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好吃饭,往往会愁坏一大家人。

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吃饭呢?

我还不饿

作为成人,我们强调吃饭要定时定量定餐,同时对待孩子也是如此,我们认为这样可以帮助他养成一个吃饭的好习惯。

可是对于很小的孩子来说,他还是一个躯体的孩子,这意味他的所有感受都是通过躯体来实现的,无论是温度还是味道。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不吃,可能是因为他不饿。他饿了,自然会去吃。

用定时定量的方式让孩子健康发展,其实是成人化的想法。

如果孩子的胃很小,他吃一点就饱了,就跑去玩,很快又饿了,又要吃,所以他应该要多餐。

通常健康活泼的小孩,他的食欲都没有问题,他吃的东西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多。

不吃,可能是他还不饿,这是一个原因。

另外,还可能是妈妈对孩子的敌意,导致了孩子不吃饭。

有些妈妈,天生就怀有对孩子的敌意。

我们常常感慨于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唐山大震中,一对母子被深深压在废墟下,妈妈半个身子被混凝土板卡着动弹不得。可是,一个七八个月大的婴儿在她的身下安然无恙。几天后,当救助人员挖洞接近这对母子时,妈妈刚刚咽下最后一口气,而那婴儿口里还含着妈妈的食指。救助人员抱起孩子,发现妈妈的食指只有半截。原来妈妈在危难中一直用乳汁延缓着孩子的生命,乳汁吸干了,她就拼力咬断了自己的指头,用鲜血让孩子存活下来。       

可是你是否想过,有的妈妈是讨厌孩子的。

这里的讨厌,不一定是一般人在生活中理解的讨厌,而是精神分析的一种说法。

就人性来说,所有的人都是先爱自己。

有一些女性,她自己小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到她自己成为妈妈的时候,她就要加倍地还给孩子,通过养育孩子,把自己过去缺乏的那部分给补回来。

比如说,有的女性在小时候受到了虐待,她就发誓绝对不会把自己受到的虐待施加到孩子身上。

遗憾的是,这是她在意识中发下的誓言,她的实际行为往往却是还原了过去的模式,这就是创伤的代际传递。

如果你过去是饿着的,没有得到母爱,你在无意识中就会嫉妒你的孩子:

“我都没有吃饱没有穿暖,现在看到你白白胖胖地躺在摇篮里面,还要我来喂你,我做不到。”

过于抑郁或兴奋的妈妈

曾经有这样一位妈妈,她总是责骂、贬低、疏远她的孩子,有意地给他制造挫折,对他加以折磨。

费尔贝恩将这样的父母亲称为“挫折性的客体”。

挫折性的客体就可以让孩子形成反力比多的自我,表现为自残、自伤、杀人、毁物等各种反人性的行为。

挫折性的客体可能导致孩子不吃饭。其中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厌食症。

厌食症经常出现在青春期的女性群体,她不吃东西,有时还要把吃进去的吐出来,这样她就停止了生长发育,她的皮肤变得透明,还可以看到一些绒毛,就像小婴儿一样。

费尔贝恩还提出过另一个概念,叫做“兴奋性的客体”。

那个充满爱的妈妈,在孩子面前特别的兴奋,激动地睡不着觉,整天忙着给孩子弄吃的、喂奶的妈妈,就是一个兴奋性的客体。

与此相应的孩子,他的人格结构中可能就会发展出一个力比多的自我。这意味着他有特别多的能量,特别闹腾,整天折腾,不停地跑啊、叫啊。

因此,如果妈妈的兴奋性特别强,她的孩子可能就相应地变成了一个熊孩子,但是可能会出现一条,就是不吃饭。

为什么呢?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小婴儿也不例外。

作为妈妈,有时候我们需要按捺自己的自恋,不要去打扰这个孩子,他正在形成自己的心理空间。

一旦孩子醒了,马上就要去跟他玩,这其实是反映了妈妈的自恋。

这种情况,可能就会造成孩子不吃饭,那么他不吃的原因是妈妈把他搞的太兴奋了,导致他没有食欲了。

这就提醒我们,如果一个妈妈把握不好跟孩子的距离,无论她对孩子是过于抑郁,还是过于兴奋,是太远,还是太近,都会影响孩子对于妈妈以及妈妈乳汁的判断,他的选择很可能就是不吃。

一个年轻的妈妈,她的孩子两三岁了,经常由婆婆来照顾。

一天在饭桌上,这个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玩,被妈妈看到了,她眼睛一瞪,对孩子说:要吃你就吃,不吃就不吃,不能一边吃一边玩。

这时,婆婆也发话了:我们家的宝宝在我这里,从来都是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你管得着吗?

年轻的媳妇也不甘示弱:虽然我管孩子不如你有经验,但是我在管我自己的孩子,希望你不要干预。

婆婆马上就翻脸了:我天天一把鼻涕一把泪,这么辛苦地在家带孩子,难道还没有发言权吗?

如果双方的言语愈发激烈,那么一场婆媳大战就不可避免了。

不过,她们的矛盾因孩子吃饭而起,如果孩子好好吃饭的话,她们是不是就可以避开这场冲突呢?

其实,这个孩子的身体并没有问题,可他在饭桌上目睹了妈妈和奶奶之间的冲突,这在他心中留下了印记。

如果听了奶奶的话,就会得罪妈妈;如果听了妈妈的话,就会得罪奶奶。

最后,他就会非常的混乱,不知道是吃还是不吃。

这意味着,孩子吃饭的过程,其实反映了他和照料者的关系。

如果一个妈妈经常皱着眉头,耷拉着脸,喂奶的动作比较粗鲁,那么孩子就不愿意吃了。

母子之间,互动的质量远胜于数量。

我能够吃,获得母乳就意味着获得母爱;

相反,我不吃,就意味着我得不到,或者我不想得到你的母爱。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