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音:武老师您好,我们今天说一个近几年快要被大家说“烂”了的词——做自己。每个人都说要做自己,可是事实是,首先,其实人们对于做自己是非常焦虑的,总是在担心“做自己”和“自私”有什么不同。

其次,很多90后、95后特别知道“做自己”,可是做自己并不等于飞扬跋扈、不顾别人的感受。好像做自己成为了一种口号,可是大家并不知道怎么去实践它。

武志红:关于做自己,我也深有体会。因为每次签名售书的时候,我签得最多的就是“成为你自己”。

青音:我们“青音工作室”的宣传语也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武志红: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过一个词,叫“自我实现”。另一个在心理咨询行业影响力最大的专家、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过“成为你自己”。所以我的感触很深。

大概在六七年前,如果我在课上讲到“成为你自己”的话,一定会很多人问:“武老师,成为你自己难道不是相当于变得自私吗?”如果关乎教育,甚至会有人这么问:“如果让孩子做自己,他杀人、放火怎么办?”

青音:有关孩子,或者婚姻问题,也有人这么问:“我想离婚,但是如果不管孩子,我这不是自私的表现吗?”

武志红: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很多人认为“做自己”等于自私,第二部分是很多人不知道“做自己”是什么。

马斯洛专门研究“自我实现”,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个人越是成为自己,就越富有同情心,而且是很高贵的同情心,并不是“可怜”。他们自然而然地对人类、对动物、对自然界,都怀有很深的感情。

这是一种很平等的感觉,因为我成为了我自己,这是一种自我实现。我会由衷地觉得“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万物,万物都是“我”。这种时候就会出现“我爱自己、我也爱你”。这是理论上的说法。

但是反过来想,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做自己”是“自私”呢?因为他没有真正地成为自己,这不是真正的爱。当你真正体会到爱的时候,你会觉得“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们之间自然而然可以建立各种各样的连接。但是当我活在一个所谓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时,你和我是各立的,这个时候我会深深地感觉到做自己是自私的。

或者说这是一个阶段,比如在自我成长的时候,会经过一个“自私”的阶段。但当他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爱自己”的时候,也就是“我”和“自己”有了连接,他能很容易地将其他人和其他事物连接在一起。

同时我们会问,为什么我的来访者经历过所谓“自私”的这个阶段后,都能做到和“自己”有了连接?因为我在建立连接。他们通过我所建立的连接,逐渐明白他们被我接纳,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做那个被优点围绕的自己。

他从我这里体验到了自我被接纳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他会深深地爱上自己,随后自然而然地把“爱”延伸出去。

不自在的身体里,藏着一个被压缩的灵魂。

青音:武老师也提出了心理咨询当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心理医生到底是什么样的角色、心理医生是怎么工作的。这个问题有很多人问过我,心理医生到底是什么呢?

我说:“如果把心理医生比作一面擦得很干净的镜子,他是为了让你看到你自己、帮助你成长,他不是你的拐杖,也不会帮你的人生做任何选择。他借助这面镜子帮助你积累能量,当你的能量足够做到接纳你自己,你就有了改变自身问题的力量和能力。”

武志红:镜子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隐喻。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得那么深层次,如果通俗地说,心理医生在“使用”自己和来访者建立关系,而且所谓的“咨询关系”就是一切。在咨询的最开始,咨询者与心理医生之间似乎隔着一些东西,不容易深切地沟通。但随着咨询越来越深入,当“咨询关系”真正建立起来后,你会发现,真正起作用的就是这层“咨询关系”。

“自我”在关系中形成,“自我”在关系中呈现,“自我”在关系中疗愈。“自我”听起来讲的是“我”一个人,但实际上“自我”最初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形成,之后又在亲人、伴侣、亲子、工作等关系中呈现,并且会在这之中被疗愈。例如,如果你有一段很美好的爱情,它会起到极大的疗愈功能。

青音:您的来访者是通过与您建立关系,感受到被包容和接纳之后,他找到了“自我”,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接触心理医生。如果你有一个很棒的父母,他们能够很好地做到接纳你,那你是非常幸运的。所以我也一直很感恩,我的父母很贴心。

如果你在亲子关系中是有所缺失的,但是你有幸遇到了一个对你非常宽容和包容的爱人,那么在与他的关系中,你也可以逐渐做到树立“自我”,让自己更加完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好的爱情,是让你成为你自己”。

武志红:所有好的关系,都是让你成为你自己。

青音: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想要找到自我的话,并非是只关乎自己一个人的事。

武志红:我们都需要在关系中体验到爱、体验到接纳。我们再用镜子做比喻——如果我不照镜子,我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所以我需要通过镜子来认识我自己。

而这个镜子有两种,一种是“哈哈镜”。例如中国的父母,他们会希望孩子成为自己所期望的样子,如果孩子做不到,他们就会很失望,这样一来,孩子是无法从镜子中照见自己的。孩子认为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看到自己,但他们看到的只是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在这种情形之下,孩子是看不到自己是谁的。

而另外一面镜子是平滑的镜子,平滑的镜子可以如实地照见你是谁。你不仅可以在这面镜子中看见你是谁,还可以看到自己是被爱着的。

为什么中国人“做自己”会这么焦虑呢?因为在中国的哲学中,一直在提倡“我们的生命的本身是没有价值的,生命的价值体现在为别人服务之上”。

青音:可是为别人服务不也是建立关系的一种吗?

武志红:为别人服务体现的是,我的生命本身没有价值,我需要得到你的认可,而认可并不建立在“认识到自己是谁”之上,而是我在讨好你,让你感到高兴、满足。

青音:如果你和别人建立的关系是为别人而服务的、戴面具的关系,是一种虚假的关系,这是不会对自我成长有利的。

武志红:这也是失去自己的过程,由这个话题能够延伸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有很多记者在采访的时候问我:“武老师,您觉得中国人有多少是需要看心理医生的?”一般人会认为只有10%左右,但是我说:“其实有99.9%的中国人都需要看心理医生。”他们很震惊:“您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说:“因为我们的文化本身是有‘毒’的,它告诉我们‘做自己’这件事是错的,你的生命为的是让别人高兴。在家要听从于父母,在学校要听从于老师,在工作单位需要得到领导的认可,你就像一个‘螺丝钉’一样。”

“螺丝钉”这个词比较现代,那么会有人提出疑问:“是不是只有新中国的人,才会有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的。

孔子在《论语》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仁者,人也。”——人要建立在做好事上。“仁”字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个“二”,也就是说,我必须在关系中对你好,对你实行“仁义”,我才有资格成为一个人。

因此,按照中国一直以来的人生哲学来讲,只要你是一个人,你就要对别人好,否则你就是“禽兽”。

青音:你自身的感受是其次的,首先要让别人觉得你对他是有用的。

武志红:如果经常出国的话,可以感受到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不自在”——笑得不自在,走路不自在。

青音:包括拍照的时候、演讲的时候,很别扭、拘谨。在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在西雅图下飞机之后,在机场就能够感受到自由的味道,并且能感受到每个人的状态都是舒展、放松的,无论高矮胖瘦,都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

甚至是在纽约街头敲着油漆桶唱歌的黑人,虽然他们能赚到钱,但他们并非为了钱而唱歌,完全是为了自娱,敲着油漆桶的感觉令他们感觉到愉悦。

在旧金山的时候,我看到开“铛铛车”的司机,他们给我的感觉是真的很喜欢这份工作,跟游客交流让他们感到很快乐。而并不在意这份工作是被别人设定好的,也不会在意别人会怎样看待自己。

武志红:在国外,就算是一个大街上的清洁人员,都是开心的。而在中国,就算你的职业再“高大上”,比如作家、主持人、心理医生。但由衷地热爱自己职业的人,无论在哪个圈子中,都不算多。

青音: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热爱的人,太难了,所以就想着凑合地过自己的人生。

武志红:很多人都有身不由己的感觉,但其实这并不是由你的职业决定的,而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做到热爱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在做很多事的时候都觉得莫名其妙,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的。因此你会觉得这份工作不值得,但真正的原因是,你还不知道怎样过自己认为值得的生活。

青音:有一句在网上很流行的话,是“当你不能按照自己所想的去生活时,总有一天你会按照自己生活的去想。”今天我们讨论了为什么中国人很难做自己,其实这个话题很沉重,因为它并不是在一两天之内形成的,而是代际遗传的,是文化传承的,它是传统文化中糟粕的部分。它对于人性过度压抑,甚至我们可以说它不是教育,而是教化。

武志红:这可以用“孝”来体现,我们之前也讲过,孝即“子承老”。很多人会因为我反对孝道而攻击我,他们认为我反对孩子养父母。其实并不是的,我反而是很赞成的。

在中国的养老制度不合理的情况下,如果孩子经济能比较好而去赡养父母的话,这是应该做的。但关键的是“子承老”的另一部分——孩子要承接父母的意志。这就更是有“毒”的。

之前提到的“仁义”的“仁”,并不能体现出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毒”性有多大,但“孝”这个能够充分展现。孩子要按照父母的意志来生活,这才叫做“子承老”。那么孩子自己的生命就毫无意义了,他们的生命是建立在让父母高兴之上,这其实是中国人没能“做自己”的核心。

所以很多孩子会觉得做自己是自私的,因为会让父母不高兴。但这是“做自己”的一个必经的阶段,必须要让他们“不高兴”,但并不是跟他们作对。

我对我的很多来访者都说过:“你想做自己没必要去叛逆。”但是能感觉到在他们的观念里“毒性”非常大,他们在强烈地传达着“就是要和父母作对”的信息,如果不这样,他们体会不到什么叫“做自己”。因为在大部分的事情上,他们都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

青音: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孩子要么很乖顺,要么很不好管教,很难看到一个孩子能做到既要父母高兴,也让自己高兴。就像您说的——温和的坚定。那么我们会在下一集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教教大家究竟该怎么样做自己。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