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从三年级起梯次掉队

现在很多学校的数学教育,依然是“灌输知识”加“题海战术”两种方法,通过玩命地训练解题技能,争取在各种数学考试中获得高分。

有时,语文老师会羡慕数学老师,因为他只要在课堂上讲清几个定理或公式,剩下的就是布置50题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做就行了。轻松是轻松了,容易造成两个后果:

有天赋的,会被重复训练磨掉探索的好奇心,没天赋的,会被繁重的压力搞得精神压抑,特别是当怎么样也学不好时,会被严重地打击自信心。

数学是个很奇怪的科目,它存在着一种“梯次掉队”的现象。不是说你低年级的知识学好了,高年级的知识就一定能学好,那可不一定的。在数学上面,我们常常看到,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批学生数学成绩突然掉了下来;再往后,到了初二、初三时,常常又有一批学生的数学成绩落后了;再往后,到了高中时,仍然有人不断掉队。

很多教育工作者尝试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有人说是“孩子大了,不听话了”,有人说是“青春期了,孩子野了”,还有人说,“小时候没有进行思维训练”。

我认同最后一种说法,更准确的说,是思维能力的地基没打牢。

数学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越往顶层走的时候,需要的各种思维能力就越多,当思维能力不足的时候,掉队是必然的。

比如说,小学三年级以前,即使中等以下的孩子,如果记忆力还不错,数学就不会太差,记住一些计算规则就搞定了;但到了小学四年级,光有记忆力就不行了,还要逻辑能力,这时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小朋友就掉队了;到了初中,可能还需要用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学生们就跑不动了;到了高中呢,可能还要用到抽象、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这方面综合能力不足的学生,可能就力不从心了。

这就有点像打地基起高楼一样,儿童时期打的地基越深越牢,未来起的楼就越高越雄伟,就越不会中途掉队。

游戏中开发8种智能

所以,我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学前打地基”。打地基怎么打?我个人认为有两条:一是开发八种智能;二是生活数学启蒙。

所谓八种智能,是美国的加德纳博士说的,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8种组成。

这八种智能怎么开发?我认为非常简单,就是让孩子去玩,玩得越疯越好。

你看啊,游戏中喊叫和交谈吧,这叫语言智能;游戏中组合多个游戏道具和计算数量吧,这叫数学智能;游戏中爬树跳下堆起积木吧,这叫空间智能;游戏中疯跑乱跳吧,这叫运动智能;游戏中还合作协调吧,这叫人际智能……

简言之,你的孩子玩得越疯,玩得越嗨,这八种智力就开发得越好,未来的数学成绩可能就越好。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点调皮的男生,一直似乎数学成绩不好,到了高中反而超越了一直听话和优秀的乖乖女,很简单,原来数学成绩不好,也许仅是由于粗心,但调皮男孩在童年时的多种智力开发得远比乖乖女要彻底,其深层的思维能力远比乖乖女要强大,地基打得牢打得深,自然会在高中阶段反超,数学大厦自然也起得更高。

所以,我总是想让小孩去找“孩子王”。啥叫“孩子王”?就是那些特别容易活跃和兴奋起来的,能够且愿意带着一大堆小孩子玩起来那种,就叫“孩子王”。

这种孩子,往往还是天生的,没法培养,所以你身边要是遇到的,那就不要放过,就得想办法去亲近才行。因为只有这样,小孩才能玩得嗨,于是八种智能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锻炼和开发。

生活中的数学启蒙

打地基的第二个方法,就是生活中的数学启蒙。

亲子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曾说,她的小孩圆圆从4岁开始,通过游戏学习数学,不出一年,居然就会了500以内的加减法。

她们玩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开小卖部”,让她自己围个地方当柜台,放点东西,爹妈轮流去购买。真定价,用真钱,真找零,玩着玩着,这些钱款计算就成了天然的“应用题”训练。这么训练到小学二年级,学校经过测试后,觉得也不用上三年级了,直接给她跳级上了四年级。

没错,生活中的日常买卖活动其实是最好的数学启蒙。如果咱们不知道怎么玩“小卖部”,小孩去超市买自己的玩具,或者买冰淇淋时,让他自己算钱、拿钱、花钱、存钱,也是个不错的法子吧。少年商学院微信曾分享过一个美式生活数学的案例《当我们的孩子苦练加减乘除的时候,美国人用生活照完成了数学启蒙》,给人不少启发。

或者,玩点狠的,把买菜买烟买家居用品的所有任务都交给上小学之前的5、6岁的小朋友,当专职的家庭采购员算了,当然啦,这个游戏要爹妈配合才能玩起来,还要顺应兴趣和时机,如果一方大包大揽所有采购事宜,那就没得玩了。

还有啊,掷骰子,打扑克,参加儿童跳蚤市场,都是方法;专业点的还有蒙台梭利的数学教具,一切都可以在游戏中进行。

反正,每天你总要面对小孩的,每天小孩总要缠着你玩的,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玩,那就去玩“数学游戏”,动点心思,给抽象的数字结合到游戏中去,把零花钱当成道具,玩着玩着,小学三年级的加减乘除估计都给你学完了,而且还一点压力没有,而且还兴高采烈,而且还兴趣盎然。

以上就是“学前打地基”,还有两年,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小学三年级前专注“玩游戏”

接下来是小学了,在我理想中的小学6年,最好是分成“三年玩游戏”和“三年做研究”。

所谓“三年玩游戏”,我是希望在小学的前三年,数学课基本上就成了专业玩游戏的课程,那是多么令人神往又令人激动的事儿啊。

看过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么?这个全美最佳的教师,非常厌恶的就是“题海战术”,用他的话说:“如果10个算术题他都会算,那么再做500题有何意义?如果10个算术题他都不会算,那么再做500题又怎么可能?”

他只是通过有趣的游戏和规范的思维训练,就让他的每届学生个个优秀,还发现了不少天才。他的课堂上,经常玩的是三个游戏:

第一个是“喊buzz”游戏,其实就是咱们酒桌上的小游戏,比如选定数学“3”,一群人“1、2、3、4”一路喊下去,喊到“3”或“3的倍数”或“有3的数学”,就喊“buzz”(在咱们的酒桌上,一般就是喊“过”)。

这个游戏从可以从最基础的找“倍数”,一直到比较复杂的找“质数”——可以让学生们站着玩这个游戏,答错的就坐下来,数到100时,看谁还在站着,非常刺激和好玩。

第二个是“数学砖”游戏,就是上面刻着“0、1、2、……9”的10个数字块。这个做什么用呢?用来玩心算。

看这个场景:雷夫老师说:“好,孩子们,现在你们的心里想着7,乘以4(28),再加倍(56),减去50(6),好,现在举起砖块,给我看答案。”然后孩子们会刷的一下把自己手里的数学块“6”举起来,谁会了,谁需要帮助,也是一目了然的。这个游戏也可以一直玩到高年级,甚至公制、分数、几何和三角函数。

第三个是“任务卡”游戏,就是精心设计的一组小卡片(如下图所示),用“0、1、2、3……9”这10个数字来填空,不得重复。如果填得不对,孩子们可以自己就知道,反复练习、尝试、思考、甚至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各种基础能力自然飞速发展。

总之,在我的理想中,小学生们在教室里玩着游戏唱着歌就把数学给学会了,而且刺激又开心(但绝不轻松),不管怎么样,总比题海战术好。

我们有理由相信,既然“学前打地基”都可以达到小学三年级的水平,那么“三年玩游戏”应该随随便便都可以学完小学6年的课程和知识吧。因为,孩子们的兴趣、玩心、好奇心、好胜心一旦被调动起来,按部就班的6年教学大纲又怎么可能挡得住他们呢?又有何必要去挡呢?只要创造一个环境让他们尽情去玩就行了。

小学三年级后专注“做研究”

接下来的第三步,就是“三年做研究”。

首先,就是把考题搞懂、搞透。

啥叫“搞懂搞透”?我认为仅仅是把题目做出来,把答案对上了,那是远远都不够的。真正的搞懂搞透,个人觉得至少要达到以下三点:

1.搞懂思路,即“你怎么想出来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孩子们必须解释他的答案,并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不选其他答案,这样一来,小孩就被迫检查、考虑、分析该考题的所有选项。这是有效的独立思考,这种魄力将成为他们能力的一部分。

2.搞懂考点,即“命题者是怎么想的,他想考察什么知识点?”孩子们必须转换身份,换位思考,想象命题者出这道题的目的是什么,考察的考点在哪里,这样一来,小孩就被迫跳出应试者的角度,转而以命题者的更高的视野去看考题。

3.搞懂陷阱,即“命题者设计了哪些错误选项,这些错误选项错在哪里,哪个环节错了会导致这些错误?”孩子们必须知道选择题是精心设计的结果,那些“错误选项”是有道理的,命题者都是预测学生会在哪里犯错的专家,当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出了错,然后看到选项中有他算的答案(不正确),就会以为自己一定没错。

所以,让同学们扮演侦探,“找出”以及“回避”这种陷阱,反而可以让大家乐在其中。

搞懂了“思路”、“考点”、“陷阱”,第一步研究才算结束,接下来就是“三年做研究”的第二步,就是把考题说清楚、说明白。

啥叫“说清楚说明白”?就是要求学生拿着自己搞懂了思路、考点和陷阱的考题,当着全班同学(或者学习小组、或者老师家长)的面,从头到尾讲一遍,必须要讲到其他同学听懂了为止。——我认为,这种“学生讲解”,比“题海战术”要好一万倍。

为什么?

第一是“有成就感”,人类都有一种表达的欲望,孩子也不例外,面对一群人侃侃而谈,那绝对是特有成就感的事情,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又正好有效地让学到的知识更深地刻进了自己的脑海,同时,还锻炼了沟通、交流和表达能力,还激发了数学的兴趣。

第二是“教学相长”,当你给其他人讲解一个考题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必然在紧张活动着,梳理逻辑、组织语言、寻找词汇,从多个角度试图让别人理解,这就是效率最高的学习啊。

题海战术经常会让大脑变得麻木和呆滞,但是,当你开始讲解,你的大脑就必然兴奋起来、主动起来、活跃起来——教者比学者的大脑活动更剧烈,所以根本不用担心你教会别人会“超过”你,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人在跑马拉松,另一个人在小区散步,谁会锻炼成健将呢?这就是悖论,最好的“学”,原来就是“教”。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学校里“讨论”式教学,带来的创新和活力,远远超越“满堂灌”式的教学的原因。这种方式,虽然一开始似乎很慢,接受的知识并不是很多,但这是一种有加速度的学习方式,越到后面,越到高级阶段,这种动力就越强。

至此,咱们“做研究”的第二步就是“说清楚说明白”才算结束。那么,到了这一步,是不是就研究透了呢?我觉得还不行,咱们再进一步,那就是“自己命题、制作试卷”。

也就是说,“做研究”的第三步,就是真正把自己摆在考官老师的位置上,学着命题,自己制作出一份难度比真正的“小学升初中”考试题更大的一份试卷。

咱们可以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份试卷出来,当然是自己要先有答案,并且能够讲清楚所有的题目。然后,捉对儿厮杀,互相挑战,我们小组制作的试卷来考你们,你们小组制作的试卷来考我们,互相考着玩,看谁来考倒谁?

这些高年级的小学生们,在“搞懂搞透”、“说清楚说明白”那些“小升初试卷”的基础之上,难道还不能依葫芦画瓢,学着自己设计一份试卷出来么?

我想,这应该是小意思了!反正,现在的家长资源大把的,每个小小的“命题小组”回到自己小区后,聚集在一起献计献策,拿着IPAD反复试验,搞出一套古灵精怪又符合逻辑的试卷,想着怎么把其他小组考翻,这是一个多么欢乐的场景啊?

经过这种疯狂游戏的学生,还怕应试教育不成?其实玩得好的话,没准研究出一张考倒初中生的中考试卷来,也未可知哦。

总之,我所设想的、理想中、或幻想中的小学数学教育,大致就是这么三步:

其一,学前打基础,疯玩和启蒙。这一步,根本不需要什么数学课本。

其二,三年玩游戏,把所有数学知识都转化成游戏。这一步,把数学课本上的知识转化成游戏后,课本基本上就可以扔掉了。

其三,三年做研究,先搞懂,再讲解,最后自己当命题老师。这一步,只需要认真研究历年来的真题和试卷,也不需要什么课本。

当然啦,上面的设想,只是理想。你如果要问我能不能做得到,我没说我能做得到,我又不是老师,只是一个关心教育的父亲,也就这几年才开始看一些关于教育的书,所以我估计我肯定做不到,我只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希望小学六年的教育,能够向这个方向发展。

然而虽然做不到,但只要能够达成一部分的目标,应该也远远超越了应试的能力吧,这是最低的底限和限度,所以我从来没考虑过所谓的“失败”。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