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出生于1998年的小姑娘龚玉雯最近在网络上红了,被人称为“虹桥一姐”,因为她总是在上海虹桥机场追堵明星,签名合照。

龚玉雯中学就从学校辍学,辍学后她也没有找工作,而是驻扎在虹桥、浦东机场,接送机、跟拍各路明星,只为了要到明星们的合照、签名。

她似乎任何明星都喜欢,只要遇见明星就会追去拍照,要求合影。

有人统计过,她和88位明星合过影,很多路人抓拍的照片中都能看见她的身影。

(部分与龚玉雯同框的明星)

为了追星,她的付出也很大。几乎把所有的零花钱都搭在了往返虹桥机场的地铁票上。

她家境也不太好,为了看演唱会还需要找朋友借钱,再一点点攒钱还,有时候穷到连饭都吃不起。

若不是现在网络的兴起,可能她的追星事迹不会被大家这样关注。但是因为网络的发达,她突然就成名了,网友还给了她一个称号——虹桥一姐。

甚至,有人将她比作娱乐圈的试金石,认为“没被虹桥一姐接过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明星”。

成名之后,她开始参加了一些节目录制,也在自己微博打起了广告。

(录节目)

(做直播)

有人担心,“虹桥一姐”这种通过疯狂追星红起来的方式,会对青少年起到不良示范作用,这种担心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绝对。

一个孩子是否会变成“虹桥一姐”那样的疯狂追星族,与她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

(龚玉雯与IU同框照)

很多研究已经发现,偶像崇拜的本质是对心理发展、认知发展不足的补偿,或者是对依恋关系、陪伴、社会支持系统缺乏以及其他弱点的补偿。

当崇拜者缺乏某些品质的时候,他们就会追逐能够满足他们这种品质的偶像。但是,当他们这种品质发展出来后,他们可能就会停止崇拜这个偶像。

比如,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会开始对“浪漫关系”有渴望,但是多数孩子很难在青春期发展出满意的浪漫关系,他们就会通过偶像崇拜来满足现实中的缺乏。

(龚玉雯与王大陆同框照)

除了个人本身的不足,社会关系的缺乏和人生经验匮乏也会使一个人用偶像崇拜的方式来进行补偿。

其中最根源的,是缺乏亲密的、安全的依恋关系。

香港城市大学张宙桥博士研究发现,成长过程中缺失父亲或者母亲的青少年追星的程度更强。

还有研究也发现,很多参加了明星粉丝俱乐部的孩子自尊感偏低。

此外,家庭社会阶层、父母社会地位以及受教育程度对孩子追星程度也有影响。

通常,家庭社会阶层、父母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与孩子追星程度成反比。

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会有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心理资源和经济资源)。而当父母这些资源投入不足的时候,孩子会向外寻求补偿,其中一种寻求补偿的方式就是偶像崇拜。

经济条件不好的父母,对孩子的经济投入自然会少。同样的,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或许根本没有意识到应该怎样合理给予孩子心理资源的投入。

(龚玉雯与窦靖童同框照)

据龚玉雯的朋友透露,在她18个月大时父母就离异,她妈妈和别的男人在一起了。而爸爸职业是魔术师,没时间照顾她,她是由外公外婆带大的。由于外公内疚女儿不管这个孩子,于是对她加倍宠爱,基本上这个外孙女说什么就是什么。

据她小学同学回忆,龚玉雯读书时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并且常常遭遇校园霸凌,老师也不怎么管。

也能看得出来,龚玉雯的性格特点也比较符合容易遭遇校园霸凌的孩子的性格特点 —— 自我价值感非常低。

而面对如何应对校园霸凌,龚玉雯的外公是这样教她的。

她外公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显示出了:这个成年人的低自尊感,将侮辱行为用一种难以理解的方式合理化,以此避免正面冲突。

一个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如何形成,源于他的抚养者如何对待他。

父母是帮助孩子树立自我价值感的第一位老师,如果抚养者本人都不在意这个孩子,或者抚养者本人自我价值感也很低,这个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很难建立起来。

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人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会对自己不断贬低、憎恶。

缺乏什么,就会想要弥补什么。

龚玉雯没有特定崇拜的偶像,或许是因为这种泛偶像崇拜能够让她更容易获得暂时的价值感、虚荣感:“不断与明星同框”,本身就能让她感觉“与众不同”。

(龚玉雯与欧阳娜娜同框照)

龚玉雯的追星方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疯狂追刘德华的杨丽娟,为了不断满足她追星的需求,她父亲卖房子、卖肾,最后不堪重负跳海自杀。

据说自杀前,杨丽娟的父亲还写了一封12页的控诉书给刘德华,认为是他害死了自己。

但是龚玉雯和杨丽娟的追星本质上不同。

杨丽娟疯狂迷恋刘德华的原因是因为:她“连续三年梦见刘德华”,认定自己和刘德华有一段天赐姻缘。

这种想法本身已经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价值感和虚荣感了,而是有些病态的妄想,连刘德华本人都认为杨丽娟可能患上某一种心理疾病。

但更讽刺的是,杨丽娟父母也认定女儿跟刘德华有一段天赐的姻缘。

(杨丽娟在父亲去世后仍然要求见刘德华)

就这两个追星事件来说,龚玉雯的追星心理或许更有代表性一些,也更容易防范。

很多孩子都会在青春期或者青年时期有过自己喜欢的明星,青少年时期寻求自己的“偶像”,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孩子在懵懂地寻求自己身份、人生意义或人生方向。

这并没有错,是一个人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时候可能会经历到的阶段 —— 寻找偶像、崇拜偶像、模仿偶像。

但如果孩子表现出了夸张的追星方式,放弃自己生活投入到追星的过程中,不是明星魅力太大,而是孩子内心太缺乏。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