是导致《西游记》成功的因素之一。中国的文化人,就是“士”的阶层,老百姓叫读书人的,总有引经据典的习惯,之乎者也的经典,着实让没有接受过教育的老百姓望而生畏,肃而起敬。而《西游记》中的人物则大量使用俗语、谚语、歇后语,这相当于不是读书人的“引经据典”,这些“经典”是老百姓能够听懂理解并学习效仿的,而且其中很多他们也用过。在古代,满口“之乎者也”的只有少数人,不识之无的老百姓却占大多数,大多数人都喜欢《西游记》这样的通俗文学,它成为四大名著之一也就顺理成章了。至于《四书五经》,老百姓也是知道的,但仅仅是知道“四书五经”这四个字而已,知道它们是经典中的经典,但读过《四书五经》的人则凤毛麟角,这与他们的语言风格是密切相关的,《四书五经》文字高古,曲高和寡,等于是“孙悟空戴上紧箍咒——无法可使”。口头语言胜过书面语言,下里巴人胜过阳春白雪,其中俗语、谚语、歇后语功不可没,这也属于“孙悟空借芭蕉扇——一物降一物”吧。

(发表于2008年7期《中国文学》)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