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时期的日记摘录,引出今天的文章。

季羡林《清华园日记》摘抄:

二日

今天才更深切地感到考试的无聊。一些放屁胡诌的讲义硬要我们记!

大千走了,颇有落寞之感。  

十三日

昨夜一夜大风,今天仍然没停,而且其势更猛。北平真是个好地方,唯独这每年春天的大风实在令人讨厌。

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 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二日

今天作Faust(浮士德)的Summary(总结),无论多好的书,even Faust even Faust(甚至就算是浮士德),只要拿来当课本读,立刻令我感觉到讨厌,这因为什么呢?我不明了。  

过午看女子篮球赛,不是去想看篮球,我想,只是去看大腿。因为说到篮球,实在打得不好。  

三日

今天整天都在预备Philology(语文研究),真无聊。

我今年过的是什么生活?不是test(考试),就是reading report(读书报告),这种生活,我真有点受不了。  ……

- 1 -

教师不作恶原则期望天下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守住“不作恶”原则,为孩子的成长途中点亮一盏温柔的灯,或者至少不要成为孩子的痛苦回忆。① 不对学生进行负面投射没有我管教,他们就会堕落,完蛋。学生都是懒惰自私的,必须要我鞭策。——收回这些负面投射。

在这些投射中,老师构建起自我重要性的价值感,却掐灭了一些孩子自我负责的可能性。② 不评判和试图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你的学生中,他们来自各种家庭,其中不乏饱受父母精神折磨,努力活到今天的人。他们可能会有各种你看不惯的举动,比如极度内向不敢发言,比如上课玩手机、照镜子梳头,早恋。

您不必成为心理学家精准理解每个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但至少保持界限,去评判孩子,给孩子增加创伤。可能一个上课对着镜子梳头梳一节课的学生,内心正在承受着你无法想象的煎熬,你的评判,可能就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你有爱的意愿去帮助孩子,那么听听他们的感受,多了解一些他们的家庭,这就是功德无量。③ 不积极配合上级的变态要求比如有的学校会派人巡查课堂纪律,要求学生必须坐得板正,安安静静听课,否则惩罚学生,给老师扣奖金。

不作恶的老师,会跟学生坦诚,监察老师要来了,大家帮个忙,都坐直了听课,等监察老师走了,就尽量让学生放松些。

就像东德搞社会主义时期,很多人试图翻越柏林墙逃往西德,士兵奉命要枪击这些逃跑的人。开枪是这个士兵遵照当时的法律,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良知。

- 2 -

我在微博上说,老师不去评判和改造学生,给学生一个空间,是在黑暗中给孩子点亮一盏灯,因为你不知道那些行为怪异的学生,他们内心在承受着怎样的煎熬。一些教师评论:你这是在评判我!你是在要求我做圣人!李雪你不是一直都在评判别人吗?!你自己没有做过恶吗?我只想说一句,别做老师,是你们可以做出的最慈悲的选择。

我一个朋友,做事情经常稀里糊涂的忘记一些细节,她医学院毕业时,决定不做医生,老师听了她的决定,握着她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好,好,好!多么有良知的学生和老师。

- 3 -

你永远不知道,那个上课对镜梳头的学生,他的内心正在经历什么

我上高中的时候,经常一整节课对着镜子看自己,可能会梳头,甚至化妆打扮自己。老师自然非常看不惯,于是我跟老师说,我活得太痛苦了,从小饱受妈妈的精神折磨,我真的没有能力专心听课和完成作业。老师也理解了我的痛苦,对我不再有要求。于是我得到一个喘息的空间,得以苟延馋喘熬过高中。至于考试成绩,因为我能够直接链接知识本身,所以只要花一点精力,就能够梳理出学科的知识脉络,所以成绩还是挺优秀的。后来学了心理学我才懂得,高中时候的我,人格已经破碎,并且有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我想要通过照镜子,来看见自己,试图整合自己的人格碎片,阻止自己彻底疯掉。

之前提到我的初中化学老师,那是在一个很烂的初中,很多学生打架混社会甚至殴打老师,我曾经亲眼见到一个学生把砖头往另一个学生脑袋上呼,满地都是血,体育老师就在旁边看着,却不敢出手。但是我们化学老师,却把我们每一个人都当作最美好的学生看待,她的课一向让学生自习,因为她由衷的相信每个学生都是聪明的,都能够自学成才,老师教课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她体谅学生的苦,尽量不留作业,甚至告诉我们,要是实在太困就在她的课上睡,因为其他老师不会允许学生睡觉。她的课,连混社会的学生都不逃课,主动学习。班里最笨的,其他科目总是无法及格的学生,化学成绩都能赶上别的班中等生。她带的班,学生是随机分配的,但是偏偏每年都会有人参加化学奥赛并且拿到成绩,这在我们这个烂初中,是很不可思议的事儿。

这就是人心,你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学生自然能感受到你的情感,并且真心实意的回应你。有的老师看了我写初中化学老师的故事,斩钉截铁的说:要是在我们学校,我让学生们自学,他们一定会聊天吃零食玩手机一整节课,没有我盯着,他们绝对不会好好学习!

可想而知,当一个老师这样去投射她的学生,学生怎么可能把信任和自律回馈给老师。所以,不要说学生难带,只是你还没有敞开心去看见他们。就算你觉得心理能量不足,无法给予学生爱的回应,也没关系,至少像我的高中老师那样,不作恶,不去管教学生,给学生喘息的的空间,也是功德。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那个上课对着镜子发呆的学生,那个手机不离手的孩子,他的内心正在经历着什么。

- 4 -

问题行为,是孩子最后的自救活路

一个16岁农村的退学女孩,整天在家里看电视,基本是韩剧与宫廷片。

我去感受她,感受到如果不是电视剧中的“王子公主”那些全能自恋的幻觉,拼凑她破碎的自我,她可能早就自杀了。

幸亏妈妈没有禁止她看电视,并且在我的鼓励下,真诚地为孩子在过去所受的创伤而道歉。后来,这个孩子去工作了,并且告诉我,她已经从自杀的冲动中走了出来。

每个孩子的“问题行为”都是在弥合自己心灵的创伤。而“限制行为”会让孩子的创伤压住,并且出现更可怕的后果。

父母若能弥补爱,当然好,如果不能,至少不要去自以为是地控制、掐断孩子自救的活路。

- 5 -

iPad上瘾,它在替妈妈陪伴孩子

英国报道,一个四岁女孩玩iPad成瘾,戒断后出现失眠、流泪,甚至呕吐、虚脱等症状。

为什么呢,因为届时的iPad就是这个女孩心理上的“妈妈”。戒断iPad,就等于要把这个孩子唯一的心理依恋给抽掉,这是对孩子巨大的打击。

婴儿最喜欢的“玩具”就是妈妈的脸,妈妈的脸像镜子一样映照出婴儿,从而让婴儿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如果没有这个“镜映”,没有这个好的母婴互动,那么iPad就会代替妈妈去弥补孩子的心理需求。就好像一个极度贫困、饥饿的人,他去啃树皮,导致全身浮肿,那错不在树皮呀。

- 6 -

所以,电脑也许是一些孩子最后的心灵庇护所。

@杨永信们

网友分享说,组织一群10岁左右的小学生进行户外活动,问他们最喜欢做什么,70%都回答最喜欢玩电脑。

接着问,为什么喜欢玩电脑呢?孩子全部回答:因为活着很烦恼呀,对什么都没兴趣。有的学生甚至想到要死,只有玩电脑的时候可以暂时忘记烦恼。

孩子为什么电脑成瘾,因为现实生活太压抑、太黑暗,只有电脑成为他们唯一的心灵庇护所,可以防御掉一些痛苦。

而可悲的,是父母不愿意去反省为什么让一个年轻的生命如此灰暗,而是只想要改变ta、改造ta,让孩子跟自己想象中一样。

- 7 -

分享几位教师网友的良知

微博网友 @光着我的脚丫子198611:

我是一名80后老师,高二生物教师。

以前他们不听课,我会痛斥他们“上对不起父母,下对不起自己,顺带还对不起我”。

现在,告诉他们在哪个重点、难点一定要听,其他可以选择走神,实在表现太差会告诉他们我真实的感受 ,……突然发现他们很配合 。

@李雪爱与自由:将心比心❤

-

微博网友 @cxe上善若水:

我现在教小学四年级,就是这样对学生说:领导来巡视了表现好一点,领导走了,就让学生放松一点,学生都比较自觉。

我所在的所谓名小学很变态,上课要一二年级学生也保持端正坐姿一节课,下课要轻声慢步不跑不闹,所有活动包括放学去食堂都要整齐排队,学生都被教育得失去天性和活力了。

@李雪爱与自由:僵尸流水生产线?

-

微博网友 @snowwman_94721:

我是一个老师,李雪说的几点我都做到了。

因为曾经自我崩塌,开始自我观察,明白了人做的选择是有深深原因的,不是自己想说了算就能算的,除非有极好的觉察力。有了这样的认知后,我就变了,不再评判别人,有的只是理解。

我的体验是:看到自己然后看到别人。

-

微博网友 @ghjddghjhssfy:

不论他人怎么做,不论学校怎么要求,不论家长怎样,我做老师就一定做到不作恶,做不到我就不当老师,我觉得这是良知,不拿要养家糊口不得不这样做理由。

-

微博网友 @sunshine歪歪歪:

我是个老师,我曾经学着很多老师的样子试图去管教孩子,但是发现那样自己的工作毫无幸福感可言,而且非常痛苦。

后来我试图不去“管”,不过多评判,了解他们的家庭,看见现实,学生会更爱我,我也觉得我的工作好像没有以前那样痛苦了。

@李雪爱与自由:你会收获很多学生的爱。就像我至今会感恩曾经给我空间的老师❤❤

一个有希望的社会,是人人都愿意从自己做起,无论环境多么黑暗,也让自己不作恶,即便身处无奈也把枪口抬高一厘米。个体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每个人从自己开始发生改变,体制大环境的改变指日可待。一个无望的社会,是人人都把责任推给体制推给政府“体制这样,凭什么要求我不作恶?”这就是当年红卫兵的逻辑:党说要打倒地主打倒臭老九,你凭什么请求我不要抡起手中的皮带?你咋不去改变党呢?枪是体制给的,但你可以选择不做扣动扳机的手。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近十年,创办「初心心理」

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天猫·中信图书专营店、当当网与亚马逊有售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