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有的人跟随众人,参与其中;有的人静静旁观;有的人质疑批评……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题与近三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大致相似,都属于材料引出写作要求的材料作文,材料的性质(类别)是现象类。考生须在阅读题目中的材料以后,按四个要求写作。

材料中,第一段文字“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既概述了材料,也自然引出下一段的分述。第二段分别陈述了四类人对同一项活动的四种表现:有人“在前”“引领”,有人“参与”“跟随”,有人“旁观”,有人“质疑批评”。段末以省略号表示可能还有有别于此四种表现的其它表现。同时,第二段文字中人们的不同表现也隐含了不同的人对同一项活动可能产生的不同态度,引发不同表现与态度的原因是人们不同的情感与认知,正是不同的情感与认知导致了人们的不同表现与态度。

二、关于材料的内容和含意

作文题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容”应指字面上的、表层的意思,“含意”应指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

(一)关于材料的内容

1.不同的人对同一项活动会有不同的表现。

2. 面对一项活动,有的人会走在前面,引领大家。

3. 面对一项活动,有的人会参与其中,跟随众人。

4. 面对一项活动,有的人会静静旁观。

5. 面对一项活动,有的人会质疑甚至批评。

6. 面对一项活动,有的人会有其它表现。

(二)关于材料的含意

1.“活动”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题目中的“活动”是指群体性、社会性活动,而不是单个人行动;“活动”可以是两三个人的小群体活动,也可以是大规模的活动(如运动等)。“一项活动”可以指一项具体的活动,如某次春游活动、“冰桶挑战”活动等;也可以理解为一类活动,如从内容角度可划分为学习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等,或其它具有共同特征的活动。

2. “有的人”可以谈某个人,也可以谈一群人、一类人;“不同的表现”可以谈人们具体的行为、表现,也可以透过人们的具体行为和表现谈人们的情感、态度、认知,在谈人们的行为、表现既可以谈其中一方面的行为、表现,也可以谈行为、表现的前后变化。

三、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判断考生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主要看是否围绕“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去谈。

(一)   符合题意

只要围绕“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来谈,无论是谈“引领”“跟随”,还是谈“旁观”“质疑批评”,或谈其它的表现,都属于符合题意。

(二)   基本符合题意

如果只是开头、结尾或文中其他部分提一下“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主体部分与“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无关;或者仅仅谈“一项(一类)活动”,没有谈“某人(某类人)的表现”;或者仅仅谈“人们的表现(态度)”,而没有谈“一项(一类)活动”,均属于基本符合题意。

(三)   偏离题意

离开“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而谈“选择”“面对”“客观”“辩证”“和而不同”“多角度看问题”等,属于偏离题意。

如果考生只抓住了材料中的某个词语,如“有的人”“众人”“其中”等,但若不联系“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则为偏离题意。

四、关于角度选择

考生可以从第一段选择角度(综合不同的表现),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任意(四人中任意一人或多人的表现)选择角度,各角度之间没有优劣之分;考生可以从材料的内容选择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含意选择角度,各角度之间没有高下之分。

(一)   第一段文字可参考的角度:

1.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

2.面对一类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

3.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类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

4.面对一类活动,不同类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

5.其他角度。

(二)   第二段文字可参考的角度:

单一角度:

1.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有的人会引领大家,走在前面。

2.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有的人会跟随众人,并参与其中。

3.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有的人会静静旁观。

4.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有的人会质疑甚至批评。

5.其它角度。

复合角度:

除了以上所列的“面对一项(一类)活动”,不同的人四种不同的表现(单一角度)之外,还可以任选其中的两种、三种甚至四种表现作为写作的角度。

(说明:第二段列出了四种表现,根据“自选角度”的要求,考生任选一种、两种、三种、四种都是可以的,而按数学的排列组合,这种选择有几十种组合,因此不必要把所有的组合都列出。)

                         

1、做安静的旁观者

 高三(19)班 周骏伟

丰子恺先生曾落墨:“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诚然,生而为人,看遍名山大川朝烟夕岚,即便不踏足其中,也早已妙趣横生。就如面对一项活动时安静旁观的人一样,亦可品世俗秾丽,亦可赏人外情致,是为一妙。做安静的旁观者,为事清雅,为人淡泊,一生静乐。

引领活动的人,固然有号令团队的豪气,也难避趾高气扬的骄气;跟随众人的人,固然有玩乐享受的和气,也难掩随波逐流的俗气。唯安静的旁观者,不避也不争,远远欣赏,免去了面红耳赤的争执也免去了面面相觑的尴尬。他们不是不会参与其中,也不是畏惧活动的不快,只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欣赏的眼光和一颗安定的心。一如简媜看众女生采花,自己虽未寻芳踪,却觉得石砌矮墙上花枝乱颤,像一团旖旎的雾,自得其乐时也享受了别人的乐。又如蒋勋与人一道捕蝉但他未捕而只是静观友人蜂拥。诗经有言“五月鸣蜩”,骆宾王作《在狱咏蝉》,牧之提笔“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曹植亦作《蝉赋》。他从友人身上看到全部这些人的影子,于是他觉得着实爽快。做事时学会静静旁观,便可乐人也自乐而不觉其憾。这便是“为事清雅”的道理。

做安静的旁观者亦可“为人淡泊”。王鼎钧曾感喟静观其变的乐趣:“走尽天涯,洗尽铅华,拣尽寒枝,歌尽桃花。”这是静观人生而总括其变幻的谐趣。比起跃入凡尘的浮华,我更喜欢抽离其外的雅致。清淡中是圣洁的安静,安静中是恒久的韵致。静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无欲也无求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朴素的品质,一种简单的情怀,一种生活的味道。活动就好比人生,引领者,随从,质疑批评者都只是尝到了一时之快,无法一直如此热闹喧哗下去。与此相反的是旁观者,既可闭目独静,又能开牖同喧,不仅尝到白糖,更品到蜂蜜。这便是“为人淡泊”的智慧。

更深层次地说,这便是“一生静乐”的秘诀。汤松钢不跟随众人游故宫而独行北池子胡同。他旁观众人争抢门票进入太和殿,而自己读这一段历史也品味了这一个故事,他说自己一向如此。查云·丹古静看人们挤进泰国洛神府,自己却在菖蒲丛中拍人群与满月交相辉映的美景。他说:“有时候,人生就是另外一种乐趣。”由此我们知道,生命从始至终,也应该学会旁观,享受旁观。这便是“一生静乐”的从容。

做安静的旁观者,赏遍红蓼青荇,游鱼飞鸟。品庭前葳蕤,观院后合欢。松、静、匀、悦、淡。一生足矣。

2、做一名理智的参与者

高三(19)班 孔令怡

面对一项活动,有的人走在前面,引领方向;有的人跟随众人,参与其中;有的人静静旁观,也有的人批评质疑。

领导是金字塔的顶端,非天赋异禀之人难担重任;旁观者倒是人皆可为,但现在谁人不愿亲身参与?质疑批评多半吃力不讨好,一般人不会去做。绝大多数人都会做一名参与者。既然如此,人们应该做一名理智的参与者。

做一名理智的参与者,要明确活动的性质与目的,否则不啻于盲从。2013年,PX事件在广东掀起轩然大波。在抗议游行中某些激进分子与警方发生冲突并造成双方的受伤。当时关注事态的网民亲眼见证了网络舆论因不知情者的信口开河所发生的改变——本不严重的事件被无限放大,被冠以阴谋论;客观全面的评论被主观片面的指责辱骂淹没,最后上升为对政府机关的肆意诋毁。有些网民甚至不了解PX为何物,也不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是语意含糊地发表带有反抗色彩的评论,字里行间一副打抱不平、义愤填膺的姿态,刻意而生硬。这些人已经失去了客观的判断力,失却了理智。他们行为的目的早已不是活动本身,而是追逐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热情,一种身处集体的归属感。

西谚云:“没有一滴雨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但当一个不理智的参与者藏身于集体中做一些无谓甚至有害的事以寻求自身的存在感,大雨已经倾盆而下,造成难以挽回,后果严重的洪灾。

做一名理智的参与者,要充分了解自身的能力。人们总以为激情与热血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殊不知这二者是两把双刃剑——它使有能力者如虎添翼,同时也能划破无能力者的咽喉。不了解自身能力,可能会使参与者身陷险境。14世纪海盗横行,火拼不断。他们崇尚暴力,却也达成共识——弱者不允许在战斗中走上甲板。因为他们知道:无能者的激情与热血,无异于崇尚死亡。不了解自身能力,最初便注定了活动的失败。当代社会多少次联名上书石沉大海,多少次权益争取不了了之,多少次游行静坐作鸟兽散……注定活动失败的不是无能本身,而是无知。有人问,无能便放弃吗?荒谬!无能便追求强大——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麾下哪位将士不是日日苦练?若他们只是怨天尤人,那三千越甲吞吴的壮举不过是一个幻想,

做一名理智的参与者,了解活动本身也了解自己,方能见证活动的圆满成功!

3、理智的观众

高三(11)林晓华

在面对一项活动时,众人表现各异,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来不及参与其中,只能作为一名观众在旁观看并发表看法。他们站得远,或许看得更全,而理智则是作为观众的唯一标准。

疯狂点赞不是理智。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交网络的普及,点赞成了越来越多人寻找存在感的敷衍方式。在微博里点赞,在视频下点赞,在照片后点赞,这些点赞很多时候不是源自内心的欣赏,而是成了一种任务完成的标志,我来过我看过的象征。这样失去充分分析的评论看似高人气,实则透露观众的浮躁与不理性。点赞功能本是对表演者的尊重与鼓励,如今却沦为狂欢面具下的无奈与空虚。要使这一出表演有意义,需要理智的观众,他们能够表达各自对事物的独特看法,简洁的几句也更有力量。

 同样的,肆意批评也不是理智。

 柴静所拍摄的关于雾霾的视频《穹顶之下》就没有受到网友的理智对待。纪录片一出,就有许多持专业人士身份的网友对片中错误进行攻击,而后还延伸至对柴静本人私生活的过分关注和指责。回归事件本身,这只是一个有着社会意识的公众人物为警醒国民而作的视频,仅仅起到一个提醒作用而远非解决方法,柴静对于自已非专业领略的些许误解有什么关系呢?部分偏激的网友对着事件挑刺,讥讽嘲笑且恶意推测,用看似科学的语句掩饰自已不理智的内心,这样的观众就对事件的发展有益吗?做理智的观众,虽意味着不包庇错误,但也要从本质上去评论,切勿在某个偶有错漏的转角误入歧途,流露内心的黑暗。

 在这个众生喧嚣的时代,表演形形色色,自然观众也有各自的喜好。理智的在旁伫足并非要求观众提出完全正确且全面的评价,诚恳表达内心亦是一种智慧。但前提是作为观众的你必须完整地了解事情的始末,弄清楚表演的目的与性质,唯有如此,你所作出的论断才有其之为观众评论的意义与价值,否则只是狂傲无知的吠罢了。

 我想要做个理智的观众,静静的观看整场表演,眼中有灯光的华美,有细节的深情,有演员的失误,有末尾的遗憾……这些都没有关系,我会一一讲给你听。

4、 理性面对活动

高三(2)班 赵亮

 正如张爱玲叹的:海棠无香,鲥鱼多刺。张晓风亦曾写道:“世上的千百事物皆是有缺陷的啊”。活动亦是如此,风情与缺陷并存,利与弊同在。

 加缪说:“在这个浮躁感肆虐的时代,理性应沉重地被唤醒。”人生中,面对各式各样的活动,我们应该呼唤理性思考的回归,不随波逐流,亦不沉默到底。

 理性面对活动,是让我们立于思想的制高点看到活动背后的价值与意义。陈丹青说:“时代的快感淹没了感情的真挚,亦淹没了认识的理性。”数字化时代的风沙席卷,人们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活动时,往往只是被其外在的娱乐性所一瞬倾心,却忽略了活动的本质和内在。当冰桶挑战为明星视频所桎梏,当慈善晚会为炫丽的表演所深藏,当植树活动的泥土为鞋印所践踏,理性的思考应被深情呼唤。理性让活动保持它的纯它的真,让活动免去娱乐化的洗劫。

 理性面对活动,是对活动人文性的呼唤。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习惯于听从。而理性的回归,是让人重新主宰活动,而非束缚于其中。北岛诗中写道:“风主宰尘沙,海主宰波浪,理性的人是天地王者。”十八世纪的画家米勒,不屈从于巴黎画院正统派的学术,走出学术活动,主宰自己的心灵理性地走向松丹白露森林。正如蒙田所说:“当谁也无法主宰我时,我是自己的上帝。”如果只是一味的参与或顺从活动,也许我们永远走不出活动的牢笼,亦走不出人生的空虚。理性面对活动,让我们自由于活动。

 理性面对活动,更是对活动意义和价值的升华。理性让有意义的活动更深远,让活动的本真更明媚。胡适说:“认真地思考人生,让我对人生更加敬畏。”我们对活动的理性思考,让我们更能传递活动的精华。春节的微信抢红包活动,让人们在除夕夜里非理性地陷入手机的世界却忘了陪伴家人。我们能从好友的红包里感受一份温暖,能从名人的红包里感受一份祝福,但我们更应理性思考和参与抢红包活动,让它成为闲时逸事。理性面对活动,传承活动本质的价值与意义。

 面对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但理性面对活动应是我们呼唤的风景。追随亦或旁观,都应是自我理性认识与思考的结果。

 莫里哀说:“我们走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思考着。”即便时代的浪花如何繁复,理性的思考都应被召回,如一支竹篙,带我们真正认识活动的海洋。

5、做时代的参与者

高三(1)班周家如

雅斯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中提到:“几代人的精神风貌不断地降低水准,其结局就是外在炫示代替真实的存在,喋喋不休的喧嚷代替了真正的知识传播。”因此面对同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总有不同表现,这是时代对每个人的映射。

站在同一项活动面前,有人领导、有人跟随、有人旁观、有人置疑,但至少他们都予以关注。我却以为,作为时代的一份子,我们不能只拥有关注的眼光,更要有深入参与的精神。

其实,不同的人的不同做法折射了每个人不同的能力。领导者有洞察天下、运筹帷幄的能力,参与者有用心关注、贡献力量的精神,而批评者也有置疑反对的权利。正如早前推出的中国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柴静用其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极好的口才和实践能力成为领导者,呼吁全民投身环保建设活动;而广大中国民众也用自己的双眼和手中的相机为中国筑起环保之墙。当中自然也不乏批评的声音,甚至有人恶语攻击柴静。每个人都在关注,每个人都凭借自己的能力参与到活动当中。

不可否认的是,活动本身的一些限制也阻碍了人们的参与,人们的不同做法,是对死气沉沉的规定指令的控诉,是对公平公开的渴望与期待。纵使我们有高涨的参与热情,但面对严格无情的体制机制,我们的声音又有何大用?最终这些事实也只会成为刘瑜笔下那“房间里的大象”罢了。19世纪,面对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与殖民扩张,清政府屈膝投降,压制国人抵抗情绪,甚至开门揖盗,联合外贼扼杀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最终也被严厉镇压。因此我们需要开放需要公平,需要不仅是关注的参与机会!

也许我们无法改变如今的时代轨迹,但我们可以努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参与到活动中,不仅仅成为旁观者。詹妮特·温特森在《守望灯塔》中写到:“没有什么能被忘记,也没有什么会失去。”时代会记住我们的参与:我们不能忘记奔赴西非参与病毒抗争的埃博拉战士;我们不能忘记参与与“伊斯兰国”的血战而逝去的每一个生命;我们不能忘记参与马航艘救行动中的每一滴汗水和泪水……唯有参与,才能懂得活动带来的欢笑与感动;唯有参与,方能改变!

简贞在《眼中人》中说:“旧与新、往昔与现在,并不是敌对关系,它们在时光行程中相互辨认,以美为最后依归。”我们虽已无法收回昔日冰冷的旁观目光,但如今我们应成为时代的参与者,用手中的参与权,捍卫这个世界。

6、不能缺席的人

高三(4)班 梁瑞茵

 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扮演不用的角色。但无论是何种活动、何种社会,提出质疑批评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提倡,因为他们是不能缺席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不能缺席的质疑批评者?披着伪自由主义大衣的口无遮拦者不知道何为质疑与批评,挥舞着语言暴力拳头的网络水军不懂得如何质疑与批评。真正不可缺席之人,应当是刘瑜在书中提及的批判性公民。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众权利和尊严意识的提高,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具有批判性,但正是因为批判性公民的警觉,推动这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批判性公民,就是活动的良性催化剂,就是社会的助推力。

 为什么质疑批评者不能缺席?“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他们面对不同言论时可见一斑”这是一个讲究皆大欢喜的时代,鲜少有人敢与抱成一团的主流背道而驰,发出刺耳的反调。而在历史长河中,那些所谓不和谐的声音往往带领着一个时代走向开明、包容与繁盛。质疑批评者多,灿烂激越有如百家争鸣,圣贤辈出,共鸣出思想解放的高山流水;浩瀚宏大有如启蒙运动,思想巨人们肩负起冲破束缚的星辰大海。质疑批评者少,万马齐喑沉默着喧嚣的文革十年,沆瀣一气哽咽着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洛夫说:“历史睡了,时间醒着;世界睡了,你们醒着。”鉴古明今,质疑批评者不能缺席。

 怎么样做一名不能缺席的质疑批评者?无所顾忌的“俄罗斯良心”索尔仁尼琴写下《癌症楼》批判苏联集中营的前世今生,针砭世事;引咎辞职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恪守立场苦劝学生冷静参与五四风雷,发人深省;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批评中国的做人文化阻碍创新,一针见血;龙应台从一把烧遍宝岛的野火到文化部部长,从不妥协;柴静因“每个人都会死,只是我不想那么活着”拍摄的《穹顶之下》,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身份。他们都有同一种信仰,叫做敢于质疑批评。不被主流观点绑架,不被权贵资本恐吓,不被利益糖果诱惑,不被犬儒道释之流劝退,他们在时代的悬崖上发出铿锵凤鸣,在那方鲜少人到达的旷野里奋力呐喊,这,就是一名真正的缺席者的本分。

地中海的星空下曾有苏格拉底坦言,“我的天职就是做一只牛虻,叮咬雅典这头行动迟缓的牲口,让它痛,让它流血,让它向前去。”而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每一位提出质疑和批评的人,都有着让社会痛,让社会流血,让社会向前去的能力与使命。请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支持他们,成为他们,而曾经孤勇的他们,终将成为千千万万个我们。让质疑批评者,从不缺席!

7、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高三(5)班 朱丽莎

日本著名作家星野道夫曾说过:“不同的人,即使站在同一个地方,透过各自的人生,看到的风景也会有所不同。”

 诚然,在一项活动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有领导者。跟随者、旁观者和质疑者。一个人只有根据自身的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绽放光芒。

 正如台湾女作家刘继荣的女儿所言,“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成为英雄,总会有平凡人。然而,作为一个平凡人,也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福尔摩斯》系列小说里,华生就是这么一位平凡却又关键的人物。他并不是英雄,但是却帮助福尔摩斯解决许多难题。没有华生,福尔摩斯也难成为如此成功的大侦探。因此,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寻找最合适自己的位置,才能不辜负生命。

 同样的,在慈善这一项活动中,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表现。马云低调捐款,陈光标高调慈善。这看似截然相反的两种举动中,其实都表达了他们的善心,也恰恰体现了他们不同的为人方式。我们并不能评论哪种方式好哪种方式坏,只是由于个体的差异罢了。

 同样在参与,有的人羡慕领导者表面的风光,硬要在不适合自己的地方大展拳脚,最终只能是落寞收场。胡适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却不是一位外交家,然而他却担任了并不适合他的角色,最终只能在失败中下台。由此可见,“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到的“各司其职”正是对人的自我认知的最好解说。然而,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哲学家,在认知自己的同时也应树立合乎实际的目标,才能实现人生的升华,而不是碌碌无为度过一生还为自己找借口。

 “遇不到对的人,很可能是改不掉错的自己”。借用哲学的一个原理来说,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我们既要充分认识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同时也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使自己适合更好的。

 正如老子所言:“自知,则明;自胜,则强。”

8、入世有为,拒绝沉默

高三(5)班 何芷堙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一句话:“这世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每每读到这句话我便不能自已。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无论这个世间好与坏,我们,都置身其中。而为了回应它无私的包容,我们都更应该入世有为,拒绝沉默。

诚然,人生之路有数以万计条,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选择。有的人选择成为“领头羊”,带领身后的人;而有的人选择出世,冷眼旁观世人痴相。但我认为,无论最后选择如何,在这世中,人都应该尽力实现自身价值。即使不能扬名立万,我也会寻一清净之地,继续默默耕耘,然后,去爱这个世界,拒绝当一只被历史尘土掩埋的“沉默的羔羊”。

不爱与世人争、不愿一脚踏入滚滚红尘,生怕被凡俗世间沾染半分。的确,这是很多学问家和平凡人所信奉的人生条例,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沉默的理由。清净、出俗不是不关心世事的借口,冷眼观世也不是冷漠的理由。阿富汗前第一夫人齐娜是一位医生,她富有学问,却对妇女、儿童等慈善事业毫无作为,匿于世人之后。相反,阿富汗先任总统的妻子鲁拉显然更懂得如何入世有为,拒绝当“匿于总统背后的女人”。她高调亮相于媒体前,大声为妇女争取权益,拒绝沉默,怎能不被阿富汗人民所称颂呢?

美国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有这样一段话:“当他们四处迫害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四处追杀共产党员时,我没有说话——我不是共产党员;当他们四处搜捕天主教徒时,我没有说话——我是新教教徒。当他们举着刀向我而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人为我说话了。” 沉默有时候是金,但对于世间不正义的沉默即是对罪恶的默许。拒绝沉默,我们就不能冷眼旁观、冷漠对待。不要说:“我又能怎么样呢?” 其实,你可以做到的,有很多。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柴静那样的魄力和胆识去入世,去“为”,去为公众发声,但如果我们不能当一只“领头羊”,我们也不要当一只安静待宰的“沉默的羔羊”。

入世出俗,事业有为纵然不是易事,但我们也不要沉默,沉默于这世间。

9、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高三(23)班 陈幸怡

一项活动,不同的表现折射的是不同的人生态度;一项改革,不同的表现亦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

在如今这个处于“经验时代”和“理论时代”交替的中间时代中,社会充满动荡与改革,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则是决定社会走向的一股最坚实的力量。我们的各种行为是社会循环构成的一部分。我们面对改革,不同的表现将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

面对改革,有的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作改革的先行者;有的人跟随大家,参与其中,做改革的实践者;有的人质疑批评,指出不足,做改革的审判者。凡此种种,都是对社会充满热枕的表现。他们参与改革,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那份虽然微小但却坚实的一份力量。改革会因他们的参与而变得少一份阻力。

然而,总有一些人,他们是如此面对改革的:冷眼相待,静静旁观。他们便是鲁迅笔下所要批判的麻木的人。约翰多恩有一句话曾长久地打动着我:“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是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能逃离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而独自修行。你此刻不言,或许下一秒,改革会因你的沉默而停滞。沉默是会传染的。沉默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其可怕程度远甚于埃博拉病毒。

马丁路德金曾悲叹道:“这个时代的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的可憎言行,更因为好人的可怕沉默。”是的,一项改革的开展受到最大的阻力不是批评与质疑,而是沉默。批判与质疑意味着它它仍受世人的关注,而沉默则意味着人们的置之不理与冷漠。社会是不需要沉默的,而改革更是如此。

德国电影《窃听风暴》中西兰德曾悲叹道:“上帝的眼睛从不往下看。”然而人的眼泪是往下流的。我们欲改变社会,惟有靠我们自身的行为。而沉默是不会改变任何事物。范仲淹曾深切的写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我想,这句千年以前的话对我们今后仍有启示的意义。是的,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上的事务,如天和智库寄3352份申请,要求政府部门公开财政,他们很好地诠释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其实我们不必如张载所言那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要做的,便是在改革之际,不沉默,不旁观,发出自己的声音,做改革的助澜者。

10、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高三(24)班 杨雨婕

歌德曾说:“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唯有实践,我们的世界才会绚丽多彩;默默旁观,生命与枯寂的死水有何区别?我愿如范文正公所言,即使死去也要给这个世界留下嘹亮的鸣声。

然而,与勇往直前相比,安于当下总是显得轻松而惬意,人自然是趋利避害向往安定的。但沉溺于虚伪的宁静是永远看不到平和的水面下暗涌的汹潮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裹足不前只会车翻人亡。倘若每个人都冷眼旁观他人前进的步伐,每个人都像孤岛一样生存,那么,丧钟便永恒的在我们头顶鸣响。

当然,前行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无法改变现实的困苦和艰辛,那只有武装好我们勇敢的心,行者才能无疆。海子告诉我们:“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理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走在最前面的人也许承受的苦难最多,但他们所拥有的美景是旁观者无法想象的。寒冷的冬夜,第一缕温暖的阳光便是洒在他们的脸上,旅途中新大陆的第一个脚印用于属于他们,启程的号角也由他们吹响!而随波逐流之辈,永远只能远望先行者坚毅的背影,默默无言。

不可否认,开拓者总会遇到无数质疑与批评,胆怯之人还未出发便已心生退意。梁漱溟先生曾言:“任尔密雨斜侵,我只坐拥王城。”强大的内心不正是我们灵魂宿栖的王城吗?闲言碎语便击溃了信念,即使上路了,也无法真正前行。人生没有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而冰冷的现实让车轮动力十足,但没有可靠的舵手,必将驶向无尽的歧途。我们渴望冲破社会不公的牢笼,我们期待击碎以权谋私的坚冰,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即使前路艰险,即使从者寥寥,但这些都无法打倒勇敢的行者。苦难总是要有的,不然幸福如何彰显?艰险总是要有的,不然圆满如何修得?若无地狱的历练,何以成就天堂的美好?若无流血的手指,何以弹出世间的绝唱?即便失败也无可悔恨,因为这些“失败”都只是不成功。人类真正的失败是向限度屈服。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世界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11、 站对舞台,你就是主角

 高三(20)班 张蕙

 《世说新语》中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意思是同样的风景,因为有了不同的视角与见解,产生了不同的美。而活动亦是如此,因为有了不同的角色,而更加多姿多彩。

一场音乐会,有台上的演奏家、台下的观众;一次新闻联播,有专业的打光组、辛勤的字幕组;一出话剧,有绞尽脑汁的编剧和精益求精的导演……每一个活动都如同一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每一朵花的绽放促成了花园的芬芳。

我们不禁为领导者的勇气点赞,走在前面,面临着未知的挑战,意味着责任与承担。我不知道“冰桶挑战”的发起人是谁,但我知道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成为了这项慈善活动的引领人之一。他不仅接地气地参与了冰水浴,还捐出自己的财富。几乎每篇报道都离不开盖茨的名字,正是他利用好自己的名气和形象,引领全球人民关注渐冻人,传递爱与温暖。

我们不禁为参与者叫好。西谚云:“没有一滴雨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可见群众的力量虽小,汇聚起来却蕴藏无限可能。李刚是一名癌症患者,因为急需手术费在网上发帖求助。没想到的是,不起眼的帖子受到了广泛关注。网友发起了“全城吃面”的活动: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相约到李刚的面店吃面。每个人的爱心似涓涓细流,少了哪一份都不行,它们汇成大海,让爱在郑州弥漫。

我们不禁为幕后者鼓掌,他们不计名利、毫无怨言的付出,像支架一样撑起了整个活动的重心,又像画笔一样为整个活动添彩。刚在奥斯卡电影颁奖礼中斩获四项大奖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部具有浓浓复古情怀的电影。为了营造这种怀旧之感,一份东欧的报纸、一面电梯的布景,都是美术指导翻遍历史、经过千百次修改后才呈现在大荧幕上。有了艺术指导营造的独特怀旧之感与色快的冲撞,才有了影片的辉煌。

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无论是台前发光的人还是幕后耕耘的人,没有谁比谁更重要,只有每一个人都出彩,整体才能出彩。而重要的是,我们是否选择了自己合适的舞台,将自己的长处最大化。每个人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可相互模仿和复制的。好医生不一定是好老师,做的了演员不一定当的成好歌手。

一项活动,即使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但它们都可以是精彩的表现;一个人,可以参与不同的角色,但一定是适合自己的角色。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就像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脸面一样。做能做的事,把它做的最好,这才是做人的重要。”莫言先生的话回响在耳畔。站对舞台,你就是主角。

12、 做一个鼓掌的人

高三(16)班 江海琪

 每个人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面对一项活动,每个人不同的选择,体现出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杰出的领导人,耀眼风流,志大才深,沉静远谋,引领群众向未知的方向前进;大多数人,平凡而朴素,如一块块砖,正是有他们的参与,才有了一座座宏伟的建筑的诞生……每一项活动都需要人参与,每一个角色都需要有人扮演。然而,在众多的角色中,我最钟爱的,最想成为的是在路边鼓掌的人。

 世间需要英雄,同时也需要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我愿意,安安静静地坐着、看着 ,做一个鼓掌的人。

 做一个鼓掌的人,需要强大的内心,拥有平淡的情怀,平淡是真。面对世界的纷纷扰扰、追名逐利,旁观的人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抵住功名利禄的诱惑,才能戒去大起大落的浮躁。于敏,一个低调、淡泊名利的科学家,是“两弹”的元勋,但是直至今日才为人所知。已经高龄的他,仍默默地为核物理做贡献。我想象着,当年“两弹”研制出来时,他欣慰地笑着,默默地为台上的英雄鼓掌,而后又继续自己的研究,没有不甘,没有喧哗。强大的内心让他淡泊名利,让他从容自得。

 做一个鼓掌的人,需要冷静睿智的头脑。既不做“犬儒”,也不做网上的“自干五”。在人生世事活动中,不是冷眼相看,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更不是遇事就起哄,恨不得来一场大暴动。旁观的人,需要关注路上的英雄们,挂念着路上发生的事,经过自己冷静的思考后,再判断出为什么事鼓掌,什么时候鼓掌。“旁观者清”,站在路边的人们,更能冷静地分析问题,纵观全局。此时,旁观者不仅仅需要鼓掌,也需要为台上的英雄给出建议和鼓励。一旦旁观者失去冷静,为起哄而鼓掌,就会令前面的领导者们失去判断的依据,最终走向错的方向。“十年文革”的惨痛教训,刻进了每一个人的骨子里。

 林语堂先生曾说:“人生譬如一场滑稽剧,又是还是静观微笑,胜于参与其中一分子。”我想,在台上演出的英雄固然重要,台下鼓掌的观众一样重要。若没有了鼓掌的人,英雄们,还是英雄吗?

我愿成为一个鼓掌的人,静观微笑,看着一场场人生的戏,为之鼓掌。

13、敢为先者

高三(3)班 刘睿瑜

面对一项活动,有的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有的人跟随众人,参与其中;有的人居于一边,静静旁观……而我则更欣赏以大无畏的姿态昂首于人前的人,所谓敢为先者,便如朱新建所说:“疯魔得令人欣赏!”

做人中的敢为先者,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在黑暗的旧中国,时局迷乱,鲁迅挺身而出,振臂高喊,以决绝的姿态唤醒沉睡的国人,以激烈的言辞震动麻木的社会。他走在前面,引领大家,推动了中国后来的社会变革!经历过混沌的中世纪,欧洲被笼罩在蒙昧之下,牛顿挺身而出,摇臂呐喊,以倔强的态度打破神学的束缚,以科学的精神打破思维的定式。他走在前面,引领大家,推动了西方后来的社会变革!在二战的阴云之下,人们于社会中浮沉,多少人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方向,毕加索挺身而出,挥笔狂书,以傲然的风骨面对世人,以崩离的笔法描绘社会。他走在前面,引领大家,推动了绘画新时代的到来!

这些人中的敢为先者,凭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勇气,引领了一个时代,创造了属于他们的辉煌!

做国家中的敢为先者,有不畏艰险的气魄。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最终秦国华丽胜出,傲然屹立。正是因为秦国敢于推行变法,改革社会,它走在前面,实现大一统,最终实现了自身的梦想!帝国主义的威胁使日本惊醒,它勇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变,以明治维新改革社会。它走在前面,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崛起,引领了其他各国的相继变革!

这些国家中的敢为先者,凭着一身壮志,引领了一个时代,也同样创造了不可磨灭的精彩!

所以,敢为先者,有如磐石般的意志,有如高山般的毅力,有如激流般的勇气,而这些,都是我们当下社会所需要的。

试问,如若没有敢为先者,哪有如此多的创业者前赴后继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拼搏,又怎会有“苹果”、“微软”的改变世界?如若没有敢为先者,哪有如此多的当代艺术家为寻求当代艺术价值而献身,又怎会有用水管支起的艺术展览中心,有用水演奏的交响乐?

敢为先者是令人敬佩的,也是当下现实需要的。所以,当我们面对又一项活动时,是否可以都尽力冲在前面,尽己之力为后来者披荆斩棘!

犹记得当年乾隆皇帝的呼喊:“如今壮志凌云,待我重整河山!”身处当代的我们啊,整理好战袍,也可乘风飞翔,做一个敢为先者!

14、 棠棣之华

高三(9)班 单科羽

 有人说,“人”这个字是由许许多多人相互依靠而组成的,当我们并肩立于辽阔的大地上,便构成了我们赖以生活的社会。

人与人创造的璀璨奇迹于青史黄卷中随处可见,人们各有所为却能谱写出和而不同的壮美乐章。要我论那最好兼之最坏的时代,莫过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者方巾长袖扬仁义之风仪;道家尚无能者无所求;法者刑过不必大臣,赏善不疑匹夫;墨家步履葛巾,但为天下之兴奔走;纵横家合纵连横聚散流沙。面对社会之大动荡大变革,他们无一不奋然起身,求索改变苍生命运之道,便千秋不朽,古风长青。他们便是面对同一问题而反映截然不同之人。

 我们无从否认其中任意一家的作用,纵使集大成者属儒道法,却不能抹杀其他团体的积极影响。要知道世界需要接受鲜花和掌声的人,也需要勤恳埋头幕后的人,需要肯定的激励,亦需要批判的警醒。此之谓天下人本是同一体,只有各有所别、缤纷多彩才能保持鲜活,否则便“上下一言,岌岌可危矣”。

莫要轻视影响力小、状似从众的人,虽然我们都更欣赏引领风潮、力挽狂澜的英雄。若世上只有一类人,一套机械化的流程将是怎样的枯燥乏味。正因为有了形态各异的人,天平才不至于倒向一极,失去平衡——那才是人类丧钟敲响的时候。

而包含容纳这些的不同却能让诗经中有着“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情谊的棠棣之华绽放。

其实,我们本着独立的人格有所作为,便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行为的不同实是梦想的不同。有人生来爱居于显眼之处,有人却志在爆发于沉默之中。这样不同的认识想法数不胜数,却都基于我们队家园的共同热爱,对命运共同体的关注,即这朵棠棣之花的初始萌芽。

放眼今日,面对小在身边,大至家国的问题,我们不也一样能听到不同的声音,看到不同的举动吗?从不急于下结论定优劣好坏,而感动于这一刻的共同参与。这大抵也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缘由了。

有梦便以梦为马,独辟一路,纵长短曲折不同,然殊途同归。以天下为己任,绽棠棣之华。

15、明鉴之功,天下莫离

高三(9)班 陈希林

自古帝王臣侯多畏言官谏吏。国宴规格过高,谏官弹劾之,帝不喜;黄河治水纳银,言官上谏之,臣厌之。总之,大多数情形下,统领诸臣的皇帝与参与政要的大臣都不大爱听批评质疑的声音,但未有朝代废弃此官职,全因诸君皆知:“明鉴之功,天下莫离。”

朝廷需要管理政事的能臣,也离不开统领国家的首脑,在上下一致决定国事时,谏官的存在就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时不时为人敲一下警钟。不同的声音,能织就更完整的锦绣,交叠出更美妙的华章。正如邹忌之如齐王,魏征之于唐皇,海瑞之于嘉靖。不只是对金銮殿上的天子一人,对国事的决策执行都有重大意义。否则,诸葛亮也无须上言刘禅:“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听谄媚奉承之言,灭尽逆耳忠言,必定一往无前,跃入深渊。阿斗父刘备,不正是无视了子龙和孔明的逆言一心伐吴,才命归白帝,血溅桃盟,留给世上一个悲凉的身影么!

家国机要尚且如此,况乎我辈匹夫?当工业化的雾霾洗礼着天朝子民时,柴静质疑了,用明鉴之精神自制《苍穹之下》纪录片,使大众对当代文明进行反思。当柴静成为热点时,网友又质疑了,揭露其抽烟开车的相悖行为,使她自己自省。当质疑派网友活跃时,支持派也声明:“勿让犬儒主义侵蚀善举,莫让作秀言论蒙蔽善心!”世事果然无常,有人也许厌倦这般循环往复,但也不能否定每个活动中批评的声音所蕴藏的巨大亮点——它至少让我们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反思的心灵看待他人和自己,在互相批评质疑中发现问题,改变错误,从而推动文明的“更上一层楼”。质疑与批评,正如明亮宝镜,照射他人身上的缺漏,反应自我的污点。有此明鉴,事情会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妙!

诚然,与明鉴相对,这世上还有‘暗箭’,它以犬儒主义的形式游走在时代各角落。这样的一群人,总以各种“无理取闹,莫名其妙”的态度对正常的事冷嘲热讽。某明星捐款,便指责辱骂道:“伪善,作秀!”,某公众人物发言,便对其细抠字眼以羞辱。其尖酸刻薄程度,恰如断脊之犬狺狺狂吠,腐草荧光遮天闭月,实为社会流毒!只有真正分析问题后的质疑批评,才成得了‘明鉴’,推动事情的发展。而“暗箭”们,最终只会成为鲜花背后的陈醋,岁月过后的鱼尾纹。

古语云:“以人为鉴知得失。”明鉴之功,天下莫离。明鉴之下,必有蓝天。功成之路,需要明鉴。

让我们以他人为鉴,让他人以我为鉴!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