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简称“建中”,可谓“独霸全台”,录取分数线最高,也盛产名人,譬如马英九、朱立伦、苏有朋非常多的台湾政商或演艺明星都毕业于此。建中也是本文作者的母校,但他现在站出来,愿做“皇帝的新装”里那个“敢说真话的小男孩”。实际上,过去二十多年来,大陆的非常非常多的中学,也在进行所谓的“资优教育”,譬如成立“特优班”等,其中利弊,与台湾地区大同小异,且听作者分享吧。
在谈论“资优教育”之前,请先确定你知道资优教育在干吗。学术科目的成绩在这里只是参考指标“之一”,它不是完全没有价值,但也确实不够有价值。
“精英教育”这个词其实很怪,我个人建议是不要再用了。比较正式的说法,应该是“资优教育”,指的是有一群在某些领域上禀赋特别优异的学生,我们应该对他们施以更困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发挥潜能。可是,现在太多太多学校所谓的“资优教育”,早就异化了!
“资优”只适合真正的天才
但如果要说要发展“资优教育”,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学校全体必须具有“资赋优异”的资格。但事实上,在我们学校当中,“资赋优异”是非常稀少的情况,不太可能每个年级30个班通通都达标。多数学生通常符合的是“绩优”而非“资优”!
“绩优”的意思是成绩优良,但这优良很可能是来自学生的用功、家庭的资源补助之类的,他的资赋可能还在正常人的范围内(比如像我),其实都不适合用“资优”的标准来看待。
粗略地说,“资优”适用的是“真正的天才”,而不是我们这种站得比较前面的乡民。
我脑袋里面确实有浮现几个适合这个层级的同学(以及另外一些适合这个层级的非我校学生),但如果你一个名字都叫不出来,那我们还有什么自信来谈学校办资优教育的可能性。
2、为了满足“资赋优异”的学生,学校必须设计一套全新的知识系统,来开发这类学生的潜能。所以这套系统,一定跟现有的普通学科不同,因为现有的学科是为了大部分的人类设计的通识教育。
但很抱歉,现实是,我校教学内容跟其他学校也是一样的,顶多就是考题比较刁钻一点而已。
你觉得真正的学者追求的是“我会解比较刁钻的考题”吗?别闹了。
所以,如果学校想要宣称自己进行的是“资优教育”,可以,那你至少要霸气宣告:我们根本不在乎现行考试,现行考试的知识层次太低了,我们要教我们自己的;我们甚至不在乎学生是否考得上大学,我们追求的是更高的目标,要考大学的学生请自己想办法。
如果连这都不敢,少在那边唬烂人说你是在办资优教育。你只是在办“把成绩很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的学校而已。
我眼中“好老师”的四个特征
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有一种误解,好像我支持那种补习班式的老师才是好的,或者要很严格管规矩的老师才是好的,然后再来反驳我说:学校不适合这样的老师。唉,你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严格说来,前者是教学技能很好的老师,对我来说稍有可尊敬之处,但还不够好。后者,科科只会管秩序的算什么老师?
延续刚刚谈“资优”的脉络,你会发现,我要求的好老师至少包含:
1.有独立教材研发的能力,因为你随时要带给学生比现行课程更好的内容。
2.有良好的学术能力,能够应付各种超等级的挑战。
3.有极佳的授课能力,能够掌握一群无法以“管秩序”方式镇压的学生。
4.有极佳的引导能力,能够让学生不断挑战,越学越强,而不只是“教完进度”。
以此来说,好老师重不重要?非常重要。如果你真的收到一群资优的中学生,还拿低层次的教材来教他们,这就叫做暴殄天物。你在浪费他们的生命。
至于你说学校学生平常放牛吃草也长很好,这完全是错误的。你怎么不想:“如果遇到厉害的老师,他们可以长更好?”
好学生“聚在一起,互相学习”根本不可能
首先,现行的教育体系,是一个重视“竞争”大于“合作”的体制。只要最终的考试排名机制没有消灭,学习都必然是一件极端个人的事情,没有什么“合作”的空间。学校班级里面,为了成绩在那边酸来酸去、装弱干扰的事情还少了吗?
等学校敢把合作学习的成果纳入评分系统再说啦。实际上,你知道“凭什么剥夺一群好学生互相群聚,彼此学习的机会?”这句话背面的意思是什么吗?意思是:“其他学生不重要啦,没有必要把优秀的学生放在他们身边,让他们也有相处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你可以再白目一点没关系。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在学校那几年的日子过得蛮爽的,但我这几年对学校却没什么好话。原因是,其实我们都知道学校有问题,但很多人都拉不下面子去指出那些问题。长远来说,这非常不健康。小则断送一个学校进步的动力,大则拉整个台湾的教育体系为我们陪葬。
我们总是说教育能够使阶级流动,但实际上是在固化阶级。台湾的教育体制,本身就是参与一套血泪斑斑的“共犯结构”。我们伤害过的、排除掉的、无能为力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蹉跎他人好几年生命、甚至一辈子的一支大过。
教育提供的希望和机会是必要的,但却只分给那么一点点人。能不能再把网格撑大一些?
只因为我们的校方不敢迎接异质学生的挑战,想继续躲在不公平的传统保护壳里,滥用了这个社会对他们的过度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