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

只要不打扰,孩子就能高度专注

不打扰孩子,自然是正确的,但不意味着,孩子就能自己做到高度专注。每个孩子都有特别专注的时候,尤其是在发展兴趣之时,这种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体验,是非常美妙的。

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远离,尽量不要打扰孩子,让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专注,电视机的声音,聊天,打麻将的声音最好都别有。即便是善意地叫他“吃水果”,孩子原本一整块的时间也变得零碎,注意力来回的切换,无形中也会消耗精力、减损热情。

但是不打扰,并不等于做“甩手掌柜”,尤其是刚开学,孩子还没从暑假的状态切换过来,这时候非常需要家长的引导。

建议:不打扰之外,还要教会孩子自己排除干扰。

前面我们提到,环境对专注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让孩子在学习看书前,把房内的书桌收拾得一尘不染,将所有摆饰、玩偶、电玩、镜子等都收进抽屉,不留任何会导致分心之物。

而且,复习功课时,建议孩子一次只拿出一本书,将心力全神贯注于该课本,绝不能同时放置好几本在桌面上。一来容易分心,二来徒增看不完的压力。看完一本书之后,再换另一本书,即可增进孩子的成就感,提升专心程度。

此外,一些孩子有边听音乐边看书的习惯,经过不同人的试验,结果显示:看书的时候,如果不听音乐,理解知识的时间会短,记住的内容也会更多。因此,当孩子想同时干好几件事情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劝一劝,以理服之,或让孩子实验一下,看看怎样做效率更好。

误区2

父母看不下去,直接代办

孩子在玩一样东西的时候,很可能会研究很久,并且有他自己玩的方式,有些性子急的家长,可能会忍不住说:“你做得不错,但有点不对,还是让我来吧。”本意是好的,想让孩子建立另外一个思路,把事情做得更好,但这也会损害他们的专注力,更无法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

因此,我们要当配角,如果已经帮助孩子排除干扰,就要做到“不管闲事”,少说话、少动手,多鼓励、多表扬,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哪怕孩子弄得一塌糊涂,什么也不是,也不要越俎代庖,更不要野蛮打断。

建议:降低难度,让任务落在“挑战区”。

孩子学习新事物时,存在三个区,左边是“舒服区”,孩子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轻松应对,但有时也会厌倦;右边是“恐慌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孩子的能力,就会感到害怕,进而退缩。

中间是“挑战区”,对孩子来说有些困难,但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指导下,孩子可以掌握和“跨越”难关,最好的状态正是如此。

孩子在玩耍、发展生活技能时,如果发呆、分神,可以帮助他们或者降低任务的难度;如果是面对学习,可以把一项作业拆解成几个小任务,让每一个步骤,都落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适度地引导,孩子会更有成就感,自然就更专注。

误区3

只关注到注意力

或情绪和外部环境

专注力,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力”,而是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件事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综合的状态,因此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正是因为如此,一旦孩子三心二意、东张西望,家长就会焦虑起来,多方面去找原因:孩子是不是有注意力缺陷,要去看心理医生?是不是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激励?甚至认为,孩子就是讨厌看书学习,有抵触情绪。

没错,关注孩子的主观情绪和学习环境非常重要。但当你万事俱备、孩子却还是分神的时候,就要重新思考一下:孩子究竟是不想专注,还是无法专注?如果是前者,你需要好好跟他聊一聊,了解他抗拒的原因。但据我所知,更多孩子是后者,他们意识上很想把难题啃下,把书看完,但就是能力不足,而这个能力,不是心智或头脑的能力,而是体力。

建议:提升孩子的肌肉耐受力,矫正他们的坐姿

最近我在刻意练习“跑马拉松”,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自己的专注力提高了。坐得更直,坐的时间更长,而且完全不累,专注的时间更久。

所以我想,孩子专注力差其实与肌肉耐受力不足有直接关系。现在小孩户外玩的机会少了很多,一有空就拿着iPad、电脑,驼着个背打游戏,肌肉耐受力差就会导致“坐姿不正确”,伴随而来的是,血液循环不良、脑中氧气加速消耗,不但身体容易疲劳,专注力也会跟着降低。所以碎碎念没用,进行一定的力量训练才是治本之道。 

我的个人建议是,让孩子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请个专业的教练,每周有规律地训练。另一方面,平时在家里,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可以针对腿、腰和后背,给予适当锻炼。男生可以做做俯卧撑,女生可以做一些深蹲。

孩子身体力量提升了之后,肌肉耐受力就会增强,不仅坐姿和站姿会更直,专注力和意志力都会增加,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