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说话,是一种缺点吗?”
后台有一个朋友说,她对自己的性格感到很苦恼。大体意思就是她心太软,不懂拒绝别人,总试图理解别人,却往往不讨好,反而让身边的人觉得软弱,没气场。她想改,可却又会质疑:做人何必要有强大气场呢?
其实,在熊爷看来,气场强势不代表强硬,更不代表难搞。一个人的气场,实质上是一种自尊与原则的体现。
比如:被上司要求加班却无可奈何;被父母干涉生活却无力反抗;面对亲友的不合理要求只能委曲求全;看不惯另一半的习惯或行为也只能默默忍受;甚至于不懂得如何和不熟悉人打交道等等。
会遇到这些问题,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气场里透露着:“他很好说话,他会接受的,他会动摇的。”
其实,很多时候这不是一种赞扬。因为,往深里思考,很容易就变成了 “其实,他很好欺负”。即使人们不自知,但潜意识里的认知却真实存在。
所以,今天熊爷想要分享一本书。这本书自1975年首次出版以来,全球销量累计逾千万册,是兰登书屋畅销四十年的经典,常年占据美国亚马逊心理自助书第一名。
它也是世界500强公司团购率排名第一的图书;乔布斯、克林顿、希拉里、奥普拉等气场强大的人都受过它的影响,并因此而改变了人生。
“如何不再过被动的人生?”书的中文译名叫《强势》。作者是世界级心理学大师,曼纽尔·J·史密斯。
他是美国最权威、最负盛名的心理学家,他在加州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心理学会、精神生理学研究协会的会员。
他以本书内容为基础专门开设的课程,在全球引起过巨大轰动,并影响至今。当时前往聆听和学习这门课程的,除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的学生外,还有高盛、摩根大通等世界500强企业员工和美国白宫智囊团、美国FBI以及多个国家的外交人员等。
“这本书揭示了每个人都试图‘操控’他人这一隐秘而无情的事实,并且教你学会如何在别人的‘操控’下成功逆转局面。这是一本真正能改变你一生的书。” 《纽约时报》给予了这本书巨大的赞誉。
因为在书中,史密斯教授分享了他和团队多年临床研究的成果。他说,只要与人打交道就一定会有矛盾,自人类诞生就如此。所以,解决矛盾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领。
而人类长期生存进化以来,留下了三种解决矛盾的能力:争斗、逃避、语言解决。
现代文明社会,争斗并不是日常生活的主角。因此,逃避和语言解决成为了常态。
或许,气场的不同,正因为,有人选择了逃避,而有人选择了语言解决。而所谓语言解决,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人与人的交往时的态度和原则。
从这个角度来说,“太好说话的人”,其实是选择了逃避那些生活本应面对的矛盾。久而久之,他的身上就带有一种弱势的气场,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一个人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气场,他才能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所以,今天熊爷将和大家分享书中的10句“气场法则”,又被称作“你的十个当然的权利”,希望大家会喜欢。
你有权坚持自己
并对产生的一切后果负责
作者说:“你有权做自己的最终评判者”。这句话听上去是一个常识,然而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无法实践。因为人们往往忽略了这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
除了纪律场合之外(职场、学校等),只要后果你可以负责,大多数时候你都应该做自己。
比如:当父母要求你去稳定单位上班,你却想写作为生。你首先要能对后果负责,比如稳定交家用给父母,养活自己,不依赖他们;只要承担责任,你就自然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能养活自己,不靠你们养,并准时交家用,所以我要当一个作家。”这样的气场,坚实而强大,没有人可以动摇。
在熊爷看来,反之,在一些需要共同承担结果责任的事上,我们没有资格说一个人做主。比如:夫妻共同财产的理财选择;工作团队成员的意见分歧。
这个时候,结果你并无法一人承担,那就无法你一人做主,你必须和所有责任承担者达成共识,这是所有人的权利,你不能侵犯。
否则,你的气场或许强硬但不强势;因为这只是一种孩子的任性,一种幼稚妄为的气场里,又如何得到别人的尊重呢?
坚持你喜欢的,不必解释
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试图让我们解释的人。可是有些情况本不需要解释,因为它是个人的喜好而已。
作者分享了一个特别日常却又耐人寻味的例子。
当你买到不满意的商品,权利注明是可以无理由退货,于是你想退货;但当你要退货时,售货员会问你:“为什么你不喜欢这双鞋子呢?”
“这时候,我们其实无需向别人解释。”因为解释得越多,其实就是给对方越多的机会来反驳,而最终会把问题从“我不喜欢这双鞋子,我要退货”,引向“这个鞋子到底好不好”的争议漩涡,而忘记了此行的目的:退货。
结局很可能是,我们留下了那双不喜欢的鞋子。“坚持我们要做的,不必解释,这不是固执,而是对我们自己负责。”
其实,这点熊爷特别有感触。后台经常有人问:有个我不喜欢的人爱我,我不知道怎么办?要怎么和他解释?
你不需要和他解释。原因就是你不喜欢。否则,你们将会陷入奇怪的情感漩涡,而你也会为自己营造出烂人的气场。
你无需对任何人都负责
作者说,虽然人无恶意,但人都倾向自己的利益,所以有时候,有些人常常会无意识的试图操控我们,让我们负一些奇怪的责任,这些责任会对我们的自身利益造成损害,甚至会因为对方的误导,让我们产生内疚心理,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什么。
他同样举了一个买东西的例子。
当我们想要就某件事向店员投诉时,有些店员会说:“您挡住其他顾客了,其他人也要买东西啊。”但其实,挡住顾客、让顾客等待的并不是我们,而是“店员没能及时解决我们的投诉”这件事,责任在店员,不是我们。
可是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因此真的怀疑是不是自己没公德心,反而变成了做错事的那一个。
“确实,我挡住了其他顾客。不过,我认为你们会很快处理好我的投诉,让我满意,否则他们就得等更久了。”
作者的原意并不是让人们事事计较,而是举例让我们分清自己应该负的责任。因为,在熊爷看来,虚伪的人最宽容,揽上所有责任的人,不过是一种沉溺自我道德优人一等的自私。
因为,如果你投诉的这件事,事关你的爱人或孩子,那才是你真正的责任。烂好人,其实是一种不明事理的堕落,这样的气场,其实别人并不尊重。
你有权改变想法
“你当初可不是这么说的。”“你不是说你很喜欢做这件事吗?”“你变了。”
比如在职场上,当我们想要辞职的时候,老板常常会以用这句话来“胁迫”我们,让我们心里打退堂鼓,以“不然再试试看吧”、“过一段时间就好了”来掩盖内心真正的想法。
然而,一个人有权改变自己的想法,这既是合理的、也是正常的。
作为人类,没有人是一成不变、僵硬死板的。我们会改变想法,会选择更好的办法做事,自己想要做的也会变来变去。而我们的兴趣,也会随着情况不同和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我之前很喜欢,但我的想法改变了,现在我不喜欢了,所以您能让我辞职吗?”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不破坏契约和君子协定,你就应该尊重自己的想法;当然,如果有这些条件的枷锁,你也应该付出自己应该付出的代价。
所以,让熊爷把问题引申到爱情上。一个人是有权利不再爱一个人的,但要说得明白,断得清楚。而作为另外一方,我们也必须明白,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不变的,若要天长地久,就必须跟上变化,两个人都不断成长,时时刻刻认真经营这段感情。
一句承诺,不是爱情的所有,只不过是爱情的开始。
当他要离开时,请反省自己是否真的做的足够;若你真的已经做得很好,那请释然,因为作为爱人他是王八蛋,但作为人,他有爱别人的权利。
人生坚定与洒脱的两种气场,都包含在这个故事里了。
你害怕的不是犯错,而是承担结果
人都会犯错,但犯错并不可怕;相反,犯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为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当我们犯了错,只需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事论事,并承担所犯错误的后果即可,而无需为此感到过度的内疚或焦虑。
作者以夫妻关系为例:当妻子在指责丈夫某件事没做好的时候,丈夫只需回答:“是我的错,下次一定多注意”。话虽简单,但不会引发更多的后续问题,而且表达出了很多意思:我的确犯了错,这一过错给你带来了麻烦,我并不害怕承认这一点。跟其他人一样,我也是会犯错的。
相反地,当你为一件事感到内疚,反而会让问题复杂化,会把一件小事上升到“你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我们是不是三观不同?”、“我们是不是不合适?”等问题上来,这也是夫妻之间为什么会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激烈争吵的原因。
犯错不可怕,关键我们往往逃避承担结果,因为承担结果只有一点:去做,去改变,去行动。
“是我的错,我明天就改。”这样的男人,气场十足。当然,要真的改。
你有权说:“我不知道”
作者说,对于人们提出的问题,你有权说“我不知道”。很多情况下,你根本不必知道答案,因为没人能够知晓一切。
父母因为想要自己的儿子早点生孩子,便对孩子说:“什么样的儿子,会做出让自己的父母抱不到孙子的事来呢?” ;丈夫因为想要控制自己的妻子,便对妻子说:“要是大家都我行我素,你觉得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这时候,其实只需回答:“不知道啊,什么样的呢?”、“不知道啊,是什么样子的呢”?
因为,真的没有人知道这个答案。或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没有价值。
然后,提问的人也要明白,如果你要表达观点,就直接。不要以这种天下大事的口气,来表达一件仅仅是你们之间的事。
一个人气场的强大,在于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想法。借着大道理来增强气场,很多时候只会让对方更加轻视你。
“爸想抱孙子,你知道不?”
“知道。”
“那你为什么不生个孙子?”
“因为我不想生,这无法让我快乐。但能让你快乐,所以我纠结。”
“好吧,你再考虑下。”
要与人交往,但不要刻意讨好
作者说,不管你我如何做,总会有人不喜欢我们所做的,有人甚至还会因此受到感情的伤害。
因此,你的行为,并不是非得让他人喜欢或赞赏不可,你也无须因为自己 “不被喜欢”而焦虑。
比如许多人在别人提出要求、发出邀请时,似乎很难简单说一声“不”。我们都想当然地认为,对方被拒绝会感到不高兴,双方关系不容易维持下去。
但其实,靠着一味迎合的而存在的关系,向来很脆弱。
更重要的是,熊爷看来,与人交往大体无非两种,情或利。
因为说“不”而无法维系的,算不上情;而因为你的价值而存在的,才能算的上是互利关系,如果你的价值只有一味说“是”,那和出卖自己的交换本质上其实并没差别。
顺从得来的关系,也就根本不用谈什么气场了。
不要忘了自己的“因为”“所以”
在生活中,当你想要做出某个决定的时候,有些人往往会用“因为”“所以”的逻辑推理来试图主导你,劝你改变主意。
比如在大学里,指导教师会利用逻辑来操控学生选课,比如“选学这些课能够提早修满学分毕业”,而不去选择那些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课。
“我因为想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考虑选修课的,所以我选自己想要。”这时候,学生只需明确自己想要的“因为”、“所以”,就能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
是选感兴趣的课程,还是想提早毕业,明确自己的“因为”、“所以”,你能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而在别人看来,你身上自然就环绕着属于你个人的气场。
熊爷自己的生活经验里,那些身上带有优柔寡断气场的人,往往是只做一件事,却有着多个“因为”、“所以”,他们忘了自己真正所要,过于贪心,被各种因素操控着,所以他们的生活也常常一团如麻。
明白什么是你真正想做的
“了解自己要什么,你才会有产生适合自己的气场。”为此,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简易法则:将自己的所有行为归入“我想做的”、“我必须做的”或“我应当做的” 这3类当中去。
前两者是我们自愿的,后者则可以归入别人或社会试图主导我们的那部分。
比如,“每个月想要旅行一次”,这是“我想做的”;为此必须付出的努力是“要努力工作,以便支撑每个月去旅行一次的花费”,这是“我必须做的”。“我想做的”匹配“我必须做的”,你的生活在你的掌控之中,你能获得自由和快乐。
相反,如果你的想法只是“要努力工作,因为大家都在努力工作,我不努力工作岂不是游手好闲?”、“一个月旅行一次太奢侈了,我因为把这笔钱用在更加合理的地方,毕竟大家都是这么干的”,这便是是你强加给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应对自己在“能或不能做什么”这一点上的不安全感。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来源于“我应该做的”,他不仅不会快乐,而且即使得到了一些也无法满足,因为他并不明白他真正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
你有权说“我不理解”
“只要神才能真正的理解万物。”熊爷对此深信不疑。
正如作者说,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并非总能理解他人的意思或需求。我们并不是神,很难做到总是善解人意,总能一眼看穿别人在想什么。
然而在日常人际关系中,却有许多人觉得我们应当这样做。当有人把自己当神,有人希望别人是神的时候,痛苦当然产生。
持有这种观念的家人、同事、朋友,对彼此的伤害是可怕的。其实,即使如此亲近,因为不同的生活背景、经历背景,人与人都无法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对方。
所以,不要试图让别人真正理解你,我们必须自我表达;也不要自以为是的以为你能彻底理解别人,我们必须更多的去关心和了解。
我们有权利说“我不理解”,我们也有义务“用一生去理解”那些我们真正关心的人。
一个气场强大而温柔的人,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吧。
文章很长,但也很值得每个人一读。毕竟这10个原则在过去四十年,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因为中文译本和心理学教材的缘故,熊爷编写得也很吃力)
气场的强大,并不是攻击性;而是让每一个独一无二都绽放。
熊爷很喜欢作家冯骥才的一句话:“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