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留学比利时6年,在上海工作7年,经常碰到一些同事、朋友想送孩子出国留学,我的感觉是,对留学这件事情,家长们考虑的更多的是一些很实际的问题,比如具体到哪个学校、需要多少钱。然而,我觉得,家长更应该花些时间考虑一下以下这些问题。
一、去哪儿留学?英雄难过语言关
摊开地图,顿时觉得世界好大,我好自由。那么,怎么locate到你的留学目的地呢?
以我为例,姑父早年去过法国,给小小年纪的表妹和我,带回埃菲尔铁塔的模型,于是我们对欧洲一直心向往之。多年后,表妹留法、我留比。如果小朋友的心里,也有这样的小美好,不妨帮他变成小确幸。
如果没有特别的情节、没有什么亲戚朋友要投靠,那就考虑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
总的来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大学比较多,大学层次也比较多,好学生可以去哈佛、耶鲁,差一点可以选择排名靠后一点的学校。应该说,去这些国家,保底能有个文凭出来。
在名校和奖学金之间作取舍的时候,还有一个因素要考虑,就是就业机会、校友圈子。
而且这些国家的大学,学习成绩和奖学金之间一般会有个很好的trade off,成绩好但去了一个相对差了一点的学校,往往可以申请到奖学金。
相比以上国家,去欧洲留学要孤注一掷的多,学校层次少,语言关难过。
欧洲的国家比较小,每个国家的大学比较少,大学的层次也比较少,一旦读不下来,往往没有什么退路可以选择。
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这些国家的大学基本都是小语种授课,尤其是本科课程。优点是学费通常比较低,以比利时为例,公立大学的学费只需50几欧元,私立大学也不过500多欧元(这几年涨也涨不多);缺点是通常没有奖学金、语言关非常难过。
-
语言关到底有多难?
“同济大学是国内很不错的大学了,能考上同济的学生成绩都是很不错的吧,同济有些专业是跟德国的大学联合培养的,很多同济的学生去了德国,也还是读不下来。事事无绝对,但是语言绝对是一大挑战。
荷兰通常同时设置英语课程和荷兰语课程,英语课程的学费就会比较贵。那是不是读英文课程就没有语言关这一说了呢?千万不要天真。
我在比利时读荷兰语课程,我们会听到一些段子,“A和B是男女朋友,你知道么,他们为了练习荷兰语,下课了他俩都用荷兰语对话”,于是听段子的人都是一番顶礼膜拜;下课我们的对话经常是这样的,“你听懂了么?”“教授说的,我一个字也没听清楚。”
-
英国的大学教育介于美国和欧洲之间。
我一度以为在英国留学的人,一定比我们轻松很多,毕竟英语从小就学啊。而实际情况是这样的,我们的段子在留英的人身上,一模一样的发生。某和某留英,是男女朋友,为了练习英语,下课了用英语对话……当然这都是发生在留学的前一、二年,但是不知道多少人闯不过来,多少有点“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即视感。
英国的大学层次没有美国那么多,但是要比一般的欧洲国家多,学费高昂,有奖学金。
二、多大出国合适?和年龄和自制力有关
和年龄和自制力有关。越小,越容易过语言关,越容易融入当地生活;自制力越差,留学越容易以失败告终。
首先,大多数家庭并非双语家庭,孩子也就不会是双母语,所以怎么算过语言关,怎么算融入当地生活,每个人的定义也不同。
我的个人建议
“ 没必要为了让孩子的语言更地道,而刻意提早出国的年龄,而应该在孩子能很好地自我管理的时候出国。不过这也因人而异,有人初中就可以把自己安排的很好,有人上了大学也还是沉迷游戏。”
注意,我没说聪明是必要条件哦!大家的智商都是符合正态分布的,差异其实并没有那么大。老师最爱说,“你们家孩子成绩不好,但是很聪明……”老师几乎会说每个孩子都聪明。
有些小朋友在国内的成绩比较差,家长经常打圆场说自己家孩子只是不喜欢中国的教育方式,所以如何如何,觉得出国留学就包治百病了。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一个同学总结的挺到位,“ 在国内能上北清复交的,在这也能毕业;在国内不行,在这依然不行。”
客观评估孩子的能力,才能保证留学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想当然只会害了孩子。
我始终觉得L就是家长错误决定的牺牲品。
我跟L同年同月同日在同一家医院出生,坐同一架飞机到同一所大学学同一个专业。起初我们都背着书包按时去上语言课,不多时日,在枯燥的学业、极度自由的环境下,L就败下阵来,整天躲在遮天蔽日、堆着垃圾的房间里,吃着罐装食物,打游戏,困了就爬到床上睡觉。
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学业毁了,也可以做些其他的事情,也可以成长。2009年,比利时大赦,L拿到了身份,开始在餐馆打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一个人但凡可以独立,我觉得都可以称为成长,我以为L也就此长大了。
但前一段时间,他爸爸发了一个寻子启示,30几岁的L居然又跟家里玩失联、取消了比利时的身份、也不去餐馆工作了,我们的父母都是奔60的人了,他爸爸居然上演不远万里寻子的戏码……其实,L从未长大。
四、为什么留学?搞清目的不要跟风
很多人期望通过留学,能学习到新技能,提高自主策划能力,培养国际视野、合作意识。我不否认,留学经历让我在这些方面受益良多,但是得到这些能力,并不一定需要留学、不一定需要IB课程。
在多家外企供职过,遇到过很多出色的同事,学习能力、共情能力、沟通能力都很强,视野开阔、善于合作。S是个外在就很欧美化的女生,眼角眉梢自有一段风流态度,钢管舞、拉丁舞跳得极好,热情洋溢,生活方式与老外无异。而他们,都是地地道道本土成长起来的。
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觉得这个“方”应该是:孩子要成长为一个精神和身体都足够独立的个体,追求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的过程。
五、在国外学到了什么?成绩不是最重要的
-
锲而不舍地争取,有理有据地做事。
因为语言比较差,我大一挂科有点多,大二需要重修,重修科目和二年级需要学习的科目,总学分是69分,而每年可以修选的总学分上限是66学分。
这3学分,意味着我将需要用额外的一年来补齐,我将无法按时毕业。
心存不甘的我,给院办秘书写邮件,要求在选课系统里为我开放上限。第一次,秘书拒绝了我,理由是一个外国学生,语言不好,还是慢慢学的好。不肯放弃的我,再给总秘书写邮件,我表示我语言在进步,我有能力多修3学分,差的只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这次总秘书答应了我的请求,回复我说“给你机会,自己把握。”虽然只是两封邮件,但是对于一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外国小孩儿,跟秘书理论,还是挺有想法的。
我也当真没有浪费机会,顺利修完69学分、按时毕业,要知道大一大二的淘汰率可是50%啊。这感觉好像有砖房子的小猪,面对大灰狼,屹立不倒。
-
终生学习,不断挑战自己。
我觉得朋友Z是追求卓越的代表,她是英语专业出身,在比利时读的英文教育学硕士,回国后在国际学校当老师。
她的英语真的非常棒,她的英文写作,称得上妙笔生花。前年她又申请到美国的教育学博士,顺带陪儿子读高中,前几天她发了个朋友圈说: “感觉英文一直在进步,很开心;现在可以教本科生了,感觉很棒;从现在开始,每天早起半小时,开始正式的口语演讲能力练习。” 真正的学海无涯。
我没Z那么专,但我也喜欢从各个方面挑战自己。画画出过商稿,文章上过官媒、拿过稿费,笔译时有邀约;每样事情我都能得到钱,但做每件事情都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每个方面都能达到赚钱的水准。
-
做个有趣的人,常说interesting。
有一天跟同事闲聊,我说:“金融finance的很多部门function都有所经历、有所了解,比如accounting(会计),controlling(财务控制),auditing(审计)……,唯独对税务知之甚少,真想有机会去税务部门学习一下,哪怕一个月也好。”
同事很不屑的回我一句:“不还就是几张表格,每个月编一编,也没有什么。”可我不这么觉得,有机会可以跟税务局的老师们过招学习一下,还是很带劲的事情的。找到每件事情的兴趣点,才是学习的原动力。
-
家庭观念
无论在社会上扮演怎样的角色,每个人都该有足够的时间回归家庭。总有人说忙,那你忙的过CEO?上大学的时候,每周去一户比利时家庭打工,帮他们打扫卫生。这家的男主人曾经是Hertz的board member, 后来是Ford Belgium的CEO。这位精英人士的周末是这样的:
穿着t-shirt、短裤,带着墨镜,在家后院剪草;拎个桶和马桶刷,楼上楼下的刷马桶;一张账单一张账单的付水电煤;爬到儿子的楼梯床上给孩子换被单;陪儿子学开车;预定家庭出游产品,连儿子的女朋友都要带着(现在已经是儿媳妇了);听着老婆对他忽来喝去,“嘿,那个还没弄好……”
一个满满都是爱的家,这位CEO提到他的妻子,他说,“没有Isa,不知道我现在什么样?交往前,我的成绩很一般,交往后,我拿highest distinction(最高荣誉学生)。”
我一直对自己说,我有幸福的能力,也许源于此。
留学很美,但不是人人合适;找到合适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案,首先要对孩子有个客观的评价。
------------------
作者:米老鼠,留学比利时6年;公众号“爸爸真棒”(ID: babazhenbang ):清华爸+复旦妈的原创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