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广场上,一位老人用拖把沾水在水泥地上写字,龙飞凤舞。很多市民驻足观看,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念。有人感叹,这么好的字,很快就干了,看不见了,太可惜了。这也是一种文化,应该留下来给后人看看,不能说没就没了。老人却说,写字就是图开心,何必要留痕迹,让我把字留下来,反而写不好了。字迹干了,我没有前面的压力,会写得更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分析】我们在公园里常常见到老人用拖把蘸水写字的场景,但这则材料中,老人写字并非材料的重心所在,其重点在由写字引发出来的议论。议论有市民与老人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而且市民与老人的话中都含有两个句子,都有两层意思。但仔细分析,对话句子的意义核心点都集中在“干了”二字上,市民的观点是字迹很快干了可惜,当留下书法文化供后人观赏。老人的观点是字迹干了才会减少压力,写得更好。这则作文材料虽然包含着对立的因素,但高考作文不是让考生写对立与统一。2014年后,高考作文指导过于偏重强调思辨性,往往把试题内容的导向理念化和抽象化,脱离绝大多数考生的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反倒容易使考生看到试题时不知所云,落笔写作时无话可讲。

所以,这则材料虽然提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但只是为了让考生有不同的角度可以写,有不同的观点可写,而且命题本身不反对任何一个观点,无论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故而,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很重要的是确定一个写作的角度。这类型的题目与辩论赛很类似,你选择正方观点还是反方观点来辩论。最好不要尝试所谓“辩证地”看问题,所谓的“辩证地”看问题,总是说一件事情不能绝对地说好或绝对地说坏,因为每件事都是有好有坏,又好又坏。这是对辩证思维的歪曲,把辩证法弄成了变戏法。这种所谓辩证的写法不容易写出明确的观点来,而且还容易偏题。当然,如果考生有能力辩证分析,另当别论。

从材料的实质而言,其讲的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市民看重的是结果,更加功利化一点,只是为这个功利化的结果抹了一丝文化色彩;老人看重的是过程,享受自己写字乃至人们围观带来的精神愉悦。如果要问我真实的观点,我更倾向于老人的看法。因为我突然联想起《世说新语·雪夜访戴》的故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在那样一个寂静的雪夜,王子猷竟完成了中国人一次伟大的精神梦游,他在享受过程。

如果从市民的角度立意,当偏重于结果,毕竟能长久保留下来的书法作品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如果没有王羲之《兰亭集序帖》的墨迹留存,后世连冯承素的“神龙本”也见不到,如何能够观赏到王羲之那“似奇反正,若断还连”书法精品呢?最为可惜的是《兰亭集序帖》真品已无原迹传世,不能不说是后世人一大遗憾。所以,平遥的古城,云岗的石窟,五台的佛塔,乔家的大院之所以令人们流连忘返,是因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还完好地保存着,正是借助这样的文化载体,五千年文化的源远流长,才能够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弘扬的出发点。参考立意:过程诚可贵,结果价更高//没有载体,难承文化。

如果从老人的角度立意,当偏重于过程。老人看淡结果,重视过程,这其实是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精神境界,用佛家话形容即“无我”,只有心无旁骛、心无杂念富有经验才能达到无我境界。用道家话形容即“坐忘”,《庄子·田子方》曾写过一个画师的故事。一群画师为宋元君画像,都毕恭毕敬立于旁边;唯有一位迟来的画师,光着上身盘腿而坐,神态安闲。宋元君认为,这才是真画师。为什么呢?因为众画师不但紧张,且内心有了庆赏爵禄,自然不易水平的发挥。独有后来的画师,超脱世俗,忘利,忘名,忘身,才能发挥水平。参考立意:结果诚可贵,过程价更高//心中无我,臻于至境。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