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站在了风口浪尖。据报道,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其中强调:

“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高度关注接受私塾、读经班等社会培养机构教育的学生。”

尽管没有说明对“在家上学”的家庭采取强制的手段,或是设置时间期限,但这已被普遍认为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对“在家上学”喊停。

所谓“在家上家”,顾名思义就是孩子从一开始不参加或中途离开传统教育,改由父母或家庭老师来教。5年前,我还在南方周末做编辑的时候,曾派记者做过一组“在家上学”的报道,受访对象有众所周知的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以及从北上广“逃离”到云南大理的一些高收入人士等。所以,这几天看到各大媒体上关于“教育部叫停在家上学”的新闻时,我想和大家聊聊自己的看法。

为何“在家上学”现象现在备受关注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到底有多少孩子选择了“在家上学”。

现在大家引用比较多的,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报告称,2013年,在家上学的中国孩子,规模约为2000人。对这个圈子比较熟悉的一位朋友说,保守估计,到2016年,在家上学的孩子也超过了1万人。相对全国近2亿中小学生来说,占比只有0.005%,即2万个学生里,有1个在家上学。

美国的这个比例是多少呢?5%!保守估计2016年在家上学的美国孩子至少有250万,放到5000万的K12群体里,每20个学生里,就有1个在家上学。

尽管中国在家上学的孩子占比不高,但增速非常快。与此同时,不知道大家感受到没,相比五六年前那一轮大家讨论“在家上学”,这一次,关注者甚众。这并不仅仅是因为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达,更重要的是,在家上学的人群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原来大家认为这是“富人们的专利”(其实并不完全是),现在,这已是非常多中产阶层关注的话题。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接受传统的学校教育充满焦虑和担忧。拿这一代小学生的家长为例,他们多为75后和80后,他们不希望自己小时候“学习机器”的传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重演。他们在寻找孩子受教育的更多可能性与选择。

二三线城市的“在家上学”或许更坚定

或许担心不好管理,或许担心形势失控,才出台了这次所谓“叫停”的规定,这也能理解,因为我们向来有“堵重于疏”的传统。但在子女受教育这件事上,趋势难挡。

住房、医疗和教育是三大事,前两件,中国父母可以忍让,但第三件,中国父母却不能一味退却。在家上学,本是孩子在学校教育和低龄留学之外的第三选择,宜疏不宜堵。拿美国为例,当年也是禁止在家上学的,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不得不放开。现在各州都有非常完善的衔接服务,先是丰富的在家上学的学习资源,其次是相关的制度与规定,譬如在家上学一样可以参加被称为“美国高考”的SAT考试等等。

前两年有一部独立纪录片,名叫Class Dismissed,可译为《解散课堂》,导演杰瑞米·斯图尔特(Jeremy Stuart)跟踪拍摄了美国洛杉矶两个在家上学的孩子的轨迹和其父母的心路历程。实际上,导演自己的孩子就是在家上学的。他说:

今天越来越多的美国家长,已经不再相信传统的线性的教育模式(接受公立教育—上大学—拿学位——找到工作),相反,他们认为,包括在家上学的非学校教育,可能会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潜能。

(纪录片海报)

国情虽有不同,但是作为家长的夙愿是没有国别差异的。所以,在接下来的五到十年,中国选择在家上学的孩子数量,有可能不但不减少,而是更快增长,且从一线城市为主扩展到二三四线城市齐头并进。实际上,越是二三线城市,因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那些思想前卫、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家庭反而更愿意坚定地让孩子选择一条不同的路。

许多对“在家上学”现象的担心

是多余的

有言论称,如果孩子在家上学,或者把其放到一个现代私塾,如果选择不当,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孩子不但没得到个性释放,反而被“耽误”了。

对于这件事,如果“堵疏结合”是一种次优选择的话,我首先同意国家对一些打着私塾或读经班的名义,破坏孩子身心健康的个别机构进行查处(当然有人会说,一些家长缺乏根本判断力,活该被骗),但是呢,凡事不能一棍子打死。我注意到,也有非常多在家上学的孩子,他们的主要老师就是爸爸或妈妈,而家长的投入和用心程度,以及科学育儿的理念,已与过往大不相同,在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

在家上学其实早已进入了“2.0时代”。

什么意思呢?1.0时代,是家长来规划孩子的成长路线,不管是自己教,还是找人教,家长的意愿占主导,虽然按说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但是。对于一个全新的选择,孩子没有积极参与原本自己才是主角的这场革命当中来,多少有些遗憾甚至本末倒置。

2.0时代,年轻一代的家长,将是与孩子一起,来探讨怎样的课程、怎样的老师、怎样的社会化学习的方式是最适合孩子自己的。他们不但不会做“甩手掌柜”,而是付出更多心血。实际上,对非常多孩子在家上学的家长来说,他们视之为非凡的亲子协同与交流的契机,一次站在孩子角度看世界的、新的受教育的机会。

也有许多人担心:在家上学的孩子,因为社交活动较少,会不会变得孤僻啊?这种认识,依然是对在家上学1.0时代甚至更早之前一些个案的印象。

调查显示,家长对在家上学的关注重点中,“道德品质的养成”占41.79%,“人文素养的提高”占24.36%,“知识结构的掌握”占11.19%。而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的提高,一定不是灌输式教育得来的。今天在家上学的孩子们的家长,他们对于孩子社会技能、情商与沟通能力的提高,与好学校在这方面的重视有增无减。他们是不可能如你担心的一样把孩子“关起来”教的。

3.0时代正在开启

重新定义“在家上学”

综上,我认为“在家上学”不是一纸通知就能叫停的。有关部门应该做一做深入的调研,给出结构化的建议和引导方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并不是所有在家上学的孩子,未来都要出国留学的。很多人还是希望在国内参加中高考,但是这却变成了不可能。于是有的家庭通过各种变通的方式让学校保留学籍等,其实这样一来,旧的问题未必能解决,新问题又出来了。

所以,是时候全社会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就在家上学话题进行一场深入的讨论风暴了。

我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若干年后,当我们再提“在家上学”的时候,它的意思不再是狭义的脱离教育体制走一条特立独行的路,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种融合,就好比没有必要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完全对立一样。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多元的,学习场景和潜能的激发方式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完全可以是在学校里参与基础课程和集体活动,在家里通过互联网直播参加国际化的素质课程,然后领取创意挑战,在社区与所在城市展开社会化的探索学习与动手实践。现在美国的非常多的家庭,以及少数中国在家上学的家庭正带领孩子这样做,这是正在开启的在家上学3.0时代,也是未来新学习革命的潮流,更是孩子真正的“第三选择”。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